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幻纵览-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电子星表面上感应出一个个交变电场。在这些电场的作用下,硅矿石从最原始的PN结开始,经过亿万年的漫长历史,最终进化出了强大的智慧生物——电子星人。

由于电子星的地表充满电流,在电子星人紧贴大地的双脚之间便产生了一个跨步电压,电压推动电子流过他们的身体,然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和物理反应,为他们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电子星人主要就靠这个电场生存。在他们的体内还有一个蓄电器官,可存贮一定数量的电能,以备不时之需。

由于这种奇特结构,电子星人先使用电,后发现火,而且由于不缺乏能源,文明发展速度极快,成为宇宙中最强大的势力。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一编:生命与人(7…3)

第三节:外星人社会

单纯从生物意义上描写外星人,当然不是科幻作家的重点。描写外星人社会,似乎更符合文艺作品的主流。

论及外星人社会,老舍的《猫城记》不可不提,那部佳作的核心便是塑造出一个猫人社会,以此影射当时的中国社会。猫人衰弱、自私,城市毫无规划,人人服食“迷叶”,青少年只知道斗老师,各种政治派别都依附于其它星球上来的人。

美国作家特里卡尔在科幻小说《变换者和三个朋友的波舞》中,描写了一个面具笼罩下的外星人社会。在那里,人人要戴面具生活。面具不仅是身份的象征,而且是交流的方式。

在《月球上的第一批人》里,威尔斯细致地描写了昆虫状态的外星人社会。在鸿篇巨制《沙丘》中,作者赫伯特以阿拉伯文化为素材,创造了一个植根于沙漠中的“亚拉基文明”。

当然,在太空剧式的科幻小说里,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外星人社会。不过,它们多半只是人类社会的扩展,没有特色。故不在此介绍了。

第四节:“生命大同”思想

“会看门道的朋友,自然都看得出一点寓言的意味──时代在进步,人的眼界在拓宽,若干年前,张家村和李家村的结合,已经是十分严重的事,渐渐地楚国和赵国的结合,才会使人吃惊,再接下来,不同文化不同种的结合,也逐渐为人接受,时至今日,应该可以讨论星际混血儿的心态了。”

这是倪匡写在科幻小说《血统》前面的一段话,因为小说里面一个重要的人物是地球人和外星人的混血儿。在外星人题材中,生命大同思想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如果不是最重要的话。

超人、神明、魔鬼……这些都包含着种族间不平等的色彩。人类和外星人之间,一定要分出高下吗?早在五十年代,这类“众生平等”的外星人观念便出现在西玛克的《中继站》里。在那部小说中,银河系里大部分智慧生物已经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宇宙组织。人类属于尚未开化的种类,一时半会还不能接他们加入银河联盟。这个联盟便在美国的某处农村里建立了中继站,方便过往外星种族。一个地球农夫幸运地获得了看守中继站的任务。这个中继站的长远目的,正是引导人类进入“宇宙大同”的文明体系里去。

到了科幻巨片《星球大战》中,“宇宙大同”的观念彻底建立了起来。五部“星战”系列影片里,出现了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的外星人。他们和人类一样,是银河国家体系的一员。或者更准确的说,人类只是各种智慧生命中的一员。无论在银河议会还是在杰迪武士会中,人类都混在各个智慧种族之间,没有高下之分。电影里人类角色之所以比较多,完全是为了拍摄上的便利。

美国素有文化融炉的称号,一些科幻电影更把这个特点反映到人与外星人的交往中,把人类社会当成外星文化的融炉。科幻片《黑衣人》(Back in blacs)系列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影片里,来自许多星球的外星人隐居在美国政府的保护下。政府专门安排“黑衣人”作为特殊的执法者,保护这些和平的移民。

与偏重特技效果的《黑衣人》相比,科幻电影《浴火重生》对文化融合的探讨更深入一些。影片中,二十五万外星奴隶乘一艘飞船偶然地降落在地球,最后被归化为美国国民。五年后,他们已经融入美国社会。但是,一部分美国人反感他们,成立了“纯洁人类组织”,试图用基因武器杀死他们。而外星人中,也有一些人宣传坚持自己的传统,不愿融合。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二编:技术奇观(1)

第二编:技术奇观

第二编简介

第一章:民以食为天

第二章:资源开采

第三章:带你去远方

第四章:永远时髦的IT技术

第五章:古代科技

第六章:天气控制

第七章:其它技术奇迹

第二编简介

科幻从来不是大众文化,以后可能也不会是。它为这样一群人所写,为这样一群人所读:当他看到一本科学技术专著时,他能从中看到人性、看到激情、看到爱与恨、看到美与丑,而不仅仅是看到一堆公式、定理、数据、符号。

所以,如果他们谈到科学技术的进步,他们总把自己的热情倾注了进去,而绝不是站在外面,以功利的角度看待它们。

之所以讲这些,是因为在接下来的这一编里,笔者主要介绍科幻作家笔下的科技进步。但是,希望读者能够理解,这些技术描写不是宣示奇技淫巧,而是在展示作者们的激情。

本章主要按照科学技术的分类去介绍。民以食为天、第资源开采介绍的是第一、二产业的技术。似乎土了一点。但谁能说在高科技的今天,这些产业就是夕阳产业,它们的技术就是低科技呢?带你去远方主要介绍运载工具,这是科幻作品中出现最多的技术设想。永远时髦的IT技术介绍科幻中的信息技术,它总能给人们带来梦想。古代科技这一章很奇妙,它产生的时间不长,作品数量不多,但笔者认为这个方面似乎很有挖掘的潜力。除此之外的其它技术奇迹合并在第六章里进行介绍。

第一章:民以食为天

B一章简介

第一节:大自然的新贡献

第二节:人类的新朋友

第三节:人造食品

B一章简介

这一章介绍科幻中的农业。

农业?第一产业?这么老土的领域,难道能进入科幻作家的法眼?是的,一方面民以食为天,另一方面,农业科技的进步,也是整体科技进步的一部分。不要以为美国比我们领先的只是CPU和大功率火箭。不,他们还有高超的育种技术和转基因技术。

在大自然的新贡献里,我们可以发现科幻作品里“生长”着新的经济作物。在人类的新朋友中,畜牧业的范围也被扩大了,人类不再只有猪牛猫狗这些“老朋友”。当然,在农业这一领域,最能显示科技之伟力的,莫过于人造食品了。

第一节:大自然的新贡献

读过《海底两万里》的科幻爱好者,对那艘“鹦鹉螺”号一定印象极深吧。其实,那部书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份详细的海洋食物和经济作物清单。尼摩船长和他的部下厌弃陆地,甚至不食用陆上的食品,这样,大海就成为他们获取食物的惟一来源。

在小说中,作者详细地描写了这个海底小部落的食物来源:一盘“牛肉”,其实是海鳖的里臀;一盘炖猪肉,其实是海豚的肝;用鲸奶制作的奶油糕;从北极海藻中提取的糖;用海洋生物“秋牡丹”制造的果子酱。

除了食品外,尼摩船长还用一种贝类的足丝制造衣服,从地中海海兔中提取染料,从海产植物中提取香料,用大叶海藻制成床垫。尼摩船长平时用鲸鱼须制成的笔,蘸着墨鱼汁写字!

不仅如此,尼摩船长还发展了海底养殖业:培育巨型珍珠,再卖给地面上的朋友,把收入用来资助各国民族解放事业。甚至,闲暇时间中,尼摩船长还带着伙伴在海底森林中打猎。可以说,陆地农业提供的一切,尼摩船长都可以在海底世界模拟出来。

第二节:人类的新朋友

畜牧业将人类历史大大推进了一步。不过,上千年前,人类饲养对象的名单并没有多大改变。科幻作家不甘寂寞,去寻找新的人类朋友。

除了蜜蜂、蜗牛等极少数例子外,为人类所训养的动物,总要有一定的灵性。所以,鲸鱼便成为科幻作家在这个领域的首选。迟书昌在《大鲸牧场》中,就描写了对鲸鱼的人工饲养。当然,鲸鱼经济价值极高,也并不只是用来作食品。在宋别离的《海精灵》中,生物学家专门饲养抹香鲸,是为了人工培育龙涎香。这样可以避免商业性捕鲸带来的危害。

第三节:人造食品

从野菜野果到今天的农作物,人类经过数千年的良种选育才获得了今天的亩产量。但是,科幻作家们已经不满足于这种慢腾腾的脚步了。他们希望用人工方式制造出新的食用物种,大大丰富人们的餐桌。

早在三十年代,前苏联作家别利亚耶夫就创作过科幻小说《永生粮》。这是科幻中少见的一部描写食品科技的佳作。科学家布罗依尔发明了“永生粮”。它是一种菌类,只要放在空气里,受阳光照射,就会通过合成氧而生长。而且,吃起来有果酱的味道。不过,布罗依尔彻底解决饥饿问题的宏愿却被市场经济淹没了:“永生粮”到处滋生,导致粮食价格大跌,农民破产。这部作品的优秀之处,在于它全面地描写了一种新技术成果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而不仅仅局限于技术本身。

前几年有报导说,在中国的一些地方,发现了大型“粘菌团”。每块重几十斤,形似肉团,泡在水里自然生长,而且吃上去非常可口。如果不是它生长速度太慢,几乎就是大自然提供的“永生粮”了。

前不久,贫困的非洲和富裕的美国打了一场“捐助官司”。美国人把转基因食品列入赠送非洲的救灾物资里。而受援的非洲国家则坚决抵制,宁肯挨饿,不吃安全性尚未得到证实的转基因食品。这是当今社会给予转基因食品的最强烈的怀疑。

然而,转基因食品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