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女孩是带着微笑死去的,这就给读这个故事的孩子留下了一个希望。
孩子的世界,还是纯真一点的好。
文学研究会的宗旨就是提倡写实主义文学,认为文学为人生。由此可知,他们创作出的童话故事是什么类型。
虽然其中不乏一些优秀作品,但以揭露现实,讽刺社会的居多。
更多的是起到宣传作用,而不是从儿童的角度来看待世界。
他们在写儿童故事的时候总想着表达出自己对社会的不满,这样的儿童故事有文学价值,却缺少了一份童真。
林子轩不是说那些童话故事不好,只是和他对童话的看法不一样。
他创办儿童杂志的宗旨就是“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保持好一颗童心”。
当然,会有人讽刺林子轩这是有钱人的想法。
上海有那么多受到压榨的童工。中国有那么多孩子没饭吃,北方还在打仗,社会就是那么的残酷,就是要让孩子认识到真正的世界。
你写的儿童故事那么天真可爱。一点都不符合现实,只会让孩子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
林子轩对这种人无话可说,只能说这种人失去了童心。
你自己对生活不满,还想让孩子和你一样,从而剥夺了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幻想。
能够让孩子看过童话后露出一丝微笑,内心保留一点对生活的希望。这就是童话的作用了,展现真实的世界给孩子看,太过残忍了。
他没办法解决整个社会的问题,只能尽力做到讲好每一个童话故事。
林子轩创办的杂志叫做《童话大王》,同样是32开的刊物,每周一期。
整本杂志都是他来供稿,这个时代文人写的童话故事他不大放心。
第一期有三篇故事,第一篇是《舒克和贝塔历险记》,第二篇是《绿野仙踪》,第三篇是《黑猫警长》。
舒克和贝塔是两只小老鼠结伴一起冒险的故事,这是一个很长的系列。
在后世,可以说是伴随着林子轩长大的,他其实并没有看完,主要是故事太长了,也只能看到哪里写到哪里了。
《绿野仙踪》是美国经典的童话故事,也是林子轩的童年回忆。
讲述了一位叫做多萝茜的小女孩在奥兹国和狮子、机器人、稻草人追寻勇气、善心和智慧的历险故事。
不过这篇童话故事已经在1900年出版过了,原作者也过世了,林子轩只能算是翻译。
《黑猫警长》原本是本漫画,内容是黑猫警长为了保护森林,和各种危害森林的邪恶势力斗争的故事,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
除此之外,林子轩还留了几个备选故事。
比如《葫芦娃》和《喜羊羊和灰太狼》,日本童话《窗边的小豆豆》,比利时漫画《丁丁历险记》等等。
《童话大王》里不仅有故事,还有精美的插图,这由那三位美院的学生负责。
如今他们三人已经熟悉了漫画的风格,正在按照林子轩的设定创作更多的漫画角色,画童话故事里的插图不在话下。
郑震铎对于林子轩创作童话故事表示欢迎,他们之间没什么竞争。
1923年,郑震铎主编《月报》之后就没有主编《儿童世界》了,此时《儿童世界》的主编是徐靑昶。
但商务印书馆那边就不这么想了,万象书局发行的《童话大王》明显是和商务印书馆的《儿童世界》抢夺市场。
双方本来就竞争激烈,这一下更是水火不容了。
其实,儿童杂志还有中华书局旗下的《小朋友》,这本杂志于1922年4月6日发行,只是在内容和销量方面都不如《儿童世界》。
林子轩强势进入儿童读物这个领域,自然引起其他两家书局的防范。(。)
第二百三十章 儿童文学的发展方向()
林子轩在和另外两家出版社的竞争中有自己的优势。
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都是股份制企业,并不是由个人做主,内部存在着争权夺利的现象,旗下各家刊物的主编和高层矛盾不断。
上次沈燕冰主编《月报》时因为批判鸳鸯蝴蝶派作家,被商务印书馆内部的保守派给停职,就是很好的证明。
万象书局比较年轻,规模不大,人事上没那么复杂,也没有什么派系。
林子轩在书局里一言九鼎,只要做了决定,下面的人就会去做事,虽然有一些小摩擦,但影响不大。
这就是他不愿意引入股份制的原因所在。
人一多就会乱,做什么事情都受到钳制,不够爽利。
不过,林子轩知道,一家企业想要做大做强,引进外部资金是必要的手段。
只是,他还要再等几年,等到他树立起绝对的权威之后,就不怕别人的反对了。
对于这本《童话大王》,林子轩可以打价格战。
他把杂志的价格定的极低,只要收回本钱就行,这件事他自己就能做主。
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就不行,他们需要盈利,需要对股东负责,书籍和杂志的定价不能随意的更改,都有相应的规定。
从内容上看,《童话大王》里的故事更有趣味性,贴近儿童生活,轻松愉悦,少了说教。
和这个时代的童话故事有着明显的区别。
林子轩以前写过《小王子》,那是一本很好的童话故事,却不适合中国的儿童。
因为这个时代的中国儿童很难理解外星球和王子的概念,更别说其中淡淡的哀愁了。
所以,一些从国外翻译的童话故事不一定适合中国。
比如圣诞节和美人鱼,中国孩子就很难想象得出来,要进行一定的改写才行,改成过年夜和龙宫的龙女就能让中国儿童接受。
林子轩选择的童话都是中国儿童熟悉的形象。
舒克和贝塔是两只小老鼠,黑猫警长是一只猫。这两种动物中国小孩经常见到,熟悉的很,听到故事的时候就能在脑海里想象出来。
而且,故事的语言同样是中国式的。
舒克和贝塔就像是两个中国孩子一样。很容易被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这才是适合中国的童话故事。
至于《绿野仙踪》,他觉得中国孩子也要适当的接触不一样的世界,开阔眼界。
《童话大王》发行第一期的时候,林子轩特意拿出一千册送到上海各所福利院中。让人把里面的故事读给孩子听,看看孩子们的反应。
这种做法成为了一种惯例,以后每一期的杂志都会如此。
林子轩做了规定,只有孩子接受的童话才是好童话,可以继续写下去,如果孩子没有反应,那这个童话故事就没必要连载下去了。
这是《童话大王》创办的原则。
正如他在第一期杂志上说的那样:献给我自己的孩子,也献给全中国的孩子。
《童话大王》以低廉的价格和精彩的故事获得了成功,不少成年人也感兴趣。
这主要是因为林子轩的名气,他们想看看享誉世界的大作家写的童话故事是什么模样。但看过之后大为失望。
他们觉得故事太过幼稚,没什么意义,孩子看了之后也收获不了什么。
这些人把书籍当成教育的工具,一定要有深刻的内涵,传授为人处事的道理,童话故事也要有教育意义才行,否则就不是好童话。
而且,林子轩通篇用的是大白话,一点文采都没有,完全不符合他大文学家的身份。
一些文人批评林子轩是糊弄孩子。办儿童杂志骗钱。
林子轩对此做出了反击,写了一篇《儿童文学的道路》,阐述了他的观点。
提醒那些人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看待儿童文学,要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要用孩子理解的语言来讲故事。
一个童话故事好不好,不是由成年人来判定的,要看孩子喜不喜欢。
林子轩的观点受到了不少人的驳斥,那些人的观点听起来也很有道理。
他们认为孩子还不懂事,需要大人进行引导,儿童文学起到的就是启蒙和引导的作用。要教会孩子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才是儿童文学存在的意义。
这种重大的人生课题怎么能让孩子来判定呢?孩子们懂什么?
林子轩对此颇为无语,这是封建家长制的典型表现。
在家长制的统治下,一家之主可以为家庭成员做出任何决定,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能服从,不能反抗。
放到这里就是大人让孩子接受什么就要接受什么,孩子没有选择的权利。
大人还说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
林子轩并不反对对儿童进行启蒙和引导,但要站在儿童的角度来引导,不能武断。
他明白想要改变这种传统观念比较困难,那就用事实说话吧,看看孩子们是喜欢说教的童话故事,还是喜欢有趣的童话故事。
这需要时间来进行检验,他并不着急。
一周一期的《童话大王》持续发行,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总有证明自己的那一天,事实会说明儿童文学到底该如何发展。
五月底,向警宇前来找林子轩。
她准备在六月份举行丝厂女工大罢工,为女工争取权益,改善女工生活。
为此,她联络了上海十四家丝厂,上万名丝厂女工。
五月初,她在湖南老家刚刚生完孩子,孩子还没有满月就交给了祖母抚养。
向警宇想让林子轩在女性杂志上刊登几篇宣传文章,壮大这次罢工的声势,给工厂主施加压力,如果林子轩能写文章支持那就更好了。
林子轩看了向警宇拿来的几篇文章,都是呼吁社会各界支持的宣传,以及一些谈判条件。
包括女工们提出了增加工资、工作时间10小时、释放被捕工人、承认工会等16项条件。
这是正当的要求,没什么问题,林子轩答应下来,他也会在罢工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