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09年5月11日。再一次的大暴雨加重了灾情。更多的堤坝面临决口的危险,更多的内涝点在暗涌在扩大!
军人们当然地承担起了救灾地主力。在任何一个可能决口的地方,都有国防军军人在水里排成人墙,让战友们在人墙后面减低了流速的洪水中用麻袋装上石块抢修加固堤坝……
大风肆虐、大雨如注,老天爷的淫威在受到大中华帝国军民的抵制后愈发变本加厉,5月12日、13日。暴雨再次降临,河道水位再一次暴涨。就在这个时候,司徒燕也来到了淮北。在她后面。还带了国防军第一次公开亮相地高射炮部队。
勉强能够被称为淮河大堤的堤坝上,扛着沙袋、木桩,带着绳索打着赤脚的人们惊讶地看到,国防军地汽车开到了堤坝上!
灰绿色的军车牵引着一门门37mm高射炮放列在堤坝上,军官群中不时可以看到一些戴着眼镜看着资料指手画脚的人。人们看着稀奇物事,这是什么东西啊?有这么长炮管、对着天的大炮吗?事实是,有!就在面前!
天空中,传来一阵阵“嗡嗡”声。目力好的人们发现在头顶黑压压的云层间隙,有一群小黑点在移动着。当然。人们不能看到这些飞机在做什么。他们甚至不知道云是小水珠结成的,也不知道这些水珠在遇到高空低温的时候就会越结越多,最终水珠之间地结合力和大气的浮力无法承载这些重量时,水珠就变成雨降临人间。
对五月初地淮中、淮北来说,再也不能有雨了!任何一场发生在淮河流域的大雨,都会化成洪峰摧毁薄弱的可怜的堤坝,造成更严重的灾难。
飞机,成群的、几乎是所有可以动员的飞机都飞临危险的雨区。机组人员们随时可能面临在云层间发生的电流转移击毁飞机的危险,可以说,他们完全是拿自己地生命在做赌注。将一袋袋的固化剂、升温剂播撒在厚厚的积雨云中。
人们无从知晓这些,他们只能去看到地面上发生着的事情。
一名穿着雨衣的军官高高地举起了红绿相间的小旗,用力地挥下!
“蓬蓬……”的大炮轰鸣声顿时淹没了风雨声。一发发出膛的炮弹飞升到云层中爆裂开来,将白色的粉末洒进云层n人们同样无法理解炮轰天空的含义,在老百姓的心里。这是皇帝陛下和国防军在向那个飘渺的老天爷开战!是的,是皇帝陛下调来国防军。很多的老百姓甚至亲眼看到过,穿着雨衣的皇帝陛下出现在大堤上,指挥着将军们和一些有学问的人。
“皇帝陛下炮轰老天爷了!”
“谁跟咱们帝国作对,国防军绝对不会放过他,老天爷也一样!”
各种各样的传闻在高射炮打出科学院紧急研制的升温剂后出现了。人们不能理解为什么国防军那炮管向天的大炮开炮后,天上的雨就小了,闪电就逐渐没了,老天爷也不再发威了,洪水也逐渐地消退了?人们只知道。是皇帝陛下调来了国防军的大炮打败了老天爷,那个连盘古老祖宗也没打败过的老天爷!
不管民间流传着什么样的说话。但是敢于战天斗地的情绪和被整个国家、民族和皇帝重视的感动确实充盈在灾区人民的胸膛。他们暂时忘记面临的困难。也忘记了失去亲人的悲痛,只记得在自己最困顿的时候,是这个国家、这个政府和子弟兵们来帮助自己……
一直站在风口浪尖上的龙剑铭和他的帝国政府没有被风雨击垮,反而击垮了风雨。奠定了他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1909年5月18日。洪水彻底地消退了。内谤也逐渐地排干了。而抗洪救灾的工作仅仅才起步。灾民要重建家园、要恢复生产、要挺过一个减产或者是无收的年份。
火车、汽车、驳船。带来了国内、国外调集来的大批物资。粮食、种子、肥料、建材、布料衣服、农具、农枷 ……几乎能够调用的都调用了,几乎能够发动的军队、人民都发动起来了。
大灾只死了一千来人,大灾之后没有瘟疫、饥荒、大灾之后人们没有背井离乡而是在重建自己的家园,比以前更好的家园。军人们、志愿者们和农民们一起抢种、一起建房、一起挖运淤泥整理河道,和工人们一起重建厂房、一起安装机器、一起搬运材料。士兵、尉官、校官、将军乃至总司令都出现在灾区,陪伴着灾区的人民击败了灾难,建设出更美好的明天……
蔡锷上将担心的大灾大乱没有发生,却看了大灾后的大凝聚、大团结、大奋发。不一样的皇帝和不一样的政府、不一样的军队,在风急云涌的时刻表现出了不一样大智慧和大胆略、大气魄!
第六章 扰攘的世界 第44节 沉重的万民伞 作者: 自由与荣耀
身土还没有脱去泥土腥味的龙剑铭站在办公室里特意挂出的帝国全图前。淮北的水灾提醒了他。让他看到了有河无防的帝国在大水前的无奈,也让他看到治理一个国家绝对不是古人说的那样“如烹小鲜”。对一个庞大的帝国来说,方方面面的工作必须协调地进行,不可一方激进而一方偏废。水利工程,涉及能源、农业、气候调节、运输等等方面,也是关系到国民生存的根本大计。显然,水利工程建设不能再用政府目前采用的年度财政预算强化投资的办法来搞,而是应该形成一个长期的、科学的水利建设规划,从整体的层面上着眼分配目前有限的建设资源,从而得到更好、更快的建设效果,让老百姓不再遭受水灾。
想法是这样,可是对于一个有1500万平方公里直接管辖领土的帝国来说,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工程,是一个要花上几代人连续不断的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
看看地图,从北到南,七大水系无数条河流象网一样分布着。平时,龙剑铭能够从这些兰色的线条中看到美丽的河山,而现在,在划刚经历了一场大灾之后,他看到这些或粗或细的线条,身上就不禁起了一层鸡母皮。
黑龙江水系,包括了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辽河水系,包括辽河、浑河;海河水系,直接关系到了北京地区的民生;黄河水系,自古似乎只有汉代地时候得到过一段时间的有效治理。现在,黄河更多时间更大程度上成为威胁到中下游地区的害河;淮河水系更是与大运河以及几大湖泊结为一体,需要花费更大的心思来治理;长江还有两广的珠江,这两大水系同样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它们的水量和流速在失去控制后,更容易造成更大地灾难。
在目前的情况下,如何逐步有效治理这些大江大河。让她们把对人民的威胁降低到最低点,真正成为民族的母亲河,成为滋养各地人民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上游的环境保护、中游地水土保持、下游的堤坝,高差大、流速快的河段上,要建设起大型的水库。蓄水发电两相宜。
可是,在帝国目前的财政基础上,就算是加上皇室已经消耗得差不多的财力。也无法支撑起一场水利大战啊!
可是,全国性的《禁伐令》能够得到老百姓的认同和接受吗?几千年沿袭下来地生活方式要因此而改变呐!
可是,目前掌握并消化的技术、目前帝国地人才能够支撑起一场哪怕是从局部开始的水利大战吗?
为水利建设发行国债,在这个时候究竟合适还是不合适呢?
无数个问题缠绕在龙剑铭的大脑中。他不能因为一场成功的救灾工作就去沾沾自喜,灾难的发生,本身就说明这个帝国还有很多漏洞需要去弥补,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投入精力、财力、人力、物力去建设。水利,关系到民生大计的重要问题只是通过这一场灾难变得突出起来而已。而水利建设。又是整个帝国经济建设的一个方面,如何协调好各方面之间的关系?这,更是需要一个掌握最高权力的为政者必须考量成熟的。
位置就是责任,敢于去争取皇帝这个位置,就要敢于承担由此而来的责任。对龙剑铭来说,他来到这个世界上,本身就不是来享受权威的,而是利用权威建造出一个伟大的中华……
前门大街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
来自淮北的百姓代表带着龙灯、狮灯和各色旌旗,带着两淮几千万人民的心意来到了北京城。一路上敲锣打鼓、龙飞狮舞,排头的白发苍苍的长者擎着一把万民伞,一路走一路用淮北小调歌唱着帝国政府和皇帝对淮北的恩情……千里的船载车送。他们终于来到帝国的首都——北京。
在老百姓的眼里。帝国政府就是天。真正把老百姓当子民的青天。1905年以来。两淮百姓经历了太多的感动。农业税收,没了!剩余劳动力,找到出路了!白花花的大米可以存进自家的小粮仓里了,亮闪闪的龙大洋(民间对新华元一元硬币的称呼)可以揣在怀里捂个结实了!这些。还不够!危难之中见真情。这次大灾可算让两淮的老百姓看到了帝国政府,看到皇家的真情实意了。曾经挣扎在生死边缘的老百姓们,怎么也忘不了从天而降的皇帝。忘不了救苦救难的国防军,忘不了敢于向天老爷挑战的大炮。更忘不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物资!如果说,前些年的激动和帝国的逐步强大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东西的话,现在,在两淮人民心目中的帝国,实实在在地成了自己的家,一个随时可以给千万人民以温暖和帮助的家。
因此。人们在火热的重建家园的同时,推选出了最有名望的长者作为代表,他们要向帝国政府敬献牌匾。要向爱民如子的皇帝敬献万民伞!除此之外。淳朴的老百姓还能找到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呢?有!就是响应政府的号召,努力建设自己的家园!
“叮叮”的电话铃声打断了龙剑铭的苦思,在他面前的一大张白纸上画满了各种各样的符号、写上了显得凌乱的字。从这里可以看到他还没有找到一个有效的办法,他的思绪还是凌乱的。
“陛下,我是岑春煊,两淮人民的代表来了,要向政府献牌匾,待会儿还要到皇宫献万民伞。您看……只总理大臣在电话那边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