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贲人马,全都跟着投降了。
这边孙贲被抓,丹阳自然也一并落到了刘备手里。
刘备进了丹阳城,并没对孙贲这个俘虏难堪,仍是好吃好喝的侍候着。当然,刘备是拿了孙贲原来的东西,反过来,侍候孙贲。
孙贲此刻倒像是武将的样子,摆出了一副不怕死的胸怀。刘备让他吃喝,大摆筵席款待他,他却丝毫不给刘备眼色看。
刘备也不放在心上。他跟孙贲说:“听说你是孙策小儿的从兄?”
孙贲没有回答。
刘备嘿嘿一笑,没回答不要紧。
刘备站了起来:“你的那些从弟、从妹们都被我请到彭城做客去了,你是不是也要去看看他们?”
就这样,刘备占了孙贲的丹阳,却将孙贲送到了彭城。刘备此举,也算是大好人,做大好事,专替别人家庭和谐、邻里相亲不懈努力着。
在送走了孙贲,刘备休整两天,便即发兵围石城。
所谓送佛送到西,刘备也想,把孙策这个叔父孙静,也一并送到彭城去。
前面说过,石城兵马不多,但地势险要,很适合防守。而石城处在牛渚寨和丹阳之间,又被孙静这厮占了,刘备要是不把他拔除了,自然不能放下心思做下一步打算。
就这样,刘备的大军会合到了石城城下。
本来刘备还以为石城人马很少,就算地势险要,那也不足为惧,只要自己大军一到,定能指日而下。但让刘备万万没想到的是,石城虽弱,但它却十分坚固。
刘备打了三天后,终于明白孙策当时为什么不在此地布置重兵了。
因为,这里根本就不需要重兵。
对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孙策渡江后,迅速攻下了牛渚、石城、丹阳三城,并准备将此三城作为自己的后方重地。但孙策渡江当初,兵力十分奇缺,要想镇守好三地,那根本不可能将三地都平分兵力。所以,孙策经过思索后,考虑到牛渚面江,又是战具、粮草重地,自然不能乏兵,而丹阳又要面对着秣陵的笮融兵马,所以也不能少兵。而只有石城,处在两地之间,地势又十分凶险,所以,不需要重兵,也能轻松镇守。
这么个情况,也就弄得石城少兵,却并不少势。
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刘备面对石城局势,除了攻打一天下来人马伤亡惨重之外,别无收获。
也就在刘备蹙眉不展的时候,有一个人给他献了一策。
这人,就是张范。
张范难得开口,要开口,也是让弟弟来。但张范这次也许是真的急了,居然自请从牛渚来到刘备身边,跟刘备说了一番话。
张范先问刘备:“明公就非要打下石城不可吗?”。
刘备愣住了,他这是什么话?我要不是决心打下石城,围他这么多天干什么?
但刘备知道张范绝不会随便问这么一句,便仔细寻思了一下。也是刘备实在找不到不打的理由,所以只好乖乖在张范面前点了点头,并表示出不但非要打下,而且是必须打下
张范接着说:“若明公非要打不可,那绝对是可以打下的。”
刘备又愣了,实在听不懂他这话怎么说的。
但当刘备眼睛看着他,欲要开口时,却被张范接下来的话怔住了。
张范又说:“但,等到打下了石城,或许是十几天,或许是几十天,或许,也可能是几个月明公想过没有,那时就算打下了石城,军队是不是也已经疲惫了?而要是在这时候,孙策处理好了曲阿那边的事,再进兵过来,明公你又拿什么优势跟他决战?”
张范不多说,因为他的话已经提醒得够明白了。
刘备并不是傻子。他一听到这些,自然不能不放在心里。
人有时候,确实存在误区,存在盲点。
刘备先前只一心要把石城拔掉,好像石城不下,他的江东之行便不能进行下去。
这就是刘备存在的盲点。
刘备就没想到,留下一部分兵马,把石城围住,使得城内敌人无法出城。这样,小小的一个石城,城内能存多少粮食,而将士们没有粮食养活,又能支撑得了多久?这一部分兵马围了石城,其余兵马不就照样可以去干别的事了么?
再说,一但下了江东,那就是孤军深入,如果不能继续前进,始终耗在一个地方,不说影响士气,就是粮草上也是耗费甚巨。
刘备此刻听到张范一提醒,当真是如梦方醒,赶紧拜谢了张范。
张范因为最近身体不舒适,趁这机会向刘备请假,希望留在牛渚。刘备也想到牛渚乃重寨,不但从孙策的后方重地变成了自己大军的后方重地,和控制沿江两岸的重要津渡,更重要的是牛渚寨跟石城紧邻,而孙静这伙厮又盘踞在里面,正需要一个身负谋略的人镇守。此刻张范既然提出来了,刘备便即答应,让他留守牛渚,而让他弟弟张承仍是随他参军。
刘备既然决定围而不打,便将大部分兵马撤了,只留一部分继续围着。
刘备撤了石城的兵马,也就直接回了丹阳。在丹阳城中休息了两天,奖励升赏了有功之人,并布置了牛渚、丹阳的防务。
刘备是这样安排的。
徐盛,因为渡江负伤,刘备便让他继续留在对岸历城中养伤,并将镇守历城的任务交给了他,也是为了安慰徐盛。同时,为了奖励徐盛渡江时不怕死的功劳,刘备又将他从左楼船都尉的官职,提拔为左楼船校尉。
虽然在有汉一代,都尉、校尉、中郎将都是品级相等的武将官职,但经过刘备改革,从都尉到中郎将不说名称上有了本质的区别,便是俸禄上也增秩了不少。
毕竟,跟着老板混的,谁不希望工资年年涨,办公室越坐越大?
徐盛虽不见得稀罕这些,但官职称呼上的变化,也能让他这个武将感到打从心底的自豪。毕竟,领导对自己的升迁,那就是对自己的肯定。
不管怎样,徐盛留在了历城养伤,我们先不要管他。
且说吕岱。当时刘备渡江攻击牛渚寨时,一时跟对敌打成了交织状态,想那时要不是吕岱及时从江都赶来,只怕刘备要上牛渚寨也没那么容易了。所以,刘备也一并升迁了他,把他从右楼船都尉,变成右楼船校尉。同时,也把防守牛渚寨的重要任务交给了他,让他协同张范驻守此地。
而那个大难不死的侯成,虽然没有在战场上立下功劳。但他毕竟是拼命了,而且差点见了阎王。至于有没有在战争中起到作用,立下功劳,那并不重要。刘备自然不能亏待像他这样连老头爷也不收的强悍人物,也就迁他为陷阵校尉。只是他身体负伤,未能一时康复,只得让他转到丹阳,一面养伤,一面协同另外一名武将同守此城。
刘备该奖赏的也奖赏了,该升官的也升官了,防务也布置好了,自然也就放心了。
接下来,他把目标锁定在了秣陵
因为秣陵城,有个人物,一直是刘备想要找的。
当年刘备在徐州时,心里曾把天下的两个嗜杀之徒,号称南北双杀。吕布被他比作北杀,而另一个,也就是笮融,号称南杀不过,此时北杀已死,而南杀,尚在。
本来,自古兴师必定有名,笮融没有惹他,刘备怎好随便对他动兵?
但刘备自然有办法,也有理由对付他。
当年笮融杀了陶谦的广陵太守赵昱,这,就是最有力的理由。
赵昱人虽死,但他的死,对刘备来说太有价值了。
——替赵太守报仇,替陶使君锄奸
理由够了。于是刘备二话不说,便即兵向秣陵
第三百一九:兵向秣陵
第三百一九:兵向秣陵,到网址
第三百二十:秣陵风云
第三百二十:秣陵风云
在刘备出兵秣陵前,有必要先说下秣陵城这边,笮融的情况。
当然,如果准确点说,其实,秣陵城此刻真正的据有者并不是笮融,而是另一个人:薛礼
纳下薛礼不说,我们先看笮融。
既然当时秣陵城被一个叫薛礼的人占了,那么笮融那时却是在哪里呢?
秣陵。
没错,还在秣陵
史书上说:(薛)礼秣陵城,(笮)融屯县南
明白了,两个人都在秣陵。只是,一个在城中,一个在城外而已。
那么,薛礼又是何人?笮融,这个被刘备誉为‘南杀’的人物为什么跟他在一起呢?
其实很简单,我们先说笮融。
下邳相笮融的所作所为,前文已经具体交代过,在这里,为了加深记忆,简单说下。
笮融这个人,先是陶谦的部下,替陶谦打工。后来,因为曹操来攻陶谦,陶谦为了确保粮道(运漕)的安全,便将督粮的任务交给了他。本来,老板陶谦对他十分重用的,要知道这可是个肥差,陶谦能把这个任务光荣的交给他,我们的笮融应该感激陶谦,好好干才是。
可是这厮玩的就是个性,不好好也就罢了,居然还把心思用在了老板陶谦身上。他利用这个机会,把各地征收上来的粮食,非但不交,反而明目张胆的据为己有。路过广陵时,又贪图起了广陵的殷实,便将广陵太守赵昱杀了,将广陵城抢劫一空。
这家伙,也许是知道这下玩大了,虽然陶谦还在郯县跟曹操耗着,但他也怕陶谦缓过气来对付自己。笮融知道徐州呆不下去了,怎么办?还是逃吧。
只是,逃到哪里呢?
秣陵。对,就是秣陵。
他一口气逃到了秣陵,用他的行动,明确的告诉老板:小弟不干了,我自己来做老大
如此看来,也难怪刘备到徐州那会,听到陶谦提起笮融时,都是恨得牙痒痒的,原来他们之间有这么一笔帐。只是可惜,陶谦到临死时,也没有亲自把这个仇了。也许,陶谦心里很不甘吧?
但没干系,他死的一年后,刘备会来这里,会替他来报这个仇。
陶谦,你还是安息吧,有我刘备在,十个笮融也不管事不管你是南杀北杀,是人,就一并收拾了
如今北杀都被收拾掉了,剩你这独臂南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