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先是领取了民国政府补助的三百块留学生归国费,勉强度日。
随后翻译了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先驱者河尚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想要依靠出版赚钱养家糊口。
在翻译的过程中,他接受了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对列宁极为赞赏。
然而,现实是这本书就算出版,也要等到卖出去才能抽取版税,他依旧穷困潦倒。
这时的郭沫偌穷到什么地步呢?
他们一家人被房东赶了出来,只好住到一家当铺仓库的楼上,日常生活依靠典当为生,把家里能典当的都典当了,包括冬天的衣裳和棉被。
他尝试翻译屠格涅夫的《新时代》,希望能够换一些钱来。
正是在这种穷苦的境地,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从以往的浪漫主义转到了现实主义道路。
在翻译《新时代》的时候,郭沫偌偶然看到了一本日本的文学杂志。
上面有一篇文学评论引起了他的注意,这篇评论写的是一本叫做《雪国》的,文章对《雪国》极为赞赏,认为这本是日本传统美学的典范之作。
郭沫偌大概看了看,觉得故事情节似曾相识。
他仔细一想,这不是去年郁达浮翻译的那部么?
当时他们还猜测这种大师级的出自谁的手笔,想不到如今《雪国》在日本备受推崇,成为了一部现象级的作品。
郭沫偌又找来一些文学杂志,发现无一例外的都有对《雪国》的追捧。
不少年轻的日本作家甚至认为这是一条新的创作道路。
尤其以川端康城为首的一派作家更是如此,他们把自己定义为“新感觉派”。
1924年7月,川端康城联合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作家创办了一本宣扬自己文学主张的杂志,叫做《文艺时代》。这是新感觉派宣传的阵地。
《雪国》这本书在日本极为畅销,由日本金星堂出版发行。
这是川端康城代为联络的结果,他写信给林子轩表达了仰慕之情。
林子轩便以村上春术的名义写了回信,信件自然要翻译成日文。两人开始了书信往来。
川端康城相信在中国的上海的确有一位叫做村上春术的日本侨民,林子轩则感觉有点像是后世在网络上注册个假名字和网友聊天。
他还要给这个假名字设定一个完整的背景资料,比如年龄和生活状态。
好在这位网友没有要求见面,否则就是见光死。
还有一位叫做沟口健贰的日本导演想要把《伊豆的舞女》拍摄成电影。
林子轩以《雪国》的全部版权都归属万象书局为理由,把这些事情推给了平禁亚。反正只要日本人掏钱就行了。
郭沫偌在福冈的一家书店找到了《雪国》,翻开一看,果然是郁达浮翻译的那本。
在作者介绍一栏中,只有“侨居中国”几个字。
他询问了书店老板,得知这部因为文学评论界的大肆宣传,很受读者的欢迎。
他有心写信给郁达浮告诉这个消息,可想了想,当初签的合同是买断翻译版权,就算《雪国》在日本热销,郁达浮也拿不到版税。
但他翻到后记的时候不由得愣住了。
这篇后记是川端康城写的。介绍了他发现《雪国》的过程。
《雪国》原本是由位于上海的万象书局出版,后来在大地震期间被万象书局捐赠到日本,被他偶然间发现,可谓是极具传奇色彩。
这篇后记让郭沫偌想起了不少在中国的事情。
他和郁达浮至今都不知道是谁要翻译《雪国》,只是通过中间人得到了一大笔稿酬,让创造社多支撑了一段时间。
没想到《雪国》由林子轩的万象书局出版。
他想起林子轩在日本大地震期间捐书的突兀举动,总觉得这其中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
一个念头出现在郭沫偌的脑海,难道《雪国》的真正作者是林子轩?
但他为什么要弄的这么神秘呢?
别人如果写出这么经典的,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何必这么遮遮掩掩。
如果不是林子轩写的。郭沫偌实在不知道上海虹口区的日本人里有什么大作家的存在,他因为妻子是日本人的缘故,经常出入虹口区。
这个谜团让郭沫偌百思不得其解,他写信给郁达浮说了自己的猜测。
郁达浮比较直接。没去猜谜,他写信给林子轩询问了这件事,把郭沫偌的猜测一并说出。
林子轩没想到郭沫偌竟然猜对了答案,可惜没有奖励。
由此可见,任何事情都会留下蛛丝马迹,只要用心琢磨。总能找到答案,这件事告诉林子轩以后做事情要更加小心谨慎。
他没有承认自己是作者,至于其他人怎么想,那就随便他们了。
郁达浮虽然也有怀疑,但他觉得既然林子轩不承认,那就有不承认的理由,这是私人的事情,和他没有关系,便不再想着这件事。
只有远在日本的郭沫偌还在思考林子轩为什么不承认自己写了《雪国》。
这不合常理,一定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内幕,他甚至怀疑林子轩谋害了那位叫做村上春术的日本侨民,夺取了《雪国》的手稿。
否则林子轩没有在日本生活过,怎么能写出如此日式的来。
当初《雪国》的手稿是用中文写成,这又是一个疑点,整件事充满了诡异。
一时间,郭沫偌化身成柯南,不断的进行推理,猜测其中的缘由,他决定回国后一定要查明真相,找到那位村上春术。
他深信,真相只有一个。
联想起自己的翻译作品无人问津,而一本畅销却没有作者承认,这种反差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但他不会放弃的。
翻译完屠格涅夫的《新时代》,郭沫偌准备回中国了,他要投身到革命的大时代之中。
在他给成仿伍的信中这样说道:“我要回中国去了,在革命途上中国是最当要冲。我这后半截的生涯要望有意义地送去。”
但现实又给了郭沫偌一次打击。
因为上海周边的浙江和江苏即将开战,他只好先带着妻儿来到福冈的邻县佐贺,这是从长崎回中国的必经之地。
他们在这儿的山村里找了个便宜的住处作为过渡,一面体憩养生,一面等待战事平息。(。)
第二百四十一章 战争爆发前的上海()
cpa300_4;进入八月份,有关江浙战争的消息传的沸沸扬扬,各种谣言也趁势而起。
有消息称江苏军阀齐燮员在争取北平政府的支持,还获得海军总司令杜西珪的大力支援。
杜西珪为支持齐燮员,会亲自率领长江舰队和闽源舰队,以及海军陆战队奔赴江苏参战。
浙江军阀卢永翔不甘示弱,获得了以林建长为领袖的沪海舰队的拥护。
他还积极的向东北的张座霖和广东的孙仲山求援。
张座霖表示江浙如果爆发战争则一定派兵入关协助,并先汇30万元接济卢永翔。
孙仲山认为“救浙江、上海即以存粤”,决定一旦江浙开战,即派兵北伐。
这一战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直接决定着未来中国的政治格局。
处在战争中心的上海备受关注,黄浦江上停靠着多艘外*舰,租界内加强了治安巡逻,进出租界都需要严格的盘查。
1924年8月1日,上海海关查获了上海最大的军火走私案。
在一艘美国货船上查抄到机枪8挺、手枪3000支、子弹10万余颗。
这件事并没有被披露出来,但上海滩有关系的人都知道了内情,连冯敬尧都惊讶不已。
这已经不是小打小闹了,这些武器足够在城市里进行一场小规模的战争,如果流入上海,尤其是进入租界,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上海的治安不好,可一直都在可控的范围内,租界内相对来说还是很太平的。
冯敬尧手下也有武装,也会和走私贩子交易,但这种规模的交易从未有过,除非是他想要占领法租界。
这些军火贩子太过肆无忌惮了,这还是被查出来的,没被查出来的不知道有多少。
在上海,只要有钱就能在黑市买到枪支。这也导致暗杀事件时有发生。
林子轩原本并不在意,他觉得自己只是一介文人,又不是政治人物,也没有政治立场。更没有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应该没有谁会来杀他,没有理由啊。
而且,他生活在租界内,平常不会外出。安全上想来会有保障。
可自从听过这个消息后,他就有点担心了。
谁知道会不会有那种反社会的家伙,拿着枪到处杀人,在后世这种新闻报道并不少。
杀人需要理由么?这可是乱世啊!
所以,他从冯敬尧那里要来了保镖,出入也格外小心,基本上过着家里和公司两点一线的生活,在这场战争结束之前,他就打算这么过了。
这场战争影响着上海的方方面面,特别是金融界。证劵价格暴跌,市场惶恐情绪蔓延。
上海的粮价暴涨,各种生活物资被哄抢,百姓苦不堪言。
唯一火热的就是娱乐业了,包括报纸和戏院,歌舞厅和风月场所。
大家都想了解最新的消息,所以新闻类的报纸脱销。
就连小报都不刊载风月趣事了,改成了报道战争的小道消息,虽然一看就知道不靠谱,是瞎编的。但还是有人愿意购买。
在每年的这个时间段,原本是有钱人出外避暑的最佳时机,但他们担心离开租界不安全,就蜗居在租界内。每日听戏看电影消遣,年轻人则在跑马场和歌舞厅混日子。
林子轩旗下的广播电台每日都会报道江浙两地最新的消息,收获了不少忠实听众。
在电台的盈利方面,目前只有广告。
被他寄予厚望的点歌节目只运行了一段时间就停止了,原因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