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是影片的立场之一,美军在其中的形象虽然并不高大,甚至与那些伊拉克人一样都是弱者,却无比的正面,这或许与《变形金刚》那种展现美军强大的方式不同,但从本质来说,也没有太多的区别。
因为他们都是在塑造美军的正面形象。
当然。这些都是影片的基础立场,它外面包裹着的全是‘反思’。
影片使用了纪实拍摄的手法。晃来晃去的肩扛摄像机镜头带来了真正的伊拉克战场,周围到处是胆战心惊的美军士兵和蚂蚁一样的伊拉克人。身处战争之中,大家都是弱者。
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大兵随时有可能坐上“土飞机”;伊拉克武装分子也轻易地倒毙在美军的枪下;平民们更是不用说,双方的任何一个小小冲突,就足以碾碎他们。
或许确实对战争片大场面力有未逮,娜塔莉明显使用了更多独立影片文艺化的散漫叙事手法,通过詹姆斯的眼睛,展示了一个个的片段,虽然其中没有紧凑的叙事和迭起的高。潮,却真实的让人窒息。
开场死去的拆弹员,就是娜塔莉在给观众展示正确的拆弹程序,通过正规程序的演示,为詹姆斯出场后疯狂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留下参照。
拆弹员之死其实就是娜塔莉本人的开场白,她首先破除掉人们惯常的观影心理,严正的声明,面对战争谁都是弱者,真实的战场上没有史蒂夫?罗杰斯,更没有几十次都不炸死的兰博。
赏金猎人之死中,猎人头目的造型拉风至极,抛开彪悍的装扮不讲,单是手中那把巴雷特大狙,就能酷死一大片,按照常规的电影思维,这又是一个怎么打也不死能够横扫所有战争片的超级英雄。
可是几分钟后,拉风的猎人头目就被伊拉克人一枪狙中心脏挂掉,也再次向观众展示了战争的残酷。
接着的医官之死中,詹姆斯所属部队里的心理医官,要出去给予拆弹小组实际上的帮助,于是他找到正要出勤的詹姆斯小组,要求一起出任务。
结果很不幸,一枚土质炸弹要了上校的命。
还是那句话,面对战争,官衔和职务不是死神放过你的标志,上校炸死后,一个士兵冲过去,痛苦的喊着,“我刚才还在教他怎么用电台……”
人命说没就没了,哪怕上一分钟还在一起吹牛。
娜塔莉就用镜头这么冰冷无情的告诉观众——战争,就是这样!
在‘贝克汉姆’之死中,其中詹姆斯完全认错了贩卖dvd的‘贝克汉姆’,他以为他比别的美国人更了解伊拉克人,能和伊拉克人交上朋友,其实到头来他跟其他美国人没有什么两样,他们连伊拉克人谁是谁都分不清,哪怕是同他朝夕相处的伊拉克人。
美国人看伊拉克人,伊拉克人看美国人,西方人看东方人,东方人看西方人,其实大家眼里,对方种族的人都是一个样,难以分得清楚,这就是隔阂,这种跨越种族的隔阂,就像是信仰和意识形态之争一样,永远不会消失。
在这里,娜塔莉明显改过剧本,通过詹姆斯说出的——美国人不知道伊拉克人想要什么,伊拉克人也不屑于让美国人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恐怕就是对这种情况极好的写照。
战争之下,孩子是首当其冲的弱者,虽然‘贝克汉姆’还活着,但躺在那里充做尸体炸弹的孩子却是真实的。
整部影片虽然偏向于写实平淡,但也有例如“人体炸弹”之死这样的小高。潮。
一个伊拉克人主动向美军巡逻队求助,说身上被绑上了炸弹,但他不想做“人体炸弹”,央求美军拯救他。
这是一个定时炸弹,留给詹姆斯的时间只有两分钟,詹姆斯争分夺秒的拆弹,按照全世界电影的惯有模式,詹姆斯必然会在最后一秒剪断红线或者蓝线救下伊拉克平民,然后出现军民大联欢的局面。
然而,时间没有走到最后,詹姆斯也没有选择红线还是蓝线,就放弃了拆弹,伊拉克人被炸成粉末,詹姆斯在逃离过程中被气浪掀翻在地,娜塔莉再次用残酷的结局粉碎了观众的奢望,这就是战争,战争不是拍电影。
这种情况粉碎的不仅仅是观众的希望,还有影片的票房,这样冷冰冰的电影能够大卖那才奇怪。
全世界欢迎美国大兵的情况没有出现,詹姆斯撤离时,伊拉克的孩子们跟着悍马吉普狂扔石头,而詹姆斯无法适应回国后的生活,重返了伊拉克战场。
这两个片段的交相呼应,战争已经成了不可破解的魔咒,不但让人无法抗拒,更让人无法逃离。
在伊拉克后代心中,仇恨的种子已经埋下,在以后的岁月里随时发芽开花结果,而美国大兵已经深陷战争而无法适应正常的和平生活,仿佛战争成了他们存在的唯一意义。
双方都是牺牲者,没有强弱之分,都被一个叫“战争”的魔咒驱使着……
作为导演,娜塔莉没有在电影中直接对战争做道德判断,没有通过战争场面的残酷来唤起观众的人道主义同情,也没有制造戏剧性场面来讽刺美国发动战争的原因。
当然,她更不会“站在”伊拉克的立场上以他们的观点来看待眼前这场战争。
娜塔莉极好的把握住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影片所有的反思,都是站在了美利坚的立场上,都是基于美国是伊拉克战争的胜利者这一最基本的条件。
就像是《拯救大兵瑞恩》一样,对战争反思,那是胜利者才有的特权。
当战争可以获得巨大利益时,他们无畏进攻;当战争的正义性存疑时,他们仍然不会放弃……
从某些方面来说,《拆弹部队》完全继承了好莱坞战争反思电影的优良传统,完全符合现今的社会政治形势,符合主流价值观的需要,也符合总要在政治上表态的奥斯卡的要求。(未完待续)
第八百二十四章 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
“在战争中,需要联合作业的拆弹小组起到的是一个非常关键却很少被人提及的重要作用,我只是想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工作性质。',就象征着英雄主义。”
就像娜塔莉说的这样,《拆弹部队》除了“政治正确”和对战争的反思之外,对美军的正面表现几乎无处不在。
首先,将美军中的拆弹兵作为表现对象就很讨巧,拆弹兵不是战斗部队,不会有其他影片中大量出现的跟当地人交火的场面,他们的拆弹任务都是在保护当地人的生命和财产,维护当地的社会稳定。
因而美军在影片中就不是以侵略者和占领者的形象出现,而是以保护者和拯救者的面貌出现,而且拆弹本身就是‘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和大无畏英雄主义的体现,由此片中美军形象实现了升华,更容易取得理解和认同。
其次是对男主角詹姆斯的塑造,虽然不拆弹誓不罢休的行为看上去有些疯狂,但从另一方面看,也堪称人性‘善’的一种表现。
换个角度来看。他不愿采取其他安全引爆方式,宁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把炸弹拆除,也可以解读成不愿意看到炸弹给当地民众造成一丝一毫的伤害。从伊拉克小男孩身体里拆弹,目的就是留个全尸,也展现了美国大兵的‘悲悯’情怀,而以身犯险寻找失踪小男孩的下落,更是表现出美军愿意与当地人‘和平相处’的心态。
宣传时完全可以这么说——詹姆斯在片中的所有行为,从开头的拆弹到最后的追击恐怖分子,都是不顾个人安危在拯救他人,堪称英雄主义的化身。
这样的“光辉形象”自然是全美主流意识形态愿意看到的。愿意树为榜样的。
如果让这样一部影片通过奥斯卡这个强势平台传播至全世界,无疑是重塑美军和美国政府形象的一次效果显著的公关行为,同样,经过前几年伊战反恐影片的反思、批判潮流,美国民众也正在缓慢恢复对政府的信任以及对战争的支持和认同。
影片中美军以正面形象重新出现、英雄主义回归,也是全美民众所乐见的。
奥斯卡毕竟事好莱坞的奥斯卡,是全美的奥斯卡,它的立场会偏向哪方可想而知。
其实,伊战、反恐战争作为对全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相关题材影片斩获奥斯卡只是早晚的事,只是之前的相关影片因为各种原因均为合格,而《拆弹部队》如今就出现在了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又用一种“无比正确”的姿态展现自我。
随后。作为制片人的乔治?克鲁尼也接受了采访。
他首先赞扬了影片和娜塔莉。
“《拆弹部队》的每一步制作流程,包括执导、编剧、摄影、音乐和剪辑,从一开始就都在向着同一个目标而努力,那就是一定要提升影片真实的触感。强调里面让人紧张的激烈程度,与此同时,还不能失去这些复杂的角色的层次感。”
“显而易见的是。娜塔莉?波特曼导演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电影导演,对于如何运用身体和心理的危险去影响一个角色的性格特征,把握的恰到好处……所以当我听完她对电影构思的描述,并且得知她邀请我加入影片制作时,我当时兴奋地差点直接从椅子上跳了起来。”
作为政治积极分子,乔治?克鲁尼也不会忘记表明自己政治正确的立场。
“感谢此时此刻冒着生命危险在阿富汗及世界其他地方执行任务的美国士兵,向他们致敬,希望他们平安归来。”
战争片向来是好莱坞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反映二战的影片,就像瑞恩说的那样,对战争反思甚至是质疑,完全是属于胜利者的特权。
二战是美国的光辉时刻,在这场善恶分明的战争中,美国成为了正义的化身,并通过这场战争成为超级强国,站上世界的巅峰,领导着整个西方社会。美国拍摄二战片自然带着强烈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充斥豪情万丈的英雄主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