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超时空城管-第4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恕谑攀兰偷氖焙颍忝腔擞质潜辉趺磁矫拦バ尢返模慷谔饭こ探崾螅死凸ぴ诿拦质窃跹男蜗螅吭獾搅嗽跹牟锌岫源俊�

    缓缓蠕动的大巴车上,来自巴基斯坦的拉赫曼。阿巴斯一边喝着矿泉水,一边跟王秋、王瑶和“中…国异能组织旅游团”的众人闲聊着当下英国的时事,“你们刚刚下飞机的希思罗机场,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劳工修建的。他们在不列颠从事最卑贱、最辛苦的工作,居住在最脏乱、最破烂的街区,每天送孩子去最便宜的国立街区学校上学,生病需要预约三个礼拜才能见到医生,拿到手的工钱一个月比一个月缩水最后却被英国佬当成是来占便宜的寄生虫!还有导致一切灾难和厄运的罪魁祸首!!这还有天理吗?!!”

    说到这里,他的语调中忍不住带上了几丝愤怒,以及几分调侃,“说什么我的同胞们抢了他们的工作?明明是英国人既懒惰又挑剔,这也不肯做,那也不肯做——虽然殖民地都丢光了,装甲部队和大舰队也都完蛋了,但这些高傲的英国绅士依然以欧洲第一大国自居,以大英帝国的辉煌为本,那份骨子里的高贵一点没有因为经济危机而有所动摇。比如说,虽然眼下工作难找,但我有一个最近移民到这里的表弟,还是很容易就在伦敦找到了一个推销宽带网络的活。这份工作要挨家挨户不停地登门拜访,还要受人家的白眼冷遇,薪水也微薄,所以从来没有英国白人肯干,因为他们瞧不上,觉得有失体面,只能雇外国移民。

    前两天,有个英国大学生失业在家快一年,实在没办法了,来我表弟工作的公司里应聘,马上就被英国老板录用。谁知这家伙才试用期第一天就不肯干了,理由就是这份工作每天要在户外不停地跑,不是英国人应该干的活——听好了,不是英国人应该干的活!那么他们还想干什么?继续享受世界的供奉?!”

    “那个拉赫曼同…志,既然如今的英国人对待印巴裔移民这样不友善,为什么你的同胞还要继续往英国移民呢?”王秋眨了眨眼睛问道,然后从对方口中得到了一句颇为犀利的反问:

    “十九世纪的美国人对待中…国劳工的态度也很糟糕,为什么你的同胞还是要往美国偷渡呢?”

    “因为当时晚清中…国的生存环境更差,几乎活不下去难道您的祖国也这么惨?”王秋咋舌道。

    “整个南亚次大陆都是这样惨,来自a的小兄弟。我的故乡巴基斯坦可是动乱不断,三天两头闹爆炸,每个人连自身安全都缺乏保障——记得有一支前来我老家白沙瓦城修信号站的中…国建筑队曾经抱怨说,他们的工地外面碉堡林立,枪声不断,简直不像是在搞工程,而是在星际争霸游戏里守分矿!

    至于印度你知道吗?在印度的农村,最恐怖的事情就是农民自杀潮,每一年,印度都会有一些地方因为洪水、旱灾、病虫害等等导致庄稼颗粒无收,引发饥荒。这些饥荒有大有小,如果是小的饥荒,农民就要借高利贷,甚至不得不卖老婆卖女儿;而大的饥荒呢,农民实在吃不上饭,就会集体自杀。”

    拉赫曼有些不屑地说,“通常全国每年都会有几万受灾农民自杀,真是些缺乏抗争意识的懦夫!”

    “每年都要饿死这么多人?印度政府难道就不管吗?”有人惊讶地插嘴问道。

    “怎么说呢?中央政府拨发的赈济粮食,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点儿的,但地方上的祭司、贵族和地主势力极大,绝大部分的救灾物资都到不了贱民手里,能从指缝里漏出十分之一就算不错了。”

    拉赫曼耸了耸肩,撇嘴说道,“更何况,印度官员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恐怕还巴不得这些贱民多死一点呢!持续高速增长的人口,已经把印度的基层官员快要逼疯了,由此引发的治安、环境、卫生问题根本解决不了。在他们看来,如果不能想办法消灭掉一些‘多余的人’,很多地方就会变成地狱你说说,在这样绝望的环境里,对于穷人们来说,恐怕没有几条比移民海外更好的出路了吧!而鉴于英联邦国家之间的特殊关系,我们巴基斯坦人和印度人移民英国,相对来说要比移民到其它国家更加容易一些”

    ——然后,就在他们的闲聊和唏嘘之间,大巴车终于开到了伦敦的唐人街。

    而在这座城市的另一个角落,作为极端排外组织的纳尔逊骑士团,也从海德公园“凯旋归来”

第516章、阴谋的序曲(上)() 
第516章、阴谋的序曲(上)

    大致来说,以泰晤士河畔、圣保罗大教堂附近的伦敦金融城为界限,伦敦市区被分成东西两个部分。

    西伦敦是英国上流阶层绅士们的地盘,被英国人称为“富人的乐园”,在西伦敦居住的大部分是富豪之家,也有不少客居于此的阿拉伯石油国家富翁。它包括白厅、威斯敏斯特、白金汉宫等政治中心,还有大英帝国博物馆、海德公园等文化名胜。牛津大街横贯整个西伦敦,是伦敦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这里有最大的百货公司和最时髦的时装用品商店。著名的皮卡迪利广场也坐落在这个区,而在广场周围,又集中着许多剧场、影院、高级酒店、咖啡厅和俱乐部,所以这里总是流连着大批国内外游客,显得颇为繁华。

    而东伦敦则一向被人们称为伦敦的“贫民窟”。这里的街道狭窄肮脏,建筑简陋矮小,到处破烂不堪,阴暗潮湿的小巷里,开着一家家既窄又暗的店铺,廊檐下则挂满了廉价的二手货旧时装,路上随处可见纸屑、果皮,以及躺倒在垃圾堆里说胡话的醉鬼——这一区域住着全伦敦最穷困的居民,以及相当一部分的外国移民。这些移民的来源异常纷杂,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马来西亚、土耳其、津巴布韦、坦桑尼亚、牙买加、圭亚那等等几十个国家,以及来自罗马尼亚的吉普赛人和其他东欧民族。

    走在东伦敦的街道上,你能看到五大洲四大洋的各类人种,并且听到全球各国的无数种语言和方言。

    居住在东伦敦的底层市民,最初是抱着一种好奇的心态,看着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人们来到身边。但是,随着涌入伦敦的外国移民,尤其是北非和印巴裔移民的数量迅速膨胀,最初的好奇就变成了敌视——因为他们无比惊讶的发现,自己昔日那个熟悉的伦敦城已经一去不复返,清真寺替代了教堂,土耳其烤肉替代了英式香肠,黄皮肤和黑皮肤的数量越来越多,在英格兰的天空之下,满目皆是说着异国语言的人群伦敦正在越来越快地沦陷为被异族盘踞的“外国城市”,而自己则成了家乡的陌生人!

    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从此不断酝酿,街区与街区之间变得壁垒森严,肤色、语言、信仰和民族构成了一道又一道无形的墙壁,把城市分割成无数小块。而官方的多元文化政策,则是一管毫无疗效的安慰剂犹如海潮般滔滔不绝的外国移民,迫使东伦敦剩余的不列颠本土白人,变成了自我隔离的种族主义者。

    斯特拉特福就是东伦敦一个以不列颠本土白人为主要居民的老区,它的附近原本有着一些浓烟缭绕的重工业厂家,在污染环境之余也提供了相当多的劳动岗位。所以,在斯特拉特福一带,住着不少工人以及他们的家人。这些工人区住宅的样子都十分相似,肮脏、破旧、贫困,墙壁发黑,木材朽烂如果不是经年累月住在这里的老居民,很难分辨得出某栋房子究竟是住着哪户人家。

    然而,随着清洁环保成为时代潮流,以及英国的“去工业化”,伦敦周边的重工业厂家被相继关闭,空气质量倒是改善了不少,但居民的生活水平却是更糟糕了:

    到处都是被砸了饭碗的失业者,还有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只知道跟廉价老年娼妇厮混的颓废小伙子。他们或是苦熬着领取越来越微薄的救济,或者投身犯罪团伙偷摸拐骗,甚至还有人为了追求“低风险、高回报”,化身为“金属大盗”——从墓碑上的铜牌,到大门上的信箱盖,从屋顶的铅皮,到教堂里的烛台,从地沟井盖到街道路牌,只要有铜、铁、铅、锡等值钱的金属,他们就一律都会偷,其中某些特别玩命的家伙,甚至干起了割高压线、煤气管,偷变压器的行当。而竖立在路边和公园里的铜像,自然也不能幸免。在许多尊历史悠久的著名铜像被盗贼当成废铜烂铁卖掉后,伦敦市政当局已经被迫把路边和公园里的古老铜像都换成了塑料仿制品,也让中…国温州的塑料制品工厂又增添了一笔新的海外订单。

    总之,跟昔日弥漫着烟尘的时光相比,这个街区除了空气变好之外,其它地方看起来反倒是更衰败了。

    ——

    带有金丝镶边的高档呢绒巫师袍,泛着油光的鹿皮靴子,以及一根缀着蓝宝石的黑色文明杖当原不列颠魔法部执行司司长罗德里克爵士,穿着这样一身充满古典风格的奢华行头,出现在破败的斯特拉特福区之际,用“不合时宜”这个词语来形容他的行为举止,当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伴随着无数过路行人的惊奇眼神和窃窃私语,罗德里克爵士走进一条小巷子里,在一座被拆除了十字架的旧教堂门前停了下来,用文明杖“咚”、”“咚”、“咚”地了三下橡木门板。不一会儿,就有人警惕地探出脑袋,仔细核实了罗德里克爵士的身份之后,才开门放他入内。

    走进教堂大门之后,一派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就映入了罗德里克的眼帘。教堂的长椅上坐满了身披黑色风衣的男人和女人,门口的柜子上则整整齐齐地叠着一堆金色铝合金面具——这里就是最近在英国兴起的白人极端右翼政党暴力排外组织,或者说恐怖组织,大名鼎鼎的“纳尔逊骑士团”在伦敦的驻地之一。

    在教堂内部的彩色镶嵌拼图玻璃窗下方,原本陈设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