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交部在行动,总参谋长康拉德将军也没有闲着,他先后几次去影响弗兰西斯·约瑟夫皇帝陛下,直到德国的保证送到皇帝手中时,老皇帝的和平感才被三元君主国的远景取代,他对将军说:“现在,我们已经不能回头了,将要有一场可怕的战争。”
7月23日下午六时整,奥匈帝国驻塞尔维亚使节向该国政府下达了最后通牒。
北京颐和园。
又是满满的一屋子人,只不过这次的气氛很特别,这里的人象是要见到等待已久的梦中情人前一秒种时一样。激动、兴奋、期盼、不安、惶恐,几乎所有可以用于形容情绪的词汇都可以安在办公室里某一个人身上。
国防军军事情报局局长李莽中将捧着手上厚厚的文件给与会众人汇报着,而今天参加会议的,则增加了一位女性成员——皇后司徒燕。
“……奥地利给塞尔维亚48小时的答复时间,而他们提出的条件非常苛刻而且不容许谈判。我们认为,塞尔维亚绝对不可能完全接受奥地利的要求,那实际上是让塞尔维亚成为奥地利的属国。不过,奥匈军队已经在开始迫不及待地动员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战争将不再因为那纸最后通牒的结果和而停止脚步。换句话说,就是最后通牒和期限是幌子,奥匈帝国军队必然入侵塞尔维亚。今天,俄国已经发电报到维也纳告之奥匈政府,入侵行动必然会引发俄国军队的动员。”
李莽汇报完后行了个军礼坐了下来,人们也屏息等待着决定性的讲话。
龙剑铭并不轻松,直到现在,也就是大家等待着他说话的时候,他还在考虑俄国目前的情况能不能象自己计划中那样去承担任务。历史,已经改变了,他不能用他知道的、已经发生在另外一个时空的那些事件来套这个世界即将发生的事件。不过,他很快就想到了最有可能性的答案。于是他站了起来,习惯性地走了两步后扫视了全场。道:“现在的关键不是奥匈而是俄国,再其次是我们。俄国政府给维也纳地电报既然已经发出去了,那么我们就应该给俄国人一点表示,让他们完全地放心东边。能够在未来的战争中向西、向南全力以赴。金融危机给了协约国以打击。那么在这个时候英法是肯定缺乏底气却又矛盾地渴望战争。战争,不可避免了。现在我们要明确的是严格保持表面的中立。积极地影响双方开战。我想,外交部可以明确地支持奥匈地最后通牒内容,给同盟国吃下这最后一个定心丸。战争一打响,帝国就宣布完全中立并沿远东铁路给予俄国一定地援助。交战双方,我们的国防军都要秘密派遣军事观察员,不偏不倚地掌握战争进程。我们等待了11年的战争。机会绝对不能从我们手里错过!”
“陛下。目前奥匈和德国在外交上努力把奥塞问题限制在地区性纠纷和可能发生的地区性战争之内。英法似乎也同意他们的这种做法,战争似乎还需要添加一把火才能打响。”外交大臣唐绍仪一等龙剑铭说完了加了个建议。
龙剑铭压抑着自己内心的激动。微笑了一下道:“俄国人应该很清楚帝国的立场了,没有必要再多次一举。他们能够给维也纳发那样的电报,证明了维特政府已经有了对帝国动向地清醒认识。只要俄国足够强势,战争就必然扩大。这一段时间,我们需要强调地就是中立和和平,就是阐述我们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为第一要务地立场。可以这样告诉世界,即使欧洲爆发战争,那也是欧洲人的战争。至于在下面怎么做,我想外交部的计划已经很详细了。诸位,不要有一种患得患失的情绪,事情的发展完全在帝国的控制之下,世界大战必然爆发,就在下个月!”
龙剑铭能够明白众人的心思,其实他也有患得患失的情绪。经营了这么长时间就是为了等待这样一个机会,只有这样一个机会才能使大中华帝国快速地走向强大。现在,机会就要从预测、从计划变成现实存在的东西了,恐怕心理素质再好的人也会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仔细地打量了又打量这个世界和自己,惟恐出现了什么砒漏。
皇帝的信心立即感染了所有的人,连“战争必然在下个月爆发”的话都听到,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各自按照各自部门早已经拟订好的计划行事就成了!……
此时的欧洲的权力者们并不象北京那个神秘的办公室里的人们那样,能够非常清醒地看到事实真相,能够把握局势发展的脉搏,甚至能够猜测到结局。各国皇室、政府、外交人员们在忙碌着,还在试图用政治的、和平的手法来调解战争危机。尽管,几乎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成员国中,都有一种想开战解决一切矛盾的冲动,但是理智在告诉这些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们,战争的魔盒一打开,谁也不知道世界将要在战争中走向何方?他们,同样存在一种更严重的患得患失心理,同样需要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尽量地避免战争。可是,潮流所向,浪潮汹涌,战争已经蓄势十年甚至更长一些时间了,战争的洪水巨浪只需要一个小小豁口就可以摧垮最理智的人的理智!从而席卷欧洲甚至席卷全世界!
欧洲长期的军事、政治、经济对立和长期的亚战争——军备竞赛,在金融危机、巴尔干危机的挑逗下,让人们在不情愿战争、不想扩大战争的心态下走向战争……
1914年7月26日,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爵士向维也纳和柏林建议,提出由英、德、法、意四国来调停奥塞不和。拍林很干脆地、没有给爵士任何颜面地拒绝了。德国人用奥塞争端是该两国的事务为由把英国外交大臣的提议直接扔进了废纸萎。
7月27日,格雷再次向拍林提出调停建议。这个时候的德国皇帝也许想到战争会扩大,会造成英德之间的残酷较量,因此让他的政府总理贝特曼霍尔韦格与盟友商量。奥匈帝国没有马上答复。
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7月29日,奥匈帝国外交大臣才答复德国总理说:“我为没有考虑格雷爵士的建议而遗憾,因为事态的发展已经压迫奥地利必须走向战争。”这个马后炮显然是不起作用的,对盟国的一个所谓的交代,但是,外交大臣莱奥博尔德·冯·贝尔希多尔德伯爵和康拉德将军实质上根本就没有考虑那个建议的打算。在德国皇帝和政府总理的保证下,他们已经把渴望了很久的战争视为必须。真正令人遗憾的是,这两位奥地利人在四日,在对塞尔维亚宣战后的第二天,仍然天真的认为俄国会在德国的钳制下无所作为。为了让他们老迈的皇帝在宣战书上签字,两人甚至编造了谎言说“塞尔维亚军队已经开始向奥匈军队进攻。”
两个野心勃勃而无知的人就这样利用谋杀事件把整个欧洲甚至整个地球推进了战争的旋祸。
就在奥地利人答复他们的盟友的同时,俄国宣布总动员。这样,一切力图使奥塞争端局部化的努力成为泡影。
7月31日,拍林忠实而勇敢地承担起了盟友的义务。德国政府打电报到莫斯科(政府所在地)和圣彼得堡(沙皇所在地),要求俄国在口小时以内撤消总动员令,停止一切对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的每项战争措施,并告之拍林。
俄国外交大臣克柳申科立即回复德国:12小时的时间太短,但是俄国保证只要继续谈判,军队就不会越过边境。
德国的关键人物们立即研究了俄国的答复。军队总参谋长冯·毛奇将军坚持认为:难得的机会和有利的形势可以用来进行战争打击。他认为法国的军事形势和经济形势是困难的,俄国在没有英法的资助下是没有信心进行战争的。他相信,1914年进行战争对德国最有利,他保证《史利芬计划》会给协约国以决定性的打击并快速取得胜利。而德国外交大臣戈特利布·冯·雅戈则认为俄国在虚张声势,认为奥匈帝国和德国的强硬立场能够逼迫俄国最后就范。
不想要战争的德国皇帝威廉最终还是被政府和军队首脑说服了……
第六章 扰攘的世界 第100节 甩你娘的一耳光,分裂者
1914年8月1日,德国用宣战答复了俄国的回复!
同一天,德国向法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法国在十八小时内就德、奥、俄战争问题表示态度。
军列以每天五百五十列的速度奔驰在德国,迅速地把动员、武装起来的军队运往西线。德国总参谋部认为,只有以战争行动才能在第一时间摧毁法国可以的战争意志。当然,他们的外交使节也奉命在“万一法国宣布中立的情况下,要求凡尔登和土尔要塞区的控制权。”
德国发达的铁路运输和完善的兵役制度,让战争机器顺畅地迅速运行起来。连德国皇帝在8月1日产生的一丝和平念头也被总参谋长毛奇将军以“军事机器已经开动,计划已经执行,几百万大军的脚步不可能在启动后停止下来”为理由打消掉了。在这一天,世界大战的爆发才成为真正的定局!
德军总参谋部一直酝酿的就是两线作战计划,无论法国如何选择,其实都要被迫进行战争。不过,德国人给的时间实际上不止18个小时,对于同样被称为陆军强国的法国,德国人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展开计划,因此,直到8月3日,德国才正式向法国宣战。而在宣战前,德国军队已经攻击了法国边境城市贝尔福的一个检查站。
英国人在自身的经济危机没有消除的情况下面对危局,他们仍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心里其实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实际上1914年的英国与1913年地英国差不多,英国人不想跟德国表亲打仗。他们把希望还是象傻瓜一样寄托在外交调解上。英国政府在这个时候,在外交手段根本无法消饵十多年以后积累的矛盾,阻止战争爆发的时候,表现的极其软弱。他只会笨拙地用“警告。”“建议”来对付德国和奥匈已经形成实质的战争准备,在协约国的条约面前,英国人甚至在8月3日以前没有说过一句“支持法国对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