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初窖看来是免不了的了。
这可是个不小的工程。
不过,这个也不是当下她需要考虑的问题。
“这一村的玛瑙紫你当真都要?”郭婆婆追问。
“都要。”李新荷肯定地点头,“而且不止是……要果实。”
当初在五岩山的时候,她曾听五岩先生说起过玛瑙紫葡萄。这是最适合在山区种植的品种之一。如果能在这里慢慢建起自己的葡萄园来,那困扰唐家酒坊的最关键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郭婆婆望着李新荷,目光中带着上了年岁的人特有的通透与慈和,“这山前村里住着的都是猎户,扦我这葡萄苗过去也都是种着玩的,你想买的话并不难。只是,山里人讨生活不易,你的价钱别给的太低了。”
李新荷连忙点头,“不会。”
郭婆婆点点头,“走吧,趁着天还没黑,我先带你去村子里转转,顺便也看看你想要的那些葡萄苗。”
摆在李新荷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是跟村里简单定个契约,秋天来收购果实;二是筹建自己的果园。前者投入少,而且几乎不需要额外的人力,但是到了果实成熟的季节就不免有点儿麻烦了。是酒坊派人去?还是村里人自己采摘?如果是村里人采摘,要如何保证葡萄能够在最新鲜的状态下破碎入窖?而且,果酒的原料完全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对酒坊来说始终都是一个隐患。
筹建自己的果园当然先期投入会很大,也麻烦得多。她要有合适的地,要请懂行的人来打理,还要在果园中建压榨坊和酒窖。但相应的,另外的一些问题也变得容易了:她可以随时了解葡萄的生长情况,掌控最佳的采摘时机,并保证葡萄能在最新鲜的状态下进入压榨坊。
往长远了看,这其实是最稳妥的选择。当然,她还要请五岩先生来坐镇,她将要做的是酒行里其他人都没有做过的事,她需要一个完全信得过的人来替她把把关。对她的师父来说,这应该是件蛮新奇的事儿,他应该不会拒绝。
村里人对这件事儿也抱着好奇的态度善意地观望着。因为价钱出的公道,玛瑙紫的树苗没费多大周折就都买到了李新荷的手里。只要找到了合适的地,她还可以从母株上扦插一批幼苗——清明前后正是葡萄栽种的最佳时机。
天时地利人和,她只差一块合适的地。
接下来的几天,李新荷带着小岫跟着村里的猎户山前山后地跑,筋骨都快跑散架了的时候终于在山后选中了一片山谷。这一带地势颇高,附近有水源,而且半沙质的土壤也完全符合葡萄种植的基本条件。唯一的难处就是要出山的话得爬两座山,日后要想把酒运出去会很困难。
李新荷苦恼了不到半盏茶的功夫就把这个问题暂时抛到了脑后。她目前火烧眉毛的两件事,一是钱,二是人。
李新荷左思右想,决定先回去当首饰。
李新荷揣着一摞子购买葡萄苗的契书风尘仆仆地返回玄明寺的时候,李家的马车已经候在山门外了。李老爷顾不上训斥她,先把她打发回去收拾行李。
原来,就在她跑进山里的第二天,李明皓就打发车马上山来接他们回城。李新荷虽然不知道李明皓到底遇到了什么麻烦,但是看李老爷板着个脸,连训斥她都顾不上,心里估摸着就算不是火烧眉毛的事儿,恐怕也差不多了。她原本就琢磨着要怎样才能回城里去,这个安排可谓是正中下怀。
车马粼粼,一路颠簸回了淮阳城。
一直到回了李府,李新荷才弄明白李明皓请他们回家的原因:就在五天之前,酒行给淮阳城的各家酒坊都送了压纱帖。
酒行旧俗,每逢酒行中有大事发生,会长便会下帖子召集行董们一起商议。酒行的帖子分三种:第一种帖子封页绘有元宝图案,寓意和气生财,是用来召集行董及各酒坊的掌柜出面调节各酒坊之间的摩擦,解决酒市生意上的矛盾;第二种帖子封页绘有竹枝,暗指节节攀升之意。每当有酒坊易主或者有新酒坊入行时,会长都会召集行董和各酒坊掌柜一起参加引荐新同行的仪式;第三种帖子封页绘有沙漏,隐隐有光阴荏苒,新旧更替之意。这种帖子比较少见,只有在更换会长或行董时才会用得到。因为最早的帖子送出时都压在宫纱封袋之中,所以酒行中的人也称之为压纱帖。
李明皓收到的就是封页绘有竹枝图案的压纱帖。这是他接手家族生意以来收到的第一份帖子,免不了要问问李老爷的意思。另一方面,酒行在这个时候下帖子,只怕和唐家酒坊易主脱不了关系,他自然得赶紧把李新荷找回来商议商议。不过,李新荷自打进了门就一直魂不守舍的,就连兄妹俩站在荣安堂的台阶下听李老爷训话的时候她都在走神。李明皓偷眼看着自己的小妹妹一面装模作样地低着头一面魂游天外的样子,心里诧异的不得了。
好容易李老爷训完了话,打发兄妹俩自己回去休息。李明皓脑子里一抽,又想到了另外一件火烧眉毛的事儿。
“走吧,”李明皓叹了口气,带着李新荷朝后园走,“今晚上是消停不了了。”
“我累死了,”李新荷抱怨,“有什么事儿不能放到明天?我真的快累死了。”
这话一点儿不夸张。她带着小岫跟着村里的人山前山后地转悠了好几天,风餐露宿的,鞋底子都快磨漏了。
“我也累啊。”李明皓揉了揉她的脑袋,“可是小李掌柜,你自己的酒坊,你打算推给谁去管啊?”
“酒坊的事儿?”李新荷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压纱帖?”
李明皓带着点儿同情的神色冲着她点了点头,“鲁先生来了好几天了,急的什么似的。天天追着我问你什么时候回来。人家那么大岁数了,你是不是应该赶紧过去点个卯,好让人家也安安妥妥地睡一觉?”
“我也有事要找他谈谈。”李新荷看看天色,心里多少有点儿犹豫,“不会太晚了吧?”
“鲁先生特意嘱咐我,不管你什么时辰回来,都务必让他见一面。”李明皓叹气,“估计他也是等得急了。这个时辰他只怕睡不了,咱们还是赶着过去一趟吧。明儿我手里一堆杂事,到时候怕抽不出时间陪你过去,还得害他多担半日的心。”
穿过后园,兄妹俩从后角门溜了出去,顺着小巷绕来绕去,没过多久就拐进了槐树巷。李新荷对槐树巷略有耳闻,知道这一带住的多是手艺人,盘知错节的破败街巷一到夜晚便如蜘蛛网一般,却从来也不曾来过。不过看李明皓熟稔的样子倒不像是第一次来。
李新荷跟在李明皓身后轻车熟路地走到一户人家的门外,李明皓伸手在那木门上拍了几下,就听院中门扇“吱呀”一声,一个男子的声音问道:“夜深了,门外是哪位啊?”
李明皓低声说:“小曲,开门。是我。”
里面的人连忙应了一声,脚步声由远及近。木门从里面拉开,李新荷一眼就看见堂屋里还亮着灯,一个高高瘦瘦的身影正挑起门帘走出来。
“鲁先生?”李新荷没想到鲁先生真的在等着她,心里又是感动又是愧疚,“我今儿才回来,烦您久等了。”
看见是她,鲁先生立刻松了口气,“三少,你可算回来了。”
李新荷被他的语气惊了一下,“出事了?”
鲁先生转身挑起了门帘,“夜晚风凉,都进来说话吧。”
【第二十九章:时意坊】
“这次来见三少是有两件事。”鲁先生举起两根手指示意了一下,“一是酒行里下了压纱帖,三少去不去?唐掌柜已经走了,酒坊的名字是改还是不该?若改,改成什么?”
这件事李新荷自己也想过。唐家酒坊的掌柜已经不是唐老先生了,跟唐家后嗣也再没有半文钱的关系,再叫唐家酒坊未免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但是改名的话,叫李家酒坊显然是不行的。李新荷脑子里有什么东西闪了闪,不知怎么就想起一句诗词来:当时意,月如洗,伊人憔悴盼归期。笑颜亦叹息……
“就叫时意坊吧,”李新荷想了想,“我出面不方便,还是得烦劳鲁先生走一趟。”
鲁先生点了点头,“第二件事,有人要买咱们的酒坊。”
李新荷大吃一惊,“什么人?”
“没说。”鲁先生缓缓摇头,“来人不肯透露买主的姓名,不过价钱倒是给的不低。”
李新荷心想:如今最缺的就是钱。
鲁先生捋着灰白的短须,两道刷子似的浓眉紧紧皱了起来,“这人固执的很,已经来了三四趟了。所以我才急着要见三少。”
“卖是不能卖的,”李新荷叹气,“当初买到手费了多大的周折……”
李明皓瞥了她一眼,伸出手指在茶盏中蘸湿了手指,在桌面上慢慢画了一个圆圈,点了点圆圈的左侧,又点了点圆圈的右侧,“唐家酒坊是在城北,这里。你现在是想在南山建果园,在这里。你自己看看,这两个地方隔着一座城呢。”
李新荷顾不上揣摩李明皓话里的意思,先拣着南山一行紧要的事儿跟鲁先生做了一番详细的解释。
李明皓又说:“你要研制新酒,少不了要一两年的时间。酒坊空着窖,反而引人注意。”
李新荷正琢磨“引人注意”是什么意思,就听李明皓低声说道:“你刚从山里回来,只怕还不知道呢,北城孙家的酒坊也被人买走了。”
鲁先生叹了口气。李新荷却大吃一惊,“北桐烧的孙家?和春园的孙家?这都是什么时候的事儿?”
李明皓和鲁先生对视一眼,微微苦笑了起来,“和春园如今改头换面,叫做宜阳楼。”
“宜阳楼?公孙羽?”李新荷越想越觉得不可思议,“孙掌柜那个爆炭的脾气,竟肯将和春园卖给公孙家?连酒坊也卖给了公孙家?”
“这就不知道了。”李明皓对此事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孙掌柜闭门谢客,对外只说养病,其中内情外人无从知晓。只是从孙家的反应来看,这桩买卖未必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