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樱木俊一没有放弃,他又向上海华界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在华界禁映《津门大侠霍元甲》。
上海市政府看着电影受欢迎的程度,担心一旦禁映会产生预想不到的后果,而且这可是在租界内出名的爱国影片,怎么禁映。
于是,他们把问题踢回到了明星电影公司身上,让明星电影公司收回电影拷贝。
樱木俊一再次找到了林子轩。
林子轩则推得很干净,电影拷贝已经卖出去了,至于在那里放映电影公司就管不着了,南洋的片商已经回南洋了,他还把电影卖到了美国。
难道都要追回来么?
好吧,既然你那么坚持,我们可以追回来,不过需要时间。
至于多久,我也不能给你一个准确的答复,只能说尽快吧。
其实,你要是想尽早让电影在华界停止放映,我建议你还是找上海华界政府,他们下一个禁映令就好了,比我们电影公司出面交涉快多了。
樱木俊一气愤不已,他深切的感受到中国人独特的处理问题的方式。
按照后世的说法,那就是踢皮球。
第一百二十一章 小说家的想象力()
这个时候的上海市政府名义上是受到北洋政府管辖的。
为什么说是名义上呢?
清朝末年,随着租界市政对华界刺激的日益强烈和地方自治思潮的形成,上海绅商发起地方自治运动并成立机构推行自治事业。
1911年,先后建立上海城厢自治公所、上海市政厅。
辛亥革命爆发,上海光复,上海地区道、府两级行政机构均被撤废。
沪军都督府成为控制上海地区的主要军政机构,直辖上海县署和在上海城厢及宝山县闸北地区的市政机构。
上海地区其他宣布独立的各县名义上隶属于江苏都督。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上海的学校和行政机构前面会加上“江苏”字样的原因了。
1914年1月,北洋政府在上海恢复道的建置,统辖上海地区各县。
北洋政府又先后派镇守使、护军使坐镇上海,实行临时军政制度,上海地区的行政权实际操诸军阀之手。
因为北方军阀混战,也影响到上海地区的政权变动。
1915年11月,上海镇守使郑汝城遇刺身亡后,北洋政府将上海镇守使改为淞沪护军使。
淞沪护军使何风林上任后,惟皖系军阀、浙江督邮卢永翔之命是从,浙、沪结成紧密的联盟,卢永翔继续独霸上海的财政收入,这就与盘踞江苏的直系军阀产生了严重的对立。
1920年10月,苏皖赣巡阅使兼江苏督军的李淳暴死于任上,齐燮员继任江苏督军。
齐燮员声称:上海是我们江苏的一部分,一定要夺回。
卢永翔则视上海为自己的经济生命线,坚决不肯放手,遂反击道:“上海是浙江的门户,一定要保持。”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军阀把持北京政府。
卢永翔与何风林为了保持浙江、上海的地盘,与张座霖、孙仲山联络,结成“反直三角同盟”。
这就是目前上海市政府的形势,为了争夺上海,浙江军阀和江苏军阀的战争一触即发。
在这种大背景下,上海市政府对于樱木俊一的要求非常为难。
电影是个新生事物,北洋政府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电影审查制度。
1920年,江苏、浙江、天津等省市先后颁布电影审查规定,对“诲淫诲盗,败坏人心习俗”等的本土影片的制作与上映给予审查。
这个是地区性的,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具有太强的约束力,到了1924年,北洋政府内务部才发出通令要求进行电影检查。
而且《津门大侠霍元甲》可是爱国电影,除了影射日本人,找不到可以禁映的条款。
如果在华界用影射日本人这一条禁映电影,可能会引起暴动。
于是,上海市政府把这件事推给了外交部,毕竟牵扯到日本人,属于外交事件了。
说实话,上海市政府管不到明星电影公司,因为明星电影公司是在法租界创办的,有美国人投资,属于中外合资企业。
这就是林子轩的精明之处了。
他把美国律师彼得逊拉入了明星电影公司里,给予了一个小股东的身份,并且以彼得逊的名义在美国注册了一家空壳公司,参与到明星电影公司的投资中来。
这在后世是很常见的现象,为了避税或者争取优惠条件,很多中国公司都会披上一层外资的皮囊。
彼得逊律师还是明星电影公司在美国的代理人和法律顾问。
当然,林子轩为此付出了不少代价,但从长远来看,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樱木俊一陷入抓狂的状态,他以日本领事馆的名义向北洋政府的外交部发出抗议,要求禁映《津门大侠霍元甲》。
北洋政府外交部的办事效率很快,毕竟牵涉到了日本人,派了人来进行调解。
林子轩对此无所谓,那就慢慢调解吧,反正他又不着急。
1922年8月10日,《月报》第13卷第8号在全国发行。
这里就要说说商务印书馆强大的发行能力了,发行是衡量一家出版社实力的重要标准。
商务印书馆创建于1897年,是全国民间第一大出版机构,职工高达数千人,是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体的出版企业。
它以出版为中心兼顾多种经营。
编写大、中、小学等各类学校教科书,编纂《辞源》等大型工具书,译介《天演论》、《国富论》等西方学术名著。
整理《四部丛刊》等重要古籍,编辑“万有文库”、“大学丛书”等大型系列图书。
出版《东方杂志》、《月报》、《自然界》等各科杂志十数种,创办东方图书馆、尚公小学校,制造教育器械,甚至拍摄电影等等。
它在全国各地设有数百所办事发行机构,可以把书籍和杂志以最快的速度在全国铺开。
林子轩的万象书局和商务印书馆完全没有可比性,就像是一个婴儿和大人一样。
这一期的《月报》可以说是平淡的很,没有激进的言论,没有战斗,好像一下子整个世界充满了和气。
唯一的亮点恐怕就是林子轩的《边城》了。
这不是说《边城》就具有战斗性,而是没有其他可看的,只有这一篇还能赏析一番。
首先是因为林子轩的名气足够大,还因为这是林子轩写的第一篇有关国内的新文学。
于是,《边城》备受文坛各方的关注。
鲁讯看过后没什么表态,但心里颇不以为然,《边城》把农村写的太理想化了,与其说写的是现实主义,不如说是浪漫主义。
林子轩把自己对于美好事物的想象强加在那群农民身上,把农村诗意化,对于新文学的发展来说,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周作仁则颇为赞许,《边城》中表达的美学观念深得他心。
包括胡拾等人都发表了意见,认为这是新文学的一种写作方向。
这种诗意化不是欧美化的诗意,而是来自于本民族内部的诗意化,是对传统美德的追寻,是一种寻根。
当然,贬低者也有,这次他们不说林子轩文采差了,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批判。
林子轩没有去过湘西,怎么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湘西风俗呢?这或许是有人代笔。
林子轩对此嗤之以鼻,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么?
按照这个逻辑,家写的都要自己亲身经历一番,那家写女人,就要先做一回女人,写死人,就要自己先死一次,写外星球,就要先去一趟外太空。
那不是家,那是神经病,家最重要的一个特质就是拥有丰富的想象力。
第一百二十二章 传奇人物()
现在的林子轩不是孤家寡人了,在文坛有自己的一帮小势力,对于这种程度的攻击不需要他亲自出手反击。
平禁亚是维护林子轩的急先锋,他用笔名驳斥了“代笔”一说。
能写出《边城》这种作品的作者需要给别人代笔么?自己发表出来名利双收不是更好。
而且,写历史的作家只要研究历史就能写出,那么写湘西风俗的作家为什么非要有在湘西生活的经历呢?
看书和听别人讲述都能增加阅历,还用得着找人代笔么?
林子轩没有参加过美利坚的内战,照样写出了《乱世佳人》,这就是证明。
还有人认为林子轩背后雇佣着一个庞大的写手团,否则怎么可能那么高产,两年时间写了几百万字,这极不科学。
郑证秋能够证明林子轩写的速度,在去往美国的邮轮上,他们亲眼看到了《乱世佳人》的问世,这点不容置疑。
林子轩没有理会文坛上的风波,因为在8月14日,上海发生了一件大事。
孙仲山来到了上海,入住在法租界莫利哀路29号的别墅内。
那里和林子轩所住的林公馆都属于黄浦区,距离并不远,走路的话不到20分钟,开车就更近了。
1922年6月15日,孙仲山因政见不合与粤系军阀陈炯名决裂,被迫逃离广州,在永丰舰上避难长达40多天,等待北伐军回师救援。
然而,北伐军回师受到阻挠,迟迟不来。
8月9日,孙仲山乘坐英舰“摩轩号”离开广州,经过香港,前往上海。
虽然上海名义上属于北洋政府管辖,但租界内北洋政府管不着。
而且,掌控上海的皖系军阀卢永翔为了对抗直系军阀想要和孙仲山结盟,所以对孙仲山来到上海并没有采取什么措施。
8月14日,孙仲山抵达上海,入住在一座欧洲乡村式的两层花园别墅里。
这是1918年由旅居加拿大的华侨集资给孙仲山购买的。
以孙仲山在中国的声望,来到上海自然引起了轰动,无论是华人还是外国人都相当的重视,上海不少政界和商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