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舱,三秒钟后降落伞开了,他能够清晰的看到脚下的地面枪炮大震,不断地有烟雾腾起,甚至还能看到远方射过来飞行在空中的炮弹。
不过很快克拉夫琴科就把心神从地面转回到了空中,因为他惊愕地发现那架该死的92式战斗机依然没有放过他的意思。竟然继续用机枪朝他射击,似乎准备将他击毙在空中。
那一刻克拉夫琴科的头发都要竖起来了。心中更是有一座火山在爆发,这是多么无耻和残暴的人才能做出这种事。以前他以为丑化和恶魔化日本人仅仅是政治的需要,但是当他亲自体会到了日本的恶意之后,才发现那根本就不是什么丑化,那些混蛋确实都是人渣!
克拉夫琴科又一次开始了空中舞蹈,他不断的拉动伞绳,不断地调整姿态,尽最大努力躲避敌人的子弹,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成为了一名空中芭蕾舞者。”
好在很快战斗就将克拉夫琴科从这种空中芭蕾的窘境中解脱出来,而当他落地的时候发现自己的降落伞被打了至少三十个枪眼,甚至一发子弹射飞了他一只鞋底。
落地对于克拉夫琴科来说并不意味着安全,因为不断在天空中跳芭蕾的关系,这位未来的苏联英雄飞到了日军阵地后面,想要回家就意味着他必须徒步穿越日军的阵线,而这根本就不可能做到。
克拉夫琴科拔出手枪一头冲进了一片树林,将自己隐藏在了林木之间他才稍微觉得安全了一点儿,可是怎么回去呢?
就在克拉夫琴科一筹莫展的时候,他遇上了自己的中队长*夫大尉,在之前的战斗中,这位也跳了一回空中芭蕾,甚至比克拉夫琴科早一步抵达这片小树林。
“格里高利同志,不要担心,我已经联系救援队了,很快他们就会来接我们回家的!”*夫很有信心地安慰道。
而克拉夫琴科则有些好奇,很想知道中队长是怎么联系救援队的。后者拍了拍身后背着的一个大方盒子,有些炫耀地回答道:“最新配发的微型电台,可以联系十公里之内的友军!”
克拉夫琴科可不记得有配发这种电台,*夫解释道:“这是最新的装备,还没有普及,暂时只配发给了中队长以上级别的军官……”
克拉夫琴科忍不住在心里啧了一声,心道:“当官的就是有特权!下一次升空之前哪怕就是偷,我也得偷一台!”
其实这也不算是什么特权,因为红军的通信器材缺口巨大,按照1934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有42%的部队需要补充电台。而苏联的工业化其实才刚刚起步,压根就没有这个能力提供充足的电台,无奈之下也只能有限保障中高级指挥员,毕竟跟普通飞行员相比,他们的价值更大。
不过救援队并没有立刻抵达,一直等到了日落之后,他们才“姗姗来迟”,当三架s11悬停在克拉夫琴科头顶甩下绳梯时,他都愕然了。之前他一直以为救援队应该骑马或者驾车前来,真心是没想过他们会从空中来。
“飞行员同志,不要发愣了,快点上,鬼子很快就会惊觉!”
当克拉夫琴科坐在s11返回己方阵地时,他都还有些晕乎乎的,直升机给他的冲击太大了,这种完全不同的空中飞行体验让他十分兴奋,如果不是救援队还要执行其他任务,他都有心再体验一把。不过克拉夫琴科也不用遗憾,因为接下来的空战中他还要跳几回空中芭蕾,有的是坐直升机的机会……
ps:鞠躬感谢楚亲王、秒杀土豆和尤文图斯同志!
53 激战(5)()
骑1师取得突破的同时,在他们左翼的坦1师和坦2师经过一番调整之后,也开始打开局面,甚至取得的战果比骑1师要辉煌得多。
两个坦克师乘着朦胧的晨色,迅速前插,在日军23师团的防线了凿开了数个大口子,并一度跟配属给23师团的部分日军战车部队交火,我们熟悉的老朋友彼得罗夫斯基描述了这场近距离战:
“罗科索夫斯基同志决心趁着清晨时分发动一次袭击,因为在白天我们的坦克部队不断遭到来自日军纵深的炮兵袭击,虽然坦克部队并不太害怕这种程度的炮击,但是对配属给我们协同作战的步兵兄弟们来说,徒步作战的他们暴露在炮火下伤亡会非常大,而如果他们跟不上来,之前的战例已经证明光凭坦克部队就算是突破了敌人的防线,也守不住突破口……”
“我很清楚梅列茨科夫同志(坦1师师长,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为什么将进攻任务交给了我们团,跟11团和12团装备的bt…2坦克相比,我们团的t…26靠性稍微高一点。在之前的战斗中,bt…2在野战条件下故障频发,有大约三分之一的bt…2悬挂系统被击伤或者损伤,还有一部分因为发动机自燃被烧毁。这么说吧,我们师大约有40%的bt…2丧失了作战能力,甚至有部分直接被丢弃在了战场上。原因是我们没有合格的抢修车辆将他们拖回来,而且拖回来了师维修部也修不好……”
“……负责主攻的3营4连还剩下5辆t…26,上面挤满了步兵。自从发明了坦克搭载步兵作战的战术之后,战士们通过亲身体验,得出了一个结论——t…26比bt…2好!作为一个装甲兵,就我个人看来这个结果是不科学的,因为就性能来说,bt…2和t…26差别不大,甚至bt…2还拥有机动性的优势。按理来说。bt…2应该更受欢迎才是,可结论为什么相反呢?我走访了许多连队。亲身询问了许多坦克兵和步兵,得出的结论让我有些哭笑不得。”
“就坦克兵来说,他们更喜欢bt…2,哪怕bt…2的发动机很糟糕。但是这种坦克保障更轻松,经过合格训练的坦克兵能轻松的保养好坦克,而且bt…2速度很快,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种能够狂飙突进的座驾很拉风。”
“但是对于步兵来说,结论就完全相反了,他们一致认为bt…2是种糟糕的坦克,搭乘在bt…2上参战是相当危险的。原因就是bt…2速度太快,冲起来之后很容易将车上的步兵甩下去。尤其是启动和刹车的时候尤其危险。而且因为其速度快,越野时就显得特别的颠簸,因此已经发生好几次悲剧的事故。”
“当然。仔细的研究了收集起来的信息之后,我得出了一个还算客观的结论,bt…2的性能还是不错的,除了轮履两用设计不实用之外,很合适我们文化程度不高的战士。至于不适合搭载步兵作战的问题,实际上这并不是设计上的问题。因为在其设计之初,就没有想过要当战场计程车使用。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简单。那就是给机械化步兵研制一种能够和坦克一起行动的履带车辆,实在不行临时给bt…2车体上焊接点扶手也可以将就用,至少我们部分聪明的战士已经开始这么做了……”
“言归正传,主攻的四连沿着连绵的土丘向前突进,途中敌人的炮兵只是凌乱的开了几炮。在抵达一座大土丘的反斜面时,一连开始急速转向东面,准备开始进行突击。这时我军的大规模炮击也开始了,一道铁与火的幕墙刹那间落在了日军面前,显得那么的绚丽!”
一开始四连进展十分顺利,一举突破了日军的第一道防线,就在他们准备乘热打铁的时候,日军的战车部队出现了!
参加过这场战斗的老兵谢苗回忆道:“正当我们越过敌人战壕的时候,突然眼前闪过一道炫目的火光,伴随着一声爆炸声,我们被击中了!我不清楚敌军的什么武器打中了我们,可坦克立刻烧了起来,弃车的命令都不用下了,但是我们的炮塔必须转开,因为炮管将驾驶员的舱盖给挡住了!最终我最后一个逃出了坦克,落地之后还没等我喘口气,随着轰隆一声巨响,炮塔就飞了出去……如果我当时再慢三秒钟,我可能就得随着炮塔一块上天了!”
和谢苗一样倒霉的坦克兵并不多,因为23师团没有多少坦克,在红军的坦克海面前,他们瞬间被淹没了。激战至上午11时,彼得罗夫斯基的团已经基本完成了战斗目标,甚至他的部队还有余力能在下午再发动一轮进攻。而梅列茨科夫也很快让他们继续进攻!
这回彼得罗夫斯基的目标是敌23师团第64步兵联队指挥部,该指挥部已经被日军构筑成了一座“要塞”,配有大量的迫击炮、机枪以及步兵炮,而且最重要的是周围地形是一马平川没有半点掩护。让步兵单独攻击这样的“要塞”简直就是送死,所以梅列茨科夫将攻坚任务交给了彼得罗夫斯基的团,并调来了一个步兵营和师属炮团支援他。
不过因为协调不畅的关系,配属给彼得罗夫斯基的步兵203团2营下午四点才赶到战场,使原定的进攻计划不得不向后延迟,最后经过一番讨论,决定干脆将进攻时间放在晚上,准备用一次奇袭搞定对手。
后来彼得罗夫斯基回忆道:“这是一个糟糕透顶的计划,我们的部队夜战经验基本为零。而且晚上突然的一场大雨也让战场变得泥泞不堪,这让后来的作战行动变成了一场噩梦。”
彼得罗夫斯基说得不错,从一开始就出了大问题。从未一起配合过的他的坦克团和203团2营出发后不久就失去了联系,在彼得罗夫斯基的坦克团正在跟泥泞的道路搏斗时,203团2营却超越了坦克部队的掩护,冲在了最前面。
以至于当彼得罗夫斯基的坦克团赶上去的时候,以为这是碰上了日军的侦察部队,没有夜战经验的红军坦克兵对着自己的步兵就是一通猛捶,结果不光给203团2营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伤亡。还让夜袭彻底地破产了!
敌64步兵联队很快就开始射击,机枪和迫击炮构筑的火网将203团2营死死地钉在了地上。眼看情况不妙。彼得罗夫斯基当机立断,命令自己的部队分两路绕开挡在前面的步兵进行强攻。
可是日军的防御确实相当的完备,摆在彼得罗夫斯基面前的是一片布置巧妙的雷区,几辆t…26没走多远就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