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托洛茨基艰难地点点头:“那就先吃掉42师再说!”
图哈切夫斯基松了口气,他还真担心托洛茨基否定他的提议,那样真心就玩完了。当然从托洛茨基的口气中也能听出,二导师是相当不满意的。什么叫“先吃掉42师再说”?无非是不满意这个结果。让图哈切夫斯基尽可能的在歼灭42师之后,再创造新的战机。
图哈切夫斯基苦笑了一声,心道:“吃掉一个42师都要老命了。创造新的战机?呵,打完42师,部队就必须立刻休整,根本就没有再战之力了。”
当然这些话图哈切夫斯基是不敢说出来的,说出来了,万一托洛茨基不同意,那不是悲剧了?干脆的。打完了42师之后木已成舟,基于部队的实际情况托洛茨基也不能反对了。
不过图哈切夫斯基的这点小算盘能瞒过托洛茨基吗?作为一个人精。托洛茨基很清楚图哈切夫斯基真实的想法,托洛茨基之所以不说穿,原因也很简单,第一时机不合适。一旦图哈切夫斯基觉得担子太重,撂挑子了怎么办?第二这是当口也不适合给图哈切夫斯基施加太大的压力,本来情况就够挠头了,还加担子,图哈切夫斯基毕竟太年轻了,在重压之下崩溃了怎么办?
当然,托洛茨基也不会一味的乱来,他不满足于消灭一个区区彩虹师,但也不会让图哈切夫斯基做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他也清楚。以现有的兵力配置,接下来的决战恐怕够呛。所以他准备利用图哈切夫斯基歼灭彩虹师的时间“找外援”。
找什么“外援”呢?其实就是求列宁帮忙。托洛茨基给列宁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很诚恳的检讨了自己轻敌的错误。接着希望列宁从革命大局出发让乌克兰方面军尽快的进入波兰助战。
求列宁是一方面,另一面托洛茨基也用军委的名义调动部队,让白俄罗方面军留在白俄罗斯的后续部队,以及莫斯科军区的留守部队向波兰集结。虽然这部分部队不多,但是用来应急还是够用的。
当然,托洛茨基也没有忘记波罗的海方面军和东普鲁士人民解放军。在给列宁的信中他强烈地要求李晓峰和乌博列维奇给柏林以及福煦的部队施加更大的压力,最好是摧毁协约国的补给线路。
对于托洛茨基最后这个请求。列宁很为难。是的,对列宁来说让乌克兰方面军提前进入波兰不是什么问题,为了顾全大局,他愿意配合托洛茨基。但是在波罗的海方面军的问题上,他却犯难了。
实话实说,波罗的海方面军攻占什切青的举动已经是相当难能可贵了,抽不出太多机动兵力的他们冒着极大的风险在德国腹地插了一刀,这样的表现已经是相当优异了。反正政治局之前是没指望某人能做得这么好的。
而现在,托洛茨基竟然还要求波罗的海方面军施加更多的压力,这有点强人所难了,毕竟波罗的海方面军兵力不够,而柏林和波兹南这一片区域敌人的力量并不弱,况且为了维持这条“生命线”协约国一定会不计成本的投入。向这里攻击怎么看风险都太大了。
不过列宁最后还是同意了托洛茨基的请求,在给李晓峰的最新指示中说道:“你们打得越果断越坚决,给敌人施加的压力越大,图哈切夫斯基同志那里的压力就越小,这对于革命的大局是有利的。希望你们能再接再厉,争取在什切青地区牵制更多的敌人,如能威胁柏林,哪怕只是做出威胁柏林的姿态,都是极大的功劳!”
列宁已经把话说明了,这就是要让波罗的海方面军豁出去,否则能说什么威胁柏林?可李晓峰真心不喜欢这个命令,柏林是一个比华沙更大的马蜂窝,以他的这点部队往柏林冲,真心是肉包子打狗,哪怕只是做做样子,风险都很大。
“是南下还是西进,我们必须慎重!”
按照之前的计划,袭占什切青之后,应当西进,以便在德国腹地制造更大的混乱。而现在中央却命令他们南下,该怎么选择呢?
乌博列维奇和特里安达菲洛夫都不说话,在中央的压力下,他们确实慎重了。没办法,李晓峰只能首先打破僵局:“我个人更支持西进,南下虽然能够威胁柏林,但是必须看到柏林周边的敌人很强大,盲目冒进风险太大!”
“那中央的指示?”乌博列维奇苦笑着反问道。
李晓峰沉吟了片刻,说道:“作为波罗的海方面军的政委,我必须对军队负责,中央不了解实际情况,我们就有责任和义务对中央阐明实际情况!”
这么做有意义吗?肯定没有。因为列宁并不是不了解实际情况,为了顾全大局,他不得不做出一定的牺牲。甚至他在给李晓峰的复电中加强了语气,几乎是不容置疑和分辨的下达了命令。
在这种情况下,李晓峰就是一百个不乐意也只能服从了。但是对怎么服从,他还是有一套鬼聪明的。
“这么做不太好吧?”乌博列维奇脸变得跟苦瓜一个颜色,他被某仙人胆大荒闻的主意吓着了,“一旦中央发现了,那……”
李晓峰却摆了摆手,斩钉截铁地说道:“一切责任由我承担!”
ps:鞠躬感谢位面通缉犯、风飘影动和尤文图斯同志!
531 飞机和地雷()
李晓峰究竟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呢?那就是阳奉阴违,列宁命令他大张旗鼓的向柏林方面佯动,吸引协约国的注意力为图哈切夫斯基减轻压力。但是某仙人只做到了大张旗鼓,至于佯动?他的部队根本就没往柏林靠近,反而是按照原计划像西开进,将德国东北部地区折腾得乌烟瘴气。
这么做当然是有风险的,一旦政治局知道了某人不执行命令,后果不堪设想。那怎么忽悠政治局呢?仅仅做到“大张旗鼓”是不够的,毕竟这是虚的,协约国能被忽悠一时,不能被忽悠一世,一旦他们识破了真相,再也不担心李晓峰侧袭,那么图哈切夫斯基肯定会被收拾得很惨。
而这么一样,政治局也会立刻知道某仙人在搞什么把戏,那时候西洋镜就拆穿了。
所以说,仅仅玩嘴炮是不保险的。多少得有点实际行动,得给柏林一点压力,不然戏就演不下去了。那怎么给柏林施加压力呢?像列宁说的,派地面部队大举压境玩威慑,那是作死和送羊入虎口。
李晓峰手里头只有这么点儿有生力量,怎么能往水里扔?所以给柏林施加压力必须用点特殊的办法。大部队是绝对不去的,但是小股骚扰也是绝对不能停的。
而玩袭扰那就是格鲁乌的强项了,这支部队从成立开始就所谓的特种部队,玩的就是特种作战。之前将他们投入正面作战当普通步兵使唤,真心是暴殄天物。
而现在这种深入敌后的袭扰作战就是格鲁乌最擅长的,当然仅仅有格鲁乌也不够。毕竟格鲁乌兵力太少,在优势的协约国大军面前完全没有优势,真让他们单打独斗一肩挑,可能能占据一时的优势,但从长远看效果肯定不会好。
不过李晓峰从来就没打算让格鲁乌单打独斗,甚至不打算让他们充当袭扰柏林的主力。格鲁乌只能当配角,真正充当主力还是苏霍伊的航空兵。
从什切青出发。柏林完全在苏霍伊的航空兵作战半径之内,李晓峰的如意算盘是让格鲁乌进行侦察。然后引导苏霍伊的空军进行打击。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格鲁乌无畏的战斗和伤亡,也可以让空军的打击效率更高。
实际上类似的作战方式苏霍伊已经在芬兰实验过了,一度将德国远征军的后勤线路搅和得一塌糊涂,这一次某仙人不过是故技重施而已。
当然。虽然是老调重弹,但是也不完全没有新意。毕竟这种对陆打击的活计,光有空军是不行的,因为水平轰炸的准确度太低,难以摧毁点目标。为了适应新战法,苏霍伊不得不让刚刚成立的俯冲轰炸机团投入战斗。
这个新成立的俯冲轰炸机团拥有28架莫斯科中央设计局研发的设计代号为波利卡波夫…图波列夫…佩特利亚科夫…西科斯基一号俯冲轰炸机。是不是有的同志看见这个名字觉得眼晕啊?其实也没什么晕的,之所以这种飞机名字这么长,原因也非常简单,因为这种飞机是由上述四位著名飞机设计师联合设计的。
当然。按照俄国当年的传统,这款名字非常长的飞机正式名称是列宁一号轰炸机。该机装备一台120马力发动机,最大平飞速度120公里每小时。携带一枚100公斤重炸弹时作战半径为300公里,成员一人。主要武器为两挺12。7毫米机枪,备弹五百发。
实话实说,列宁一号的性能相当的凑合,最大速度比这个年头的不少“重型”轰炸机都要慢,载弹量也偏少。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谁让这是一款俯冲轰炸机呢?为了俯冲性能,该机不得不加强结构重量。而且为了能够盘旋扫射地面目标,该机的机翼面积也比较大,这么一来加速性和最大速度肯定要悲剧。
不过对于一架“俯冲轰炸机”来说,最大速度什么并不是关键性能,可以牺牲。作为这个年月第一款可以以超过45度角俯冲投弹的飞机,实在不能要求太高。
反正列宁一号总体来说能满足需求,在苏霍伊这样的老手手里能用65度角进行俯冲,相对于当时的水平轰炸机而言,投弹精度有了质的提高。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飞行员都能以65度角进行俯冲轰炸,对于新手来说能用45度角俯冲轰炸,然后能顺利拉起就算不错了。因为列宁一号笨重的双翼实在不适合俯冲轰炸,而且操作起来相当费劲,如果飞行员进入俯冲时速度过快,那结果就是一头撞上地面。
在列宁一号的试飞中,就有两名试飞员因为过于嗨皮而亲吻了地球。因此一度导致飞机定型工作无法继续(原型机全毁了)。所以该机在1919年6月份才完成试飞投入生产,到8月末为止,在某仙人帮忙开了金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