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11年,上海各界精英先后建立上海城厢自治公所、上海市政厅。
辛亥革命后,沪军都督府成为控制上海地区的主要军政机构,上海地区的行政权实际操诸军阀之手。
1924年的两次江浙战争让上海遭受重创,为了不让战争重演,上海社会各界要求地方自治的呼声越来越高。
他们要求上海保持中立,不参与军阀混战,给上海创造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
第二百五十八章 你知道我在等你么?()
上海的上流社会构成较为复杂。★★◆‘。‘…。…
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正式开埠。
以租界为中心的经济展滋育了一批富裕的华人阶层。
从江苏、浙江和其他省份来上海冒险的商人和实业家在经过一番拼搏后成为显赫的人物。
退任的清廷官员携带着在任上搜刮到的财富来到上海过着优裕的寓公生活。
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商业精英们在这座城市创造一个个财富神话。
追求西方社会生活的学者和文人造就了上海文化界的繁荣。
所有这些人物构成了上海社会的地方精英。
他们与官方保持着友好关系,并在官方力所不及的公共领域建立了善堂、会馆、医院、学校、公所、学会、商团等组织。
这些组织由地方精英控制,并按照他们制定的规则运行。
慈善机构在上海社会十分普遍,地方士绅在这些机构中十分活跃。
会馆是外省移民上海人士分省或地区创立的机构,一个会馆便代表了一个籍贯。
除了依据籍贯建立组织外,还有行业性组织,叫做行会。
商会是一个传统和现代交接转换的组织,行业会馆和公所是它的前身。
商会是上海规模最大的组织,几乎每一个在商业领域有业绩的人都是它的会员。
由此可知,上海总商会在上海社会生活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以上这些组织就是上海这座商业城市的脉络,只要搞清楚了这些纷繁复杂的关系,就了解了上海的上流社会,也就知道了这座城市的运行法则。
在上海内部虽然有很多小团体,比如浙江商团和江苏商团等等,互相之间竞争激烈。
但在面对外部压力的时候,他们会以上海人这个整体出现,代表着上海这座城市。
他们有着作为上海人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外地到上海旅游的人认同于上海人,也就是认同于上海繁荣的经济、达的文明和开风气之先的意识。
上海的这些优势让上海的地方自治具有典型性和可操作性。
地方自治这个思想从西方传入。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地方自治。
西方地方自治的思想认为,虽然从层级上而言,国家的权力凌驾于地方自治权力之上,但是国家权力的行使也应当以国民个人权利的最大化实现为目标。
也就是说以保障国民的权利为主。
中国古代同样有自治制度。叫做乡里空间,但和西方的自治制度有本质的区别。
西方的地方自治和国家是对等的关系,中国的地方自治是自觉地贯彻朝廷的意志与决断。
林子轩对此比较有兴趣,因为一旦上海实行了地方自治,那么在上海颇有影响力的商业团体就具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商人的地位会大幅提升。
林家作为上海纺织行会的龙头企业,在上海总商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他参加了几次地方自治协进会的会议,觉得这些人的想法不错,但在中国这个军阀当道的大环境下想要真正实行起来较为困难。
只能说值得尝试,至于能获得多大的自治权利,还有能坚持多久就不好说了。
林子轩作为上海人的一份子,也愿意为此尽一份心力,这与政治无关,只是为了上海能够获得更好的展环境。
这对于他自身和林家都是有好处的事情。
他作为商界和文化界的代表人物,平时热衷于慈善事业。在上海颇有声望,和广州政府的关系良好,由此得到了上海各界人士的重视。
或者说,他此时已经成为了上海的一面招牌。
虽然这不是他刻意为之,但一步步的走来,他站到了这个高度。
三月底,林子轩从平禁亚那里得到几封信件,都是一名叫做佐藤和夫的人写的。
这些信件的邮寄地点在上海公共租界的虹口区。
从三月初开始,每隔几天佐藤和夫就会把一封信邮寄到万象书局,要求万象书局转交给《雪国》的作者村上春术先生。
第一封信是说他看了《雪国》。极为仰慕村上春术,所以来到中国想要拜会一番。
接下来的几封信内容大致相同,除了表达仰慕外,就是要求能够见面。希望村上先生指点他的写作道路。
好像是一位狂热的粉丝对待偶像一样,不远万里从日本来到上海,精神令人感动。
如果真的有一位村上春术,或许会被他的热情打动,和他见上一面。
可惜他碰到了林子轩,这段时间林子轩刚好去了北平。没有见到这些信件,他只和日本的川端康城通过信件。
至于这位佐藤和夫,他表示怀疑。
这人既然那么仰慕村上春术,也来到了上海,为什么只是写信,而没有直接前往万象书局询问呢,这不合常理。
按照一般的状况,狂热的粉丝肯定是先来万象书局打听,难道这是日本的奇怪礼仪么?
他问过平禁亚,这位叫做佐藤和夫的日本人的确没有来过万象书局。
这件事透着蹊跷,莫非自己被日本的间谍机构盯上了?
林子轩自嘲的笑了笑,这种可能性不大,为了一本书没必要搞得这么复杂,只是弄不清这个奇怪的家伙是什么来历。
他有心置之不理,没想到过几天又收到一封信。
信中说这位佐藤和夫就要返回日本了,最后请求和村上先生见面,他会在虹口区的内山书店等上一天,如果村上先生还没有来,那他就彻底死心了。
这封信写的很煽情,把一个粉丝的绝望和无助表达的淋漓尽致。
似乎林子轩不和他见面就是罪大恶极一样,而且还暗示他可能因此对生活失去希望。
林子轩看的是翻译过来的中文,却也被这种文采所惊呆,有这种文采你自己写书就是了,还需要别人指点么?
如此一来,他倒是对这位奇怪的粉丝产生了兴趣,决定在约定的时间到内山书店看一看。
只是看一看,他并不打算表明身份。
4月1日,林子轩开车前往虹口区,想要会一会这位奇怪的粉丝。
与此同时,从法租界八仙桥附近的环龙路四十四弄里走出来一个人,他坐上电车,准备做最后的尝试。(。)
。9??9??9??w??;sj。9??9??9??w??;。9??9??9??w??
第二百五十九章 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
郭沫偌在去年十一月回到上海,那时第一次江浙战争已经平息。
他刚刚安顿下来,就有人找上门来,邀请他参与江浙战祸的调查团。
这个调查团主要的任务是实地到江苏和浙江遭受战火的地区调查,获取详细的灾情资料,用来揭露和抨击此次战争制造者的罪恶行径。
这件事由孤军社负责。
孤军社的社址在上海,鼓吹民族主义、民主政治和工会主义,获得不少政治人物的支持。
郭沫偌和孤军社早有联系,早在一九二二年《孤军》杂志创刊时,郭沫偌就曾受托将该刊物介绍给泰东图书局出版,因而被视为孤军社的准同人。
他出席过孤军社的内部会议,在《孤军》杂志上发表过许多诗作。
孤军社的成员大多有在日本留学的经历,郭沫偌便和他们一起前往江浙等地。
在遭受战火摧残的地区,他看到战争给百姓造成的伤害,回到上海后,他准备担任调查报告集《战痕——甲子苏祸记》的总编辑。
然而,他没料到孤军社竟然约了曾奇来写序言,曾奇是醒狮派的代表人物。
郭沫偌和曾奇是旧日朋友,但他不愿与这位“醒狮派”的首领合作共事。
醒狮派也称国家主义派,它们试图立足于政治文化共同体,建立民族国家,提倡国家至上观念为主的国家主义思想。
其主要成员大多曾经是“ 少年中国学会”会员,有在法国留学的经历。
郭沫偌觉得自己和这些人的观念不同,便没有继续编辑调查报告。
这时第二次江浙战争爆发,上海陷入一片混乱,他只好在租界内避难,趁着这段时间调查《雪国》作者的来历。
他本身是个名人,自然不会直接去万象书局询问。
他在虹口的日本人聚集区打听村上春术这位日本侨民,没想到不少日本人都知道这个人,或者说都看过那本《雪国》。
也有日本人尝试寻找这位作者,但万象书局给出的答复是作者不愿意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书局有义务替作者保守个人信息。
郭沫偌还打听到销售《雪国》的书店正是内山书店。
他来到内山书店,向书店老板询问《雪国》的来历,不过书店老板内山丸造只知道有人寄售,并不知道作者的下落。
追查陷入了僵局。
郭沫偌并不是真的没事干无聊才来打探《雪国》的作者。一部分是出于好奇,还有一部分是和林子轩有关。
他总觉得林子轩和他不对付。
从最初的新诗之争,到后来双方社会地位的悬殊,都让他耿耿于怀。
他不大看得起林子轩的那些诗歌和,认为是一味的迎合上海市民阶层的低级趣味。真正的文学是要能唤醒民众,启发民众,而不是消遣娱乐。
然而,结果是林子轩受到欢迎,而创造社却被迫停刊。
郭沫偌调查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