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后两个月里,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着手准备了一份文件,并于 5 月 4 日下发。文件宣布把开放政策扩大到 14
个沿海城市,每个城市都可以采取符合当地情况的政策。'14…59'在协调与广东、福建的关系上富于经验的谷牧,被指派协
调北京和 14 个沿海城市的关系。这种扩大特殊政策的做法,表明了广东和福建在发展现代工业和积累外资上取得的成
功得到了公开承认。当然,也证明了其他地区希望获得同等待遇的压力确实存在。
为了安抚内地干部,文件还宣布,沿海地区要帮助内陆地区,为后者提供原料、财政支持和人员培训。文件在表
述方式上也作了考虑,以缓和陈云和其他较为保守的干部的反对。陈云不反对逐步开放更多的沿海城市,但对新的经济
特区设置边界线很有意见,理由是这会给特区与周边地区货物的进出造成程序上的新麻烦。
还有干部批评说,交给广东的任务是培育高新技术,它却把重点放在发展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工厂和服务业上。
干部们很想让中国迅速步入高新技术领域。为了促使这些新开放地区提升技术,避开陈云在 1982 年 1 月提出的暂停新
建经济特区的建议,1984 年的 13 号文件规定将新的开放城市称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驻的外国企业应当引入技
术更先进的产业。'14…60'
事实上,当时的广东还缺乏能够马上引入高新技术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外国公司来华投资也主要是为了利用劳动
力成本低廉这一比较优势。即便如此,为了平息批评意见,还是出台了关于如何设立和管理 14 个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的若干指令,包括作为指导路线的邓小平在 1984 年 10 月十二届三中全会上签署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虽
然这些文件白纸黑字,但地方干部并没有把它们当作有明确约束力的法律文件。他们相信,这些指令反映的仅仅是北京
支持更高程度的开放和更灵活的吸引外资策略的意愿。他们的判断无疑是准确的。
开放 14 个沿海地区的决定让广东和福建的干部如释重负,他们把这个决定视为对他们政策的肯定。但是把特殊
政策扩大到其他地区也给他们带来了新问题,就是竞争加剧。过去外国人和海外华人大多在广东和福建投资,如今他们
增加了在其他地方的投资。不过,总体结果却是充足的外来投资源源不断。到 1980 年代后期,不但广东和福建特区附
近各县蒸蒸日上(尽管增长率略低),而且广东的经济特区枣深圳、珠海和汕头枣的腾飞也仍在继续。汕头经济特
区扩大到了特区所在的整个岛,随着台湾在 1980 年代后期的开放,来自台湾、东南亚和美国的投资不断增长;临近台
湾的厦门特区也开始繁荣起来。
邓小平大有理由对广东的成功试验扩大到其他地区感到满意。1984 年 10 月,邓在一个高级干部会议上说,他
在这一年办了两桩大事,一是用「一国两制」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另一桩就是开放了 14 个沿海城市。'14…61'
广东成了新的「大寨」
文革期间,大寨是毛泽东为全国树立的走向社会主义农业高级阶段的伟大样板。如今,广东并没有被正式树为样
板,但它作为推进现代化的事实上的楷模而享誉中国。全国各地的干部,通过各种报告会、广东经验研讨会、广东考察
之旅,或对在广东工作或学习过的干部的走访等了解广东。尤其是,很多北京高干冬季应邀去广东旅行游玩枣广东人
请他们是为了获得支持,而他们回到北京和其他北方城市后,就会讲述在广东的所见所闻。
过去,普通民众了解大寨是通过课堂和工作单位,通过书籍、宣传课、壁报、广播喇叭或前往参观。现在,人们
了解广东和深圳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在家看电视,而这些电视大多来自广东的生产线。过去普通人去大寨,是因为被鼓励
这么做;现在人们了解广东,却不是为了显示意识形态的正确性,而是因为真想知道那里发生了什么。如果说有什么问
题的话,那问题也仅仅是那个榜样过于强大,在其他地区还没有条件复制广东、福建试验的时候,那些地方的人们就已
经满怀憧憬、迫不及待。因此北京并不鼓励学广东,反而试图抑制人们恨不得马上复制广东经验的愿望。
很多先前被香港引入的西方做法,而今通过南大门进入广东,随后又传播到中国其他地方。例如,当广东在佛山
附近建造了全国第一座收费大桥时,那里的干部被批评说,这是一种用收费还债的资本主义做法。可是没过几年,发债
与收费就成了筹资兴建大桥与高速公路的惯用做法。1983 年广东成为中国第一个不再为多种食品枣如稻米和鱼类
枣定价的省份。这些商品的价格先是大幅上涨,随着人们对市场作出反应,增加了产量以后,价格也随之回落。还有
一个例子是广州引入了计程车。直到 1980 年代初,几乎所有的中国汽车还都属于某个工作单位,由单位的司机驾驶;
自广州从香港购买了一些旧计程车后,它成为中国运营商业计程车的先驱。没过几年,中国所有大城市都有了自己的计
程车服务。
1987 年 11 月的第六届全国运动会成了广东新角色的标志。在举办运动会的广州新建体育场里,电视大萤幕、
扩音喇叭和其他技术都是以 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作为样板。这次盛会展示了广东的建筑、制造、服务业和组织能力方
面在改革开放时期所取得的种种进步。多年前曾长期在广东工作的赵紫阳总理回到广州,在全运会上作了简短发言,赞
扬广东为全国树立了新的高标准。全运会的管理成了 1990 年亚运会的样板,也成了中国申办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跳
板。'14…62'
在整个 1980 年代,广东的变化步调一直领先于全国其他地方,激励着中国各地的干部继续尝试现代化的新路径。
邓小平很好地利用了广东,把它作为全国其他地方仿效的标杆。1992 年邓小平退休前所作的最后一次政治姿态,也是
回到广东,向人们作出保证: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的南大门将继续保持开放。
邓小平故居:邓小平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代。(《邓小平画传》,上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年,页 4)
1921 年 3 月,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年 16 岁。(《邓小平》,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年,页
12)
1924 年,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巴黎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最后一排右三为邓小平。第一排左
一为聂荣臻,左四为周恩来,左六为李富春。(《邓小平画传》,上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年,页 28)
1948 年,淮海战役的前线指挥官: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邓小平》,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年,页 146)
1949 年,中共夺取政权时的邓小平。(《邓小平画传》,上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年,
页 147)
1965 年,邓小平总书记欢迎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邓小平》,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8 年,页 200)
1960 年代初,向毛主席汇报工作。(《邓小平》,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年,页 108)
1960 年 1 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央军委会议。自左至右:聂荣臻、林彪、贺龙、周恩来、罗瑞卿、彭
真、毛泽东、邓小平。林彪于 1971 年死于飞机失事,其他人枣除周恩来以外枣都在文革中受到攻击。
(《邓小平》,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年,页 158)
1974 年 5 月,邓小平与外交部长乔冠华一起在纽约首次会见基辛格。(? Bettmann/CORBIS)
1974 年 4 月,邓小平成为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的第一位中共领导人。(《邓小平》,北京:中央文
献出版社,1988 年,页 25)
1978 年 1 月,与华国锋主席在一起,当时邓小平在华国锋手下任职。(? AFP/Getty Images)
1978 年 10 月,在新日铁社长稻山嘉宽陪同下访问君津制铁所,这里成为中国第一家现代化钢铁厂
枣宝钢的样板。(《邓小平画传》,下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年,页 345)
1978 年 11 月,李光耀总理欢迎邓小平到访新加坡。(《邓小平》,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年,页 207)
1978 年 9 月,在东北点燃改革开放的星星之火。(《邓小平画传》,下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4 年,页 327)
1978 年 12 月,陈云和邓小平在三中全会上启动改革开放。(《邓小平》,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8 年,页 104)
1952 年秋,陈云和邓小平。(《邓小平》,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年,页 271)
1978 年 12 月,与伍德科克大使举杯庆贺完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谈判,后来被证明是为时过早了。(《邓
小平画传》,下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年,页 357)
1979 年 1 月,与卡特总体会谈时的留影,旁边是译员冀朝铸。(《中美关系 30 年》,北京:西苑
出版社,2002 年,页 49)
1979 年 1 月,邓小平唯一的一次访美期间,与卡特总统和尼克逊前总统在白宫的国宴上。这是尼克
逊在水门事件之后第一次重返白宫。(? CORBIS)
1979 年 2 月,在德克萨斯的牛仔竞技表演现场戴上牛仔帽。(? Bettmann/CORBIS)
1979 年,参观福特汽车厂。(? Bettmann/CORBIS)
1984 年 2 月,和领导农村改革的万里一起种树。(《邓小平》,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年,
页 111)
1981 年,了望中国西部辽阔的平原。(《邓小平画传》,下册,成都:四川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