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远在庐山的林子轩知道鲁讯和周作仁两兄弟绝交的事情,但对于具体的日期不太清楚,就算他清楚也不会掺和进去,这毕竟是别人的家事。
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他不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人。
他和周氏兄弟是有交情,可交情没有深厚到可以插手别人家事的地步。
度假中的林子轩也有着小烦恼,那就是赛珍珠会时不时的和他探讨文学写作的问题。
这个时候的赛珍珠对自己的写作能力还不太自信,特别是在驾驭长篇上,比较盲目。
林子轩写过将近百万字的《乱世佳人》,还有其他的文学作品,在现在的赛珍珠面前,那就是大师级的存在。
所以,她是带着求教的心态和林子轩谈论写作的。
林子轩对于能够指导未来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颇有成就感,但这不是在上海大学给学生上写作课,随便忽悠就成了。
他和赛珍珠有时候会探讨到很深入的问题,比如各种流派和各种写作方法,以及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掌控等等问题。
林子轩觉得自己储存的那点知识快被赛珍珠给榨干了。
于是,他想到了一个解脱的法子。
光是讲理论没有用,要真刀真枪的实干才行。
他决定写一本,让赛珍珠看看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他们可以通过这部来探讨如何创作,林子轩会在写作的过程进行讲解,这样更为直观,也更有说服力。
赛珍珠对此自然欢迎,能够亲眼看到一部的创作过程对她会很有启发。
她非常感谢林子轩让她参与其中,因为这种事情并不常见。
一般而言,创作是一个孤独的过程,作家需要极为安静的环境,慢慢的创作,否则很容易被打断灵感。
林子轩这样做就是在毫无保留的向她传授写作技巧,按照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这就相当于师傅授徒了。
当然,在文学创作上面,林子轩的确算是她的导师了。
“有各种不同的流派,像是象征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等等,各有特色,每位作家也有各自的创作风格。”林子轩讲述道,“不过创作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你可以尝试新的写作方式,前提是你能把新的东西融入到你自己的风格之中。”
“我和英国的一些作家通过信,弗吉尼亚伍尔芙和我探讨了意识流,我觉得很有意思,这部我会借鉴一些意识流的写法。”林子轩解释道。
这种随口说出来的消息让赛珍珠颇为震惊。
她喜好文学,自然知道在英国极有影响力的布卢姆斯伯里集团,弗吉尼亚伍尔芙也是这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女性作家。
她没想到林子轩和英国文学界联系的如此紧密,伍尔芙可是英国文学界的核心人物。
瞬间,林子轩在她心中的地位从中国文坛上升到了世界文坛。
这并不是林子轩的本意,他只是为自己即将写出来的找一个理由而已。
这本虽然不是意识流,却运用了意识流的写作技巧。
“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的故事,我的英文不好,只能用中文写作,你愿不愿意翻译出来,寄到美国出版,我们分享版税。”林子轩提议道。
赛珍珠没有拒绝的理由,这对她来说也是一次创作的过程,就当是一次写作预演了。
林子轩要写的叫做《麦田里的守望者》,这将是一部能够巩固他在西方文坛地位的经典之作。
;
第一百七十五章 迷惘的一代()
在这个时代,作为一名中国人,想要在美国媒体上获得长久的关注度是不可能的事情。
别说是美国的主流报纸,就算是在文学类刊物上,也不会只围着一部打转。
美国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大事,美国文坛每天都有新的书籍出版。
林子轩不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因为《乱世佳人》引起的风潮早已落幕。
当然,由于《乱世佳人》的畅销,还是会有人谈论这部,只是不会作为新闻热点了,仅仅偶尔出现在一些评论性的文学杂志上。
彼得逊律师写信给林子轩介绍了美国的情况。
林子轩在美国读者中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读者是善忘的,想要维持在美国文坛的热度,就要不间断的推出新作品。
这也是林子轩的打算。
他要用新的不断的巩固自己在西方文坛的地位,直到让别人再也无法忽视他的存在。
其实,在这个时间点上,《麦田里的守望者》并不是最佳选择,《了不起的盖茨比》才是真正符合20年代美国社会的。
2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特殊的时期,史称“喧嚣年代”。
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9年到美国经济大溃败之前的1929年这10年。
在这十年间,美国国内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给不少美国人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舒适。
地产交易、股票市场特别活跃,一些投机家在这类赌博性行业中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
在社会上,财富的多少成了评判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人们开始了盲目地赚钱,赚“快”钱,赚更多的钱;追逐变富裕,变得更富裕……
同时,美国的享乐主义、斯宾塞的进化论和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哲学在美国大行其道。
传统清教徒式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所推崇的“勤劳节俭”等思想,逐渐被追求个人财富、享受物质生活等消费享乐主义所取代。
在这种背景下,1925年,菲茨杰拉德写出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从而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他也因此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迷惘的一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20年代初,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斯泰因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第一部长篇《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批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
所谓“迷惘”,是指他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
代表作家有海明威、福克纳、约翰多斯帕索斯、菲兹杰拉德,艾略特和肯明斯等。
这些作家中大多数人亲身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战场上,他们目睹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经历了战争的折磨,了解到普通士兵中的厌战情绪。
大战结束后,他们不再相信什么政治、法令,但又找不到新的可靠的精神支柱。
因而悲观、失望、彷徨、忧虑,处于一种迷茫,不知走向何处的精神状态之中。
“迷惘的一代”的作家虽然在作品中流露出浓厚的悲观情调,对战争抱着消极、厌恶的态度,但他们的作品无论在内容或艺术形式上都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影响了后来很多作家的创作。
写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家塞林格就是其中之一。
塞林格于1919年出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他在15岁时就被父亲送到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军事学校。
1942年塞林格从军,1944年他前往欧洲战场从事反间谍工作。
战争对他的影响很大,回国后的塞林格大部分时间都是离群索居,过着隐居的生活。
和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明威等人一样,他们的文学创作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这也是林子轩选择《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原因。这部延续了“迷惘的一代”的创作精神,写出了整个时代的悲观和彷徨,空虚和堕落。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只看过《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电影,没看过,否则就直接抄袭这部了。
电影中小李演的不错,可惜连个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都没有。
在彼得逊律师的信件中,还介绍了《津门大侠霍元甲》和《日出》的情况。
美国电影公司对于《津门大侠霍元甲》这类东方动作片比较有兴趣,但对于有声电影基本上都是排斥的态度。
《津门大侠霍元甲》被环球电影公司以五万美元的价格买下,并在纽约中国城附近的几家影院里放映,受到华人的欢迎,收益不错。
之所以选择环球电影公司,而不是以前合作的联美电影公司,和玛丽碧克馥有关。
因为《纽约假日》放映的时候出现了“抄袭门”事件,让玛丽碧克馥损失不少,不仅是票房上的损失,还有她营造的完美形象。
所以,她对林子轩的电影再也没有兴趣了。
在今年二月份举办的第一届好莱坞颁奖礼上,玛丽碧克馥凭借着《纽约假日》中安妮公主的角色如愿以偿的成为了最佳女主角。
但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争议。
因为在颁奖礼举办的前一晚,她把中央评委会的全体评委请到她的别墅里招待“茶点”,结果她真的获了奖。
美国舆论一片哗然,认为其中有黑幕,奖项不公平。
林子轩觉得媒体应该问问奥斯卡什么时候公平过。
他较为期待的最佳外语片奖并没有设立,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电影圈极为排外,想要让中国电影进入美国市场困难重重。
《日出》这部有声电影在道格拉斯希拉的介绍下得到了西方电气公司的大力支持。
他们也想推广有声电影机,就包下了位于纽约曼哈顿区的皮卡迪里戏院放映了《日出》,并邀请各大报纸的记者和电影公司的老板前来观影。
为了担心观众看不懂剧情,还印刷了一本小册子。
在小册子里,除了介绍电影剧情外,还有翻译成英文的电影台词,他们把《日出》翻译成了《一位沉沦欲海的东方女人》。
美国人认为这个电影名字比“太阳升起来了”更具有吸引力。
林子轩极为无语,这就是东西方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