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府之中,有宝库,内藏着许多妖兽的尸身,还有着就是,杨晨乃是一位尊贵的炼丹师,很多的时候,都会将宝丹赐下。
宝药、宝丹,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不过,他心中,也是有些小小激动,因为如今的他,也已经成为了杨晨的弟子。
第579章:儒道瑰宝
陈府中,热闹非凡,许多读书人推杯换盏,兴高采烈。
吃吃喝喝,嘴角流着霞光,神辉照耀。
杨晨吃了一些,便坐定不动。
而其他的读书人,吃喝之时,也不时的注意着主位上面的当世圣贤杨晨,希望杨晨能够给大家讲一下,修行之奥妙。
无论是神道、圣道、仙道……
很多人,都想听一听。
只是杨晨闭嘴不言,吃过之后,便径自离开。
而待杨晨离开之后,其他的读书人,也很快的辞别陈夫子、陆先生、王夫之三人,各回各家。
“师兄,师父的这一篇《师说》蕴含着儒道至理,能否借我看上一段时间,待我明悟其中的道理,就会还给你。”
陆先生看着陈夫子收起来的《师说》,眼中一片羡慕,这是传世篇章,有才气流动,灵光内蕴,更是有着道韵烙印其中,乃是不折不扣的儒道文宝,能够辟邪,能够驱怪。
放在家中,会让家人,受到文宝中所蕴含的才气灵光滋养,读起书来,事半功倍,能够更好的领悟书中道理。
久而久之,就算是一个普通人家,也能够出现一位有着文位的读书人,从而光宗耀祖,门庭光大。
若是能够明悟其中的道和理,就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也能够立地成为大儒。
“是啊,师兄这样的宝贝,也借给我看一看,让我好好感受一下其中蕴含的道和理,参悟其中的才气灵光还有天地降下来的道韵。”
“若是能够明悟其中一部分,必然会让我受益匪浅。”
这文宝,已经被杨晨赐予了陈夫子,因而除了杨晨之外,唯有陈夫子能够手持此宝,其他的人,若是想要拿的起这件文宝,需要参悟文宝中蕴含的道和理,不然的话,绝难拿得起来,会受到文宝中蕴含的道和理的压制。
陆先生、王夫之对杨晨赐予陈夫子的文宝,都是非常的眼馋,很想带走,好好的研究一番,但是需要经过陈夫子的同意。
不然的话,凭着两人的儒道修为,很难带走这一件文宝。
“不行,不行,绝对不行,说什么都不行。”
陈夫子当即拒绝,“这可是师父赐给我的第一件文宝,有着特殊的意义,概不外借,若是你们真想参悟其中蕴含的道和理,我倒是允许,让你们到府中来,和我一起参悟其中的儒道真意。”
“这是我能做出的最大的让步了,不要得寸进尺啊。”
对于这件文宝,陈夫子视若性命,绝不会借出的,若是借出去,还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要回来。
要知道,每一个传世篇章,都是盖世文宝,蕴含着不同道理,道和理相互交织在一起,才气奔涌,灵光照耀,又有着道韵弥漫,能够发挥出了不可思议的作用。
听了陈夫子的话,陆先生、王夫之非常的失望。
“师兄,我们不过是借阅一下,又不是不还你,何必这么小气。”
陆先生、王夫之不想就这么放弃,继续软磨硬泡,希望能够把这《师说》借走,回家之后,好好的钻研其中蕴含的道和理。
陈夫子摇了摇头,“不用说这么多,说不借,就是不借。”
“这宝贝,我视若性命,是绝不会外借的。”
陆先生、王夫之见陈夫子这么说,都知道,是绝不可能把这件文宝,从陈夫子的手中借出来了,都暗自叹息了一下。
“不借就不借,可是你刚刚说过,我们可是随时都可以前来陈府观摩的。”
陈夫子点头,“当然,你们都可以到府中来,细细的揣摩,只要不带出去,就行。”
陆先生、王夫之道,“那就好,你赶快拿出来,放在案板上面,我们细细的感悟一下,其中的才气和灵光,还有那天地降临下来的道韵,对我们的儒道修为,大有裨益。”
陈夫子取出文宝,把案板擦拭的干干净净,又清洗了一遍手和脸,这才恭恭敬敬的,把这一篇《师说》小心翼翼的放在了案板的中间的位置。
这案板通体是一种紫青之色,乃是珍贵的木材打造而成,上面被收拾的干干净净,只有一篇《师说》摊开,放在上面。
顿时有着条条才气,从上面射了出来,宛如一条条白色的丝带一般,丝带上,更是灵光莹莹,点缀其中。
而在才气灵光中,有着道道神秘的符文悬浮起来,闪耀着莫名的流霞神光,充满了儒道至理。
若是能够参悟其中一二,必然受益匪浅。
“真是绝世的儒道瑰宝,世之罕见,也唯有师父,能够视若平常。”
儒道瑰宝中,蕴含着一位读书人明了的道和理,而想要明悟其中一种道理,读书人往往需要穷首皓经,用尽一生的时间去钻研,去完善。
纵使成了传世大儒,真正的大家,也往往没有几篇传世之作,不是传世之作,几乎难以形成儒道瑰宝。
但是这种情况,对杨晨而言,仿若不受任何的限制。
杨晨自崛起以来,信手写出,就是传世篇章,蕴含着种种的道和理。
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陈夫子、陆先生、王夫之围绕着案板端坐在了那里,半闭着眼睛,任由《师说》文宝中,散发出来的才气缠绕,灵光照耀。
他们默默的念诵着这一篇文章的每一个字,使自己的心神,全部的沉浸其中,感悟其中的道和理。
随着心神沉浸其中,他们的脸上露出一种明悟的笑容。
……
而杨晨离开了陈府的大院之后,并没有去其他的地方,而是直接的返回自己的家中。
回到家之后。
杨晨便取出来自己写的《天工开物》这部书。
这部书,他才写了几章,还有着很多的内容,没有写出来。
他准备坚持一段时间,尽快的把这部书写完,待写完之后,他就准备折返长生谷中闭关修行。
现在的他,已经修行到了引气入体的大成境界,需要静下心来,铸就属于自己的丹台,有了丹台,才能够凝聚阴阳法相,结成不朽的金丹。
第581章:第一份邀月文报
《白蛇传》惊艳问世,羡煞世人。
很多人奔走相告,口耳相传,比杨晨写出来的《文心雕龙》的影响还要广大,喜闻乐见,人人交谈。
不过,有着很多真正的读书人,却是痛心疾首,觉得当世圣贤写这样无聊的通俗小说,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有这样的时间,不如去多写一些高大上的儒道作品。
可是,无论别人怎么想,杨晨都不在意,任何议论在他听来,都入清风过耳,不入心中。
杨晨继续修行。
邀月私塾的祝英台来到了杨家小院,见过杨晨。
“杨师,私塾里办的《邀月文报》已经完成了,共有五十页,每一页,都有文章、图画,写的是风俗故事,儒道文章,还有风土人情,巷里巷外,不但有着私塾的学子的文章,还有其他的渭城的读书人的投稿。”
“我和私塾的其他的先生,共同审阅,精心选稿,选了四十五篇文章,当做第一期的稿子。”
祝英台拿出一本薄薄的书册,封面上画着几棵青竹,郁郁葱葱,青竹的旁边写着书册的名字《邀月文报》。
“这就是我们做出来的《邀月文报》的草稿,杨师你审阅一下,看一看,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还请指正一番。”
杨晨点头,“好,我看一看,想不到你们这么快就弄出来了第一份《邀月文报》。”
拿过来文报。
轻轻翻开第一页,文章的内容,都是用毛笔写出来的,字却不是很大,每一个字的构架、神韵,都令人神清气爽,一股墨香扑面而来,迷人心脾。
第一篇开宗明义,写的是序言。
这一篇序言,是自己的弟子陈夫子亲自执笔而写。
序言后面,第一篇文章,则是杨晨亲自书写的《文心雕龙》的第六章、第七章的内容,每一章的内容,都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紧接着是陈夫子、陆先生二人的文章,后面还有着其他的渭城的知名读书人的文章,他们写的都是儒道文章,经义诗词方面的见解。
到了后面,还有着一部故事连载,故事的名字叫做《绿野仙踪》,写的是一个凡人,有了功德,从而问道寻真,得到仙缘的传说。
还有就是私塾的学子,写出来的,文章还是很稚嫩,但是字里行间,透着灵性,只要好好培养,不学方仲永的话,将来也能够成为文坛的大佬。
杨晨一篇接着一篇,仔细的阅读,不时的点头,脸上也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没有想到,不过是第一期的《邀月文报》而已,居然已经吸引了许多的渭城的知名读书人,在上面写文章。
当然,作为杨晨的弟子,马文才、梁山伯、霜飞天、倾笑影、攀迦五人更是不在话下,每一个人,都写了一篇文章,通过《邀月文报》印刷出来。
马文才写的是《三字经之我见》,梁山伯写的是《我心中的千字文》,霜飞天等人,也都是写的,自己在这段时间中,对学到的东西的认知和理解。
对同一篇文章,很多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站在自己的立场,这些理解都可以说是正确的,杨晨的弟子们,能够突破自己,从中领悟出来,属于自己的见解,令杨晨非常的高兴。
看的很用心,这四十多篇文章,杨晨足足用了半个时辰,才逐字逐句的精读完毕,看完之后,合上《邀月文报》。
文报中的内容,都已经留存心中,心念一动之间,文章的种种内容,都从心头流动而过。
“不错,不错!”
“第一次做《邀月文报》能够做到这种程度,很是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这一本《邀月文报》和后世的杂志,非常相似,不过质量很高,因为其中的内容,有着高大上的儒道经义镇解,还有着一些心灵鸡汤的文章,更是有着诗词歌赋、小说曲子,种类繁多,不一而足。
“我觉得没有必要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