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粝秩粢纳驽谙耄蛞渚捎巍j偎昀春迹示山患淖右镒右愫睿毕喙樱稀K暝氯缌鳎坑饩棚I吡骼耄耪卟蛔鳎够赌埃坪墼谝隆A跣⒈暝疲骸盎昶且蝗ィ锊荨!蔽嵘烀#蛇袢桓幸印B┫氯蜓怨椤P浅皆谔欤螋ゾ慵牛盎鸢蛋担伤魄嗔祝淮寡畛脸粒腥绾ㄋ9槔大舻疲肥椅廾拢锷缬辏依腿绾危咳贞砸饩耄Ρ始侵T�116页图放118页下方李叔同1915年摄于杭州
近世欧洲文学之概观
中世古典派文学(Classic)瑰伟卓绝,磅礴大宇,及十八世纪初期,其势力犹不少衰。操觚簪笔家佥据是为典则。其后承法兰西革命影响,而热烈真挚之诗风,乃发展为文艺界一大新思潮,即传奇派(Romantic)是。迨至十九世纪,基于自己之进步,现实观之发达,乃更尚精致之描写,及确实之诗材,而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遂现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及夫末叶,反动力之新理想派,乃萌芽于欧洲。
以上其概略。更分述之如左(下):
第一章英吉利文学
当十八世纪之末叶,冷索单调之诗文,浸即衰废。研究古诗民谣者日益众,故其文学富于清新之趣。至一七九八年W。Wordsworth与S。T。Coleridge合著之《抒情诗集》(《Lyrical Bollades》)乃现于世。两氏唱诗文之革新,为真挚文学之先驱,世称为近世诗学之祖,又谓一七九八年为英吉利文学诞生之年。W。Wordsworth(17701850)之作品不炫奇异,然清新高远,热情奔放为其特长。S。T。Coleridge(17721834)学问深邃,思想幽渺,且具锐利之批评眼,其作品以格调之真挚、押韵之自由为世所叹赏,门人友戚受彼之感化者甚众。
其后Walter Scott(17711832)、 George Gordon Byron(17781824)两大家出。Scott有戏曲的天才,其文雄健,其诗丰丽,为历史小说之祖。Byron之诗,久传诵于世界大陆,近世文学颇受其感化。Byron氏贫困又苦于家室之累,因于一八二四年去故国,投希腊独立军,遂死其地。
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亦因教权之压抑,避居南欧,为薄命理想之诗人。其作品幽婉高妙,且示神秘之倾向。
承大革命影响之诗风,止于Shelley。其时又有以卓绝之才识开辟一新诗风者,即John Keats(17951821)是。Keats氏所著之诗,凡古典之精神及绚烂之色彩,两者兼备。故外形内容皆纯洁完美,无毫发憾。
Alfred Tennyson(18091892),世称为十九世纪集大成之诗家。其名著《The Princess》(1847年出版)、《In Memoriam》(1850年出版)、《Idylls of the King》(1859年出版)为世所传诵。
Robert Browning(18121889)与Tennyson齐名,以笔力之怪郁、涉相之高峻称于世。
此外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1882)及William Morris(18341896)共于绘画界受PreRaphaelitism派之感化。其抒情诗篇,写中古之趣味及敬虔之信念。
Algernan Charles Swinburne(18371909),亦属此派,学问深邃,以诗歌之形式美,卓绝于现代之文坛。
本世纪之小说界,Scott颇负盛名,至Victoria时代,Charles Dickens(18121870)及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18111863)两大家出,前者善描写市街之光景及下民之状态,后者善以轻妙之语调描写上流绅士社会之表里,共于小说界放一异彩。
George Eliot(1816此为李叔同所误。George Eliot应生于1819年。1880)及Charles Kingslay(18191875)亦以思想之高远与语调之雄浑名于时。至最近Stavanson(18501894)以劲健洒脱之文体,作美文小说。Meradith(18281909)以高远之思想,精微之观察,雄飞于现代文坛。其他,Charles Lemb(17751834)、De Qucncey(17851859),共以独特之散文、随笔负盛名。
至本世纪之中叶,英吉利批评大家有Carlyle及Macaulay,其后Ruskin、Arnold、Pater、Symonds等相继兴起,为评论界放灿烂之光彩。
Carlyle(17911881),思想雄浑,笔力遒劲,著有《英雄崇拜论》(《Heroworship》)传诵一时。彼始于文艺批评,其后渐进于社会批评、文明批评之方面。
Macaulay(18001859),其前半生为政界之伟人,作印度帝国之基础;后半生为批评家,执评坛之牛耳。其大作《英吉利史》为不朽之名著。
Ruskin(18191900),世称为十九世纪之预言家,于英吉利为美术评论之先辈。其代表之大作为《近世画家论》(《Mordern Painters》),力持自然主义,为美术界所惊叹。此外,研究艺术之著述有《建筑七灯》(《The Seven Lamps Architecture》)等,评论正确,文章亦幽丽可诵。
Arnold(18201888),思想雄大高峻,且富于雅趣,实在Ruskin之上。一八六五年出版之《批评论集》(《Essays in Criticism》)为其代表之作。
以上所述之Ruskin及Arnold二氏,为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批评坛之代表。
Pater(18391894),精于修辞,其文体足冠近代。著有《文艺复兴史之研究》(《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Renaissance》)。关于文学美术,研究精审,颇多创解。
Symonds(18401893)与Pater同精于文艺复兴期之研究,著有《意大利文艺复兴论》(《The Renaissance in Italy》)。Symonds氏于评论文学美术外,兼及于政治宗教之方面。
十九世纪剧坛名家,以Pinero(1855)、 Henry、 Arthur Johns(1851)、Shaw(1856)等最负盛名。
此文原有多章,因《白阳》只出诞生号一期,故仅刊出《英吉利文学》第一章,余已散失。
本文一九一三年春作于杭州浙江一师。
西洋乐器种类概况
西洋乐器之分类有种种之方法,兹依最普通之分类法,分为弦乐器、管乐器、击乐器及金制乐器四种。
第一章弦乐器
弦乐器分为二种: 一为用弓之弦乐器,一为弹拨之弦乐器。兹分述之如下:
第一节用弓弦乐器
小四弦提琴Violin于弦乐器中属于最高音部。其音色幽艳明畅,富于表情,强弱自由,能现音度之微细,为合奏之乐器,又可独奏,常占乐器之王位。其起源言人人殊,然由亚东传来,殆无疑义。然古时之制粗略不适用。至十七世纪之末叶,制法始完备如今日之形状。
附插图: 一、 小四弦提琴正面及侧面。二、 小四弦提琴用弓。三、 小四弦提琴调弦谱(第一、二、三、四弦附AEDG符号)。四、 演奏之姿势。五、 小四弦提琴之全音域。附图大四弦提琴调弦谱,最大四弦提琴调弦谱。中四弦提琴侧面,中四弦提琴调弦谱。
小四弦提琴调弦之法如图式。四弦合之,其音域可达于三个八音半。其奏法以马尾张弓,摩擦弦上。
中四弦提琴Viola Alto较小四弦提琴之形稍大,其制法无稍异,但其音各低五度。调弦之法如上图。合奏时常属于中音部。音色稍有幽郁沉痛之感。独奏时有一种男性的热情。
大四弦提琴Cello其形与前同,但甚大,奏时当正坐,以两腿挟其下体。调弦法如上图。于合奏时属于低音部,独奏时亦有特别之趣味。
最大四弦提琴Double Bass其形较前尤大,高过人顶。合奏时属于最低音部,奏时须直立,调弦如图式。形状太大,故其技巧不如前三者,不能独奏。
以上四种乐器,为弦乐中之主要,其音域至广,如图。
第二节弹拨弦乐器
竖琴Harp普通者有四十六弦,由踏板可以变易调子。管弦合奏时用。
圆底提琴Mandalin腹面为扁平之半球形,有四弦。调弦法与小四弦提琴同。
六弦提琴Guitar形较小四弦提琴稍肥,有六弦。
长提琴Banjo腹圆径长,形较前者稍大,有四弦。
以上三种乐器,管弦合奏时,不加入。
附图: 四种用弓弦乐器合计之音域,六弦提琴调弦谱,圆底提琴、六弦提琴、长提琴。
第二章管乐器
管乐器分木制管乐器及金制管乐器两种。木制者其音色有柔婉温雅之特色,金制者有豪宕流畅之表情。用时虽不如弦乐能传写乐曲之精微,然其音色丰富洪大,为其特色。兹分述之如下:
第一节木制管乐器
横笛Flute于管弦合奏时,常与小四弦提琴共占最高音部之位置。又横笛中又有小横笛Piccolo一种,其音更高。横笛之音量不大,然清澄明快,于管乐中罕见其匹。
竖笛Oboe与横笛同属于最高音部。又在同种类之中,竖笛English Horn属于中音部,次中竖笛Bassom属于次中音部,大竖笛Fagotto属于低音部。是种皆有口簧,依其振动发音。其音色皆带忧郁之气,有引人之魔力。
单簧竖笛Clarinet与竖笛相似,但口簧仅有一个;又口形之构造亦稍异。此种乐器,可依调之如何而更变。其乐器共有A调、B调、C调三种,表情丰富,强弱自由。又有低音单簧竖笛Bass Clarinet,其音较低。
附图: 横笛、小横笛、单簧竖笛。
第二节金制管乐器
高音部喇叭Trumpet其音勇壮活泼,但易流于粗野。
小高音部喇叭Cornet与前者相似,其音色稍柔。
细管喇叭Trombone有中音、次中音、低音三种,音色壮大豪宕,能奏强音,为管乐中第一。
猎角式喇叭Horn又名French Horn。为管乐器中最富于表情者。音色有优美可怜之致。
新式喇叭为近世改良者,有最高音、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最低音六种。然管弦合奏时,用者甚稀。至近时用者仅有低音一种。
(本文附图均从略)
本文写于一九一三年,与《近世欧洲文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