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我是来讨新四军军饷的。”张老又说:“你是省主席、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为什么要住大别山,不住安庆、合肥呢?蒋介石为什么要住重庆,不住南京、上海呢?就因为抗日力量不够嘛!你不给我们发饷,叫我们怎么去打仗?你限制我们在津浦路以西15公里内活动,叫我们如何出击日寇呢?”廖磊不得不立即支付法币4 万元,子弹2 万发。张老派黄荣去领款,叮嘱说:“你要讲几句白话,老乡,大家都是广西人,帮帮忙吧!”对方派警察和马车,护送军晌到了张老住所。廖磊还答应新四军可向淮南及津浦路南段活动;同意成立江北游击总队;新四军四支队军饷由省政府拨给。1938年廖病逝后,继任者李品仙配合蒋介石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向新四军进犯,张老指挥江北新四军坚决还击,歼灭其2000余人。然后,张老出面谈判,形成以津浦路为界、东西分治的有利局面。
1949年秋末,张老邀请在港、穗的爱国民主人士回广西参政。一起从广州同船返桂的有知名人士雷沛鸿、陈此生、陈良佐、雷荣珂、莫乃群、陈雄,还有王力教授和他的儿子秦似同志。随后,李任仁、吕集义等先生也由北京回广西任职。反袁宿将、广东军政府的军长林虎,也被邀请来南宁参政,参加土改,后任政协副主席。张老要求有条件的县都有一位爱国民主人士任副县长,加强统一战线工作。
关心广西 建设广西张老对广西有特别深厚的感情,把广西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解放前,他关心广西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解放后,又时刻关心广西的建设和人民的疾苦,孜孜不倦地工作,人们都以为他是广西人。
早在1945年抗日战争刚胜利结束,新四军军部还在山东省临沂的时候,张老就和军长陈毅按照中央指示精神,派遣廖联原、黄传林回广西开展地下党工作和武装斗争工作。廖联原毫不犹豫地接受任务回到广西家乡开展工作。
1949年秋,中央决定派张老回广西主政,亲自动员一些在华东工作的广西籍干部如黄荣、贺希明、骆明、廖联原等同志回广西工作。他们在华东工作多年,工作都比较顺利,工作条件也比较好,如黄荣当时担任华东电讯管理局副局长兼上海市电讯局局长,工作条件较好,是否回广西正在犹豫。张老亲自耐心地做他们的工作,说:“人家东北都支援广西,你是广西人,怎么不回去?”几句中肯的话,说得他们心服口服,便愉快地回广西。接着,张老便动身从上海回广西。和他一起回来的还有雷经天、贺希明、骆明等。到了广州,他就发特急电报给在桂中游击支队司令员廖联原,叫廖到梧州,并令其带身边的部队集中到桂平江口待命。廖到梧州时,张老和他亲热如故,问寒问暖,叫人拿来新军装给廖换去破旧衣服,对廖大加赞扬,说廖搞得不错,3 年来没被敌人吃掉,反而搞起几千人的队伍。指示廖部编入正规军,参加剿匪、反霸、土改等。张老还当即拨款,给廖装备部队,并决定骆明留下任梧州行署专员,迅速成立各县政府,发动群众、征粮剿匪,支援解放军解放海南。廖联原随同张老乘轮船离开梧州。到桂平江口时,正是1950年元旦,张老上岸热情慰问桂中支队,在向指战员讲话中充分肯定桂中支队艰苦奋斗取得的成绩,勉励大家向解放大军学习,更好为人民服务,要彻底消灭国民党残匪,巩固政权,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张老还召开连级以上干部座谈会,强调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对新区政策,并请全体指战员会餐,共度元旦。大家深受教育和鼓舞。
广西是革命老区,比较贫穷落后。张老在制定政策上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快广西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广西刚解放,百事待兴,张老深深懂得“恢复经济首先要恢复交通”的重要。1950年春节,张老不休息,召来负责交通和公路工作的黄荣商量“凡是未通汽车的县城都要通车”的问题。邕江第一座大桥兴建时,张老已离开广西去治病,但他仍关心支持。当时黄荣和韦纯束负责建桥工作。从城建长远考虑,大桥设计长800 多米,宽24米。国家计委只给数百万元包干,不够用。张老主张募捐,又帮助去找国家计委解决,广西终于建起当时全国桥面最宽的第一座邕江大桥。3 年困难时期,韦纯束到京开会,去拜访张老,张老深夜接见,吩咐韦要帮助百色、河池地区修公路,还要韦把他的话原原本本地转告韦国清主席,要解决少数民族地区人畜饮水困难问题。韦国清很快在韦纯束转告张老意见的信上批字,要办公厅通知民政厅、水电厅、计委等部门提出计划,具体落实。南宁吴圩飞机场的兴建,张老也付出心血,在征地、搬迁、用水发生矛盾的关键时刻,他在韦纯束陪同下,亲自去吴圩乡,说服教育干部群众“局部服从整体利益”,矛盾很快得到解决。此外,老虎岭水库、良凤江水库的修建,张老都亲自过问,并不辞劳苦到水库视察指导。解放初期,张老也曾在郑少东陪同下,多次到邕宁县五塘乡看望农民,召开农民座谈会,研究农村如何发展生产和建设问题,并和工农代表合影留念。
张老虽然离开广西,但对广西仍十分眷恋,每隔几年都要回来看看,越是在困难的时候,他越想念过去为革命牺牲的烈士和艰苦奋斗的各族人民。解放初期,他就派黄荣、覃应机作代表去看望老区人民。1960年,年近古稀,头发斑白稀疏的张老,穿着大将服,风尘仆仆,专程从北京回来给韦拔群烈士扫墓。他由衷地说:“像韦拔群这样的民族英雄、党的优秀儿女,我们不能忘记啊!”扫墓回来后,他又在南宁住了几天,讲述广西红七军和苏维埃的创立和发展情况,成为研究广西党史军史的珍贵资料。1965年冬,张老回广西,又到桂林干休所看望原红七军的几位老战士,并请他们到榕湖饭店共进晚餐。他勉励同志们离休以后,不要“孤守城池”,脱离群众,应多到下面看看。他还吩咐同志们多写革命回忆录,教育后代,提醒大家要保持红军的本色。
张老即使在晚年,还为广西的建设出大力。1965年,正是援越抗美,要紧急修国防公路,而民工修不快,质量又不高,区党委派黄荣到中央求援,张老给予大力支持,打电话给中央有关部门,得到谷牧同志的重视,有关部门拨给了几十台机械设备,几十万元,还调了两个团来支援修路。张老交代黄荣说:广西要修水利,发展农业、要抓粮食、抓蔗糖生产,多搞农业机械,扶持山区生产。这些话,对加快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直至1973年,张老病重,还吃力地对黄荣说,希望广西工农业生产赶上全国先进水平!这是张老对广西各族人民最后的衷心遗愿!
如今,广西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老的遗愿大部分已化为现实,张老可以安心地安息了。未实现的,广西各族人民将继续为之而奋斗!
爱兵爱民 亲如严父慈母张老爱人民、爱战士、爱护干部,就像慈祥的母亲一样。但如果干部的工作出了毛病,他毫不放过,严格批评,耐心教育,促使改进。
百色起义前夕,黄荣从凤山县苏维埃送钱到百色作为起义经费,他是县常备连指导员,张老接见黄荣时和蔼地问“你家有几口人呀?”“什么时候参加游击队,打过仗吗?”“你们干些什么工作,群众拥护吗?”黄荣一一作了汇报后,要求留下来当兵。张老问:“你读过书吗?”“高小两年。”张老安排黄荣到经理处(后勤部)当文书。一年后,调到张老身边当警卫队员。小长征到广东乐昌河边,军部和五十八团700 余人过不了河,和邓小平、李明瑞率领的大部分指战员失去联系。撤退上山时,黄荣扶着疲乏的张军长走路,马已给伤员骑了。张老说:“由于敌人封锁,我们过不去,已面临严重困难。但我们有党的领导,一定能克服困难,一定要过河,找到五十五团,和中央红军会师。”张老带领这支红军,在上游渡河。在湘赣边界的山上,天气很冷,有个战士把农家茅棚草扯下来烧火取暖,张老看见就严厉批评,命令战士割茅草,给这一家修好房子才走。快进入苏区时,张老见大家头发很长,衣服很脏,他叫警卫连长李天佑买几把剪刀,让大家剪发,下河洗澡洗衣服。有两团地方反动武装追击我们,张老说:“要打个胜仗,才能建立威信。”他下令“李天佑,把这个山头夺过来!”李说“可以!”带着手枪连,一个冲锋打垮了敌人。不久,与李明瑞总指挥率领的五十五团会合了。张老生了病,随军治疗休息。在安福县,他带病和李明瑞指挥消灭敌军一个团,缴枪1000余支。红七军在兄弟部队配合下,在河西粉碎了敌人的“围剿”。1931年7 月在于都与中央红军会师,成为中央红军的一部分。
毛、朱二位亲切接见了李、张两位。中央军委给红七军特授了“转战干里”的大锦旗。第三次反“围剿”中,李、张率红七军在东固全歼逃敌五十二师。黄荣被派到三军团学无线电。长征到了道州,张老见到黄荣,便亲切地叫:“黄荣、黄荣!”下马来看看他发肿的双腿,叮嘱说:“黄荣呵,征途遥远,保护双脚!”一别又是两年,1937年初,在延安任电台报务员的黄荣到窑洞去探望张老。张老说:“你学无线电很好嘛,毛主席说无线电是千里眼顺风耳,你要精通业务,更好地为革命服务。”1938年11月,黄荣奉命到新四军工作,跟张老到江北去,由一个营护送。张老对黄荣说:“电台通讯工作很重要,要保持和中央的联系,失去联系就会迷失方向。”皖南事变后,张老任新四军副军长兼二师师长,驻来安县莲花塘村,黄荣任通讯大队长。张老亲自给黄荣介绍对象,把舒平从供给部调到电台来做文化教员,在他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