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大你拍拍屁股就走人,倒是轻松逍遥了,我和子文
却要受苦了。”林一民有些哀怨地看着司徒南,他看了
看旁边的宋子文一眼,宋子文深以为然地点点头,看着
司徒南和煦的笑容。眼中闪过一丝羡慕,心里更是感触
:自己被这个家伙一步步推上高峰。如今作为武汉政府
总理,背负国家重任,这压力实在是不轻啊!
“这个国家从来不缺乏狡猾阴沉的政客,缺少的是在这
风云年代,有国际视野敢作敢当的年轻政治家,而你们
是最好的。
因为在时代潮流面前,浸淫千年的资治通鉴般的权术或
者外表光亮内里肮脏阴森的紫禁城都将被大工厂搅得粉
碎。这,真是我们擅长的。”
司徒南语重心长道。拍了拍宋子文的肩膀。转身向栈桥
走去。
“老大说得没错。就让我们用铁路、工厂和现在企业制
度打败这个古老国家的传统吧!”
林一民朝司徒南挥挥手,小声嘀咕“老大为我们做得够
多的了。”,这被身旁的宋子文听得清清楚楚。
“嗯。”宋子文点点头,心里涌起一股“士为知己者死
”的冲动,看着司徒南远去的背影,感慨万千,对林一
民开玩笑道:“这家伙。真的一点不在乎名声么?”
“或许是独特的个人品味——闷骚吧?”林一民耸耸肩
。
原来他和宋子文再次劝说司徒南出来从政,表示甘心辅
助司徒南掌管武汉政府司徒南。在他们看来,司徒南的
确有这样的才能的,只是还是被司徒南拒绝了。
错过了这次机会,司徒南以后想名正言顺地执掌武汉政
府就不太容易了。
或许许多年历史书上找不到关于司徒南的片言只语,而
宋子文、林一民等人则在民国工业崛起中留下赫赫大名
。
“其实。所有人都不能懂我,我寂寞如上帝。”
司徒南对着滚滚长江幽幽一叹,回望渐渐消失的武汉,
有些欣慰,有些落寞。更多的是憧憬。
“哇——”船舱里传来一声婴儿哭,司徒南慈祥一笑。
向里面走去:“哦哦,宝贝别哭,老爸来了……”
……
船到南京,司徒南心情大好,便上岸逛逛,反正推迟几
天到上海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谁让他现在很悠闲呢。
下关码头,南京警备司令孙立人一身笔挺戎装出现在司
徒南面前,肩章上扛了一枚诱人的将星。
司徒南一直很看重这位历史名将,而孙立人好像干得不
错,像孙立人这种有留学背景的青年将军在致公党内一
直都是非常吃香的。
再次见面,当初那个青涩的留学生褪去稚气,经历沙场
后多了几分成熟坚韧。
“司徒先生,你来了。”
看见司徒南下船,孙立人激动地上前一步敬礼。
司徒南微微一愣,不太习惯被人敬礼,不过马上就笑了
,打量孙立人笔挺的身姿一眼,点点头:“精神不错,
这才是军人的样子。”
“多谢先生夸奖,都是我应该做的。”孙立人谦虚道,
请司徒南上车,两人共乘一辆车,孙立人的官邸驶去。
“不用大张旗鼓,我就是随便看看南京,不知道这边的
工厂办得怎么样了,顺便看看你。”
上了车,司徒南亲切地对孙立人道,道出他此次行程的
目的。
孙立人点点头,在政府工业建设计划里,南京占有重要
地位,一批重要的工厂即将落户南京,比如南京汽车厂
,南京机械公司,扬子化工厂,金陵兵工厂等。
马鞍山钢铁厂是华东钢铁生产基地,而近在咫尺的南京
就是华东机械制造业中心,化工中心。
最让孙立人,半年前政府就对金陵兵工厂进行扩建,从
德国引进一条步枪生产线,一条子弹生产线,继广州石
井兵工厂、汉阳兵工厂后第74章
在城市里。
华尔街欣喜地看到这一切,他们看到了美好的钱景,更
多的美元、美国机器设备络绎不绝地登6中国。
在上次战争中,美国人赚全世界的钱,成为世界债主,
美国佬有能力向世界输入资本。每年从纽约通过罗伯斯
、花旗等金融巨头流向南华、中国的美元数以亿计。
而在一切的背后,司徒南默默倾注了大量心血,然而,
资本的轮子被启动,它便吸纳更多的资金,单是一个美
华财团似乎远远不够了……。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nps:ps:好累……心累。
304 上海的消息()
无论南华还是南中国,好像穷疯了的致公党政府,大举借债,然后把无数的美元、英镑、法郎,砸进拟定的各项工程项目中,变成一段段铁路、一座座高炉,一座座桥梁,一片片船坞。
他们几乎没想过万一沉重的债务还不起,将来建设的成果都会落入外国人手里,所以纽约、伦敦、巴黎都敞开口袋,把钱借给中国人,他们已经盘算好如何夺取中国人辛苦建设的成果。
就算万一中国有能力还清债务,他们也能从中赚取大量的利润,总之,在全世界最火热的地区投资,资本像滚雪球一样膨胀。
上海公共租界,中国最大的证券交易中心美华证券交易所,身穿红色马甲的经纪人身影忙碌,口中不时地报出各类股票债券的价格,他们手指在计算器上飞快运算,指尖传来哒哒的敲击声。
铁路、钢铁、轮船、汽油、橡胶、桐油……这些词语在交易大厅里响起,它们都是交易市场上的明星。
在一片忙碌的身影中,有一个高大的青年神色悠然,饶有趣味地观察着眼前这个快速滚动的资本市场。他身上有股英气,似乎和周围兢兢业业的金融精英有所不同。
“咦?还有我们东北大豆!”
青年看着墙上的报价表,小小地惊讶道。
“今年大豆收成不好,产量有所减少,收购价格上涨,本地的豆制品企业都提高产品的出厂价了。上个月就有个炒大豆期货的,结果不小心。跳黄浦江了。”
旁边一个洋人笑着插嘴道。他穿着得体的西装。同样年轻的脸庞上自有一股上位者的气势,走在交易所里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他就是小嘉道理,美华公司的巨头之一,这不,正陪他的好朋友东北少帅张学良参观上海的金融交易市场。
“不过,如果你我联手的话,那肯定有赚没赔的!”小嘉道理补充道,微笑地看着张学良。
“好说好说。”张学良呵呵一笑。不做可否,金融交易这方面他不懂,也不想一口拒绝对方。
心道:中国大豆主要产地在东北,在自己的地盘里,倒也不怕别人骗我。如果找人合作的话,眼前的家伙的确是个好选择。
只是对方是美华的人,这两年南方的发展越发蓬勃里,至少东北就没有如此热闹的交易市场,更没有魄力像武汉政府一样启动一些列的铁路工程。
“少帅,现在上海最火的就是铁路。最具有投资价值,不妨考虑考虑。”小嘉道理热情地推销道。不想放过眼前的大金主,他那热情的样子,就像从前向中国的军阀推销军火一样。
“武汉那边一口气修建那么多铁路,不怕吃不消吗?”张学良疑惑道,眼里闪过一丝担忧。
从财力上比较,南方政权要比他老张家阔多了,致公党大兴机器实业,军备自用,就连东北军不得不向南方采购武器装备,在气势上,已经被对方压过了。
想到这里,张学良刚到一种紧迫感,虽然不想把资金投资南方铁路,但他还是装作感情兴趣的样子听小嘉道理介绍铁路市场。
这时,门外突然传来一阵叫声,一个拿着报纸冲进来的男人兴奋喊道:“浙赣铁路竣工了,杭州到南昌段将不日通车!”
现场骚动,眼前的这个消息一下子抓住了那些投资者的心,当然,也有人怀疑。
“哇?”
“真的假的?”
“哪还有假?大公报报道的!绝对不是街边的小道消息。”
“前段时间不是说要打一条长1公里的隧道,工程进度受阻么?”
“你消息落后了,人家从美国进口大型打孔机,还从川汉铁路调来专业的工程队,那段隧道工程难度大大降低了。”
“是吗?你怎么知道的?”这声音有些抱怨。
“内幕消息,刚好有人在工程队。我早就买进一批浙赣铁路的股票了,嘿嘿。”回答的声音很是得意。
“该死的!快!我也要买进浙赣铁路。”有人醒悟过来,对着交易员命令道。
……
看着那些人像疯的一样买进铁路股票,铁路股票价格像火箭一般上涨,张学良脸色凝重。
“浙赣铁路是浙江、江西两省商民集资建起的,属于民办铁路的典范,武汉政府不用在其中投资一分钱,不过给以相当大的政策和技术支持。”
小嘉道理小声对张学良解释道。
铁路一旦通车,沿线的地方经济将会爆炸式发展,也给投资这条铁路的商人最好的回报。
“民间投资的铁路?”张学良嘴皮忍不住轻轻地哆嗦,暗道江浙商人真有钱。
他知道上海到杭州有铁路相连,也就是说从南昌到上海已经有铁路连通了,如果再把粤汉铁路和浙赣线连通,这就更不得了了,意味着武汉政府可以通过铁路把华中、南华、西南的百万大军输送到上海……
如果将来他们再沿着津浦线北上呢?东北军能不能抵御南方武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