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如文学研究会的庐音和谢冰欣一样。
庐音虽然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但她的风格和创造社接近,擅长写作感**彩浓烈的抒情。
文学研究会讲求写实主义,创造社则推崇浪漫主义。
冰欣同样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并在《晨报》和《月报》上发表了多篇诗歌和,引起文坛瞩目。
这个时代的女作家本来就不多,这三位都是福建人,所以被称为“闽中三才女”。(。)
第一百九十九章 那些书写时代的女作家们()
就林子轩所知,沈燕冰主编《月报》的时候对冰欣极为看重。
1921年1月,他接手《月报》进行革新的第一期,在“创作”这个栏目把冰欣的短篇《笑》排在了第一篇,这在注重资历的文坛是很难想象的。
随后,冰欣的《超人》仍然排在“创作”栏目的第一篇。
包括王统兆、朱自青、孙梦磊、落花生、庐音女士、叶盛陶都排在了冰欣后面。
这还不算,沈燕冰还专门开辟了一个“读者评论”的专栏,专门讨论冰欣的。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文学研究会丛书”中的第一本诗集是冰欣的《繁星》。
“文学研究会丛书”中的第一部集也属于冰欣,即1923年5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短篇《超人》。
可以说,《月报》如此大幅的版面与大量的评论,使得冰欣一举成名。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作家、文学和文学期刊之间的关系。
文学期刊运用什么方式来推介能代表自己文学主张的作家,从而推动自己刊物的发展,这是文学期刊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冰欣的能够代表文学研究会的文学理念,所以得到了《月报》的大力推荐,而冰欣的又为《月报》带来大量的读者。
这才是双赢的局面。
冰欣是这个时代“问题”的代表作家。
她于1919年下半年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斯人独憔悴》,正式开创了问题的创作风气。
一般来说,凡是明确地接触某一社会现实或是人生现象,有意识地提出问题、甚至试图解答问题的,都可称为“问题”。
这类包括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解放等社会问题。
还有些作品涉及了劳动人民的疾苦、军阀混战所带来的灾祸以及儿童问题、教育问题、劳工问题等等。
这正是文学研究会主张的“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
于是,《月报》找了冰欣作为他们文学主张的代言人。
林子轩同样需要为《新月》杂志找一位代言人,以杂志的诗歌定位而言,这位代言人最好是位女诗人,还要是美女。
无论怎么说。在社会上,美女总是能受到优待。
比如看一篇,如果知道作者是位美女的话,那读者看书的心情绝对不一样。这是人之常情。
林徽茵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林子轩打算在《新月》杂志上推出一个专栏,叫做“人间四月天”,专门刊载林徽茵的诗作和散文,把她捧为民国第一女诗人。
有了这个噱头,不怕杂志不畅销。
就连郭沫偌也知道这个方法。他的创造社同样推出了一位女作家,叫做冯沅珺。
这也是一位才女,家学渊源,自幼喜爱读古文,尤爱读唐诗,十二岁就能作诗填词。
1922年,她毕业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并考取北京大学研究所研究生,研习中国古典文学。
1923年开始创作,以笔名淦女士在《创造季刊》与《创造周报》上发表《旅行》、《隔绝》和《隔绝以后》等。
她的充满了大胆的描写和反抗旧礼教的精神,震动过许多读者。
这几位女性可以说是五四以后中国第一代的女作家。她们所写的大多是反映社会现实的“问题”。
林子轩不由得想起那位喜爱拍电影的丁灵。
丁灵是五四以后第二代的女作家,她更多的是关注女性自身的问题,比如《梦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记》。
后来的萧虹则是一位天才的家,她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文体。
那就是的散文化,她中的语言没有着意雕琢的痕迹,自然而然,蕴含着一种稚拙浑朴的美,一种独特而醇厚的情调,从而成为“萧红体”叙述风格的重要特征。
至于张爱灵,她是海派言情的集大成者。
她的和新文学的关系不大。而是直接来自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她写出了一个真实而虚幻的上海。
这些女作家可以说是时代造就了她们,而她们则书写了这个时代。
1923年12月10日,《新月》杂志的创刊号全国发行。掀起了对于新诗的大讨论。
有人认为所谓的新诗格律化是给新诗带上枷锁,是束缚了新诗的“自然”和“自由”,是新文学的倒退。
也有人赞成,诗歌之所以不是,不是散文,是因为它应该有旋律。有节奏,不能太过散漫,没有约束。
这其实就是“自由体新诗”和“格律化新诗”的争论。
郭沫偌的《女神》是自由体新诗的代表作,他的诗歌完全是按照自己抒发的感情而定,诗节、诗行长短无定,韵律无固定格式。
或者说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能把感情表达出来即可。
而徐至摩提倡的诗歌格律化,则是要求诗歌要有一定的节拍,有韵律,有音乐性。
两者的诗歌主张有极大不同。
林子轩没有参与论战,他知道这种争论直到后世也没有消失,不过在后世新格律诗处于边缘地位,自由诗占据了主流。
这不仅是因为自由诗最能体现新诗自由的精神,最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
还因为新格律诗比较难写,自由诗写起来较为容易,所以写新格律诗的诗人越来越少,不过那时候诗歌早就没落了,诗人也不值钱了。
鲁讯在1934年说过:“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可惜中国的新诗大概是前一种。没有节调,没有韵,它唱不来;唱不来,就记不住;记不住,就不能在人们的脑子里将旧诗挤出,占了它的地位。”
这或许能说明后世诗歌没落的原因,因为没有韵律,所以读者根本就记不住。
在这一期的《新月》杂志上,也有人注意到了林徽茵的名字,虽然诗写的一般,但却是一位颇有家庭背景的女诗人。
因为父亲在北洋政府中担任要职,林徽茵在北平颇有名气。
林子轩给了她特别的推荐,培养她成为《新月》杂志的代言人。(。)
第二百章 超越时代所遭遇的尴尬()
在僵持了大半个月后,公共租界的会审公廨判定商务印书馆旗下的杂志社传播不良信息,对林子轩的名誉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让其在报纸上公开道歉,并象征性的赔付林子轩一千银元作为补偿。
这是双方角力的最终结果。
商务印书馆家大业大,林子轩拿它没办法,而且官司也不能无休止的打下去,这算是双方都能接受的判决了。
商务印书馆的创始人鲍咸倡是浙江宁波鄞县人,他的父亲鲍哲材早年在宁波崇信书院读书,毕业后到上海担任沪南清心堂牧师,并参与开办清心中学。
沪南清心堂属基督教机构,其与清心中学都由美国北美长老会所办。
也就是说商务印书馆和美国基督教的关系密切,在上海租界内,教会拥有很大的能量。
这件事就这么了结了,有关林子轩和孟晓冬的绯闻也从报纸上消失,但却成为百姓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孟晓冬重新出现在舞台上唱戏,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就算以前不听戏的人也来捧场。
她在上海的京剧界已经有了名角的地位。
这就是明星喜欢炒作绯闻的原因,能够极大的增加知名度。
只是也留下了后遗症,在闹了这场绯闻后,那些觊觎孟晓冬的人不再出现,同时也让孟晓冬和林子轩纠葛在了一起。
就算林子轩打赢了官司,但多数人还是认为孟晓冬和林子轩有关系,这就是八卦的力量。
林子轩不可能管得住别人心里想什么,他又没有超能力。
他接到了来自英国和美国的信件。
弗吉尼亚伍尔芙看了《麦田里的守望者》,毫不客气的批评这本书的美国血统,也就是说,相对于英国文学的典雅和优美,美国文学带着一种浮躁和夸张。
美国文学刚开始是模仿英国文学,后来逐渐脱离英国文学。
到了这个时代,美国文学才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开始繁荣起来,由此也就出现了英美文学的差异化。
英国文学较为传统,无论是写作方式还是用词上都中规中矩。
说难听点叫做古板,说好听点叫做典雅。
因为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所以美国文化是各种文化相融合的结果,反映到文学创作上,美国文学讲究创新,语言上较为张扬,充满个人色彩。不那么规范,经常使用俚语。
这在英国文学中并不常见,所以英国人认为他们的文学较为正宗。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中,主人公满嘴脏话,这就是美国文学的一大特征。
为了表达内心强烈的情感,美国作家不介意使用这种方式,当然,并不是说美国文学都是如此,只是这本较为典型。
不过伍尔芙也是文学的创新者,能够接受《麦田里的守望者》这种写法。
在批判了一番后。她认为这本的心理描写极为成功,虽然不是正宗的意识流写法,却有了意识流的神韵,展现了美国人空虚压抑的生活。
从故事来看,整个美国社会都处在一种精神的荒原上,迷失了自我,找不到出路。
这是一个异化和堕落的社会,而主人公想要保护心中最后一点美好,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