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自由法国在军事上也真心没有多少实力,至少跟土共和南共这种经历过风雨历练的小强相比,自由法国脱离了英美的输血就是渣渣。
从未来的发展潜力比较,李晓峰也认为苏联的小弟比较给力,二战结束之后,是谁将这个世界搅了个天翻地覆?土共在这方面真心是相当的给力,如果不是后来中苏论战,导致双方反目成仇。谁胜谁负那还真不好说。
所以,李晓峰一点儿都不认为自己这边寒碜,相反。他觉得托洛茨基还有些鼠目寸光,老欧洲已经是过去式了,这场世界大战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要摧毁这些既得利益者,只有将他们打翻在地,才能彻底地改变世界秩序。历史上的苏联没有做到这一点,而李晓峰打算做好这一点。
话分两头,前面说了,丘吉尔对苏联的表态是比较奇怪的,在他看来苏联应该向《大西洋宪章》靠拢才是。怎么反而表现的很疏远呢?尤其是紧接着《大西洋宪章》就搞出了一个《世界*宣言》,这摆明了是要将全世界的*团结在苏联的战旗下。毛子这是野心勃勃啊!
丘吉尔在那时候就看到了一种可能:“苏联跟我们不是一条心,从所谓的《宣言》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一个词颠覆。这些异教徒依然没有放弃赤化世界的野心。准备乘着法西斯流氓大砍大杀的时候偷偷摸摸的搞阴谋!文明世界必须警惕苏联的狼子野心,只有紧紧的团结在一起,才能应对这个恶魔的扩张!”
罗斯福的看法比丘吉尔稍好一点,但对于苏联的扩张也表现出了极大的担忧:“俄国人有趁火打劫的前科,不难想象,如果美国放任纳粹继续破坏欧洲的秩序,在未来,整个欧洲都将被红色所覆盖,自由和民主将被彻底的摧毁。为了保护民主世界,美国有责任也有义务发挥关键的作用,我们必须要做点什么了!”
不难看出,罗斯福是想变相的说服国会松开捆绑在美国身上的链条,所以他和丘吉尔一样,以一种忧虑的语气描述苏联,只有将苏联刻画为恶魔,才能吓住犹犹豫豫的国会,才能真正的用美国的刀枪去为资本家们争夺市场。
对此,李晓峰确实轻蔑地一笑,倒不是他小看英美的实力,而是在这场世界大战中他们已经落后了很多很多。英国就不用说了,完全就是个烂摊子,如果说一战只是将其揍了个半死,那二战可以说是彻底地打断了英国人的脊梁,那一套殖民的模式已经玩不下去,崩溃属于必然。
至于美国,如果日本如期在1941年12月袭击了珍珠港,那么他们还有戏可唱,至少能像历史上一样在德国挡住苏联扩张的步伐。问题是,因为某仙人的干预,历史的态势已经大变了模样。可以想象美国在最快也只能在1942年下半年加入这场战争。
这可是比历史上晚了接近一年,而这一年的时间可以改变很多很多。比如说美国的战争准备工作,没有外界的强力刺激,美国的战争准备显得那么不温不火。就算从1942年下半年开始加速,真正要形成规模效应恐怕也得到1943年下半年。这就意味着美国人登陆欧洲必然也要推迟。
而这就给了苏联更多的时间,要知道,此时的苏联比历史上可是强了有太多太多……
ps:鞠躬感谢瞬闪龙舞、醉酒无枫、9316国庆、hzangdd、流风辄水、光辉的宪章、骑王和尤文图斯同志!
286 神一样的男子(上)()
一年的时间,看似不是很长,但却可以改变很多。,就拿苏联的状况来说吧,历史上的苏联列宁格勒被围困、乌克兰、白俄罗斯乃至高加索一线都丢得差不多了,真心是只剩一只手还抓着悬崖壁。所以那时候,除了玩人海流,除了跪舔美帝请求援助之外,实在是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
否则以斯大林的那个尿性,能主动的解散共产国际?能一而再的请求英美赶紧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而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不可否认大半个白俄罗斯和乌克兰都丢掉了,但是这并没有伤筋动骨。这么说吧,按照苏联的工业布局来看,白俄罗斯明斯克以东和乌克兰基辅以东才是重点。而现在这一块还在苏联手里。
明斯克还能源源不断的生产汽车,第聂伯河水电站依然为冶金工业提供电力,哈尔科夫的坦克厂也不需要东迁下塔吉克。至于列宁格勒,这里风平浪静,连德军的毛都看不到。
可以说苏联工业能力的90%都是完好无损的,不光是工业能力无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产地也保存的很好。高加索的石油依然可以源源不断地输往俄罗斯腹地。斯大林格勒或者说伏尔加格勒这里还是大后方。
这么说吧,德军现在占领的这一大片在苏联的工业布局中毫无重要性可言,那一片从来都是主要的农业区域,对苏联的吃饭问题可能影响更大。
但是,和一战末期窘迫的粮食问题相比。现在这点儿问题能算啥。苏联还能从美国和南美进口粮食。而且随着集体农庄的推广。苏联的农业生产效率是提高了的,再加上农业技术的进步以及共产党丧心病狂的计划经济配给制度,可能苏联人吃得不太好,但是饱肚子问题不大。
所以说,德军现在给苏联的杀伤其实很小,除开在战争初期利用图哈切夫斯基的失误歼灭了部分苏联宝贵的有生力量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但随着布良斯克战役的胜利,这个坑苏联已经填上了。
请注意,从1941年11月开始。苏联就开始大规模的征召预备役和动员民众,截止到1942年5月,红军陆军的规模已经从战前的三百多万变成了七百多万!可以说翻了一番。
而现在之所以红军在战场上还显得兵力紧张,主要的问题不是缺少兵源,而是武器生产有些跟不上。加上战斗中损失的那七八十万陆军,红军一共要生产五百万人的装备才够用。哪怕是将战前的库存(请注意,这里面只有部分火炮和轻武器能用,战机、坦克是肯定不能用的)掏空,红军的装备缺口也在三百万左右。
而且这些新兵需要训练还要等军官吧?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这么说吧,仅仅从规模上说。红军已经超过了德军一大截,但是因为前期的损失以及应用了大量的新武器。这才造成红军兵力吃紧的假象。
可是,这些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对红军来说,只要给他们充足的时间,随着新装备大量的生产和装备,改变敌我力量对比就跟玩儿一样。
哪怕是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在1942年下半年,红军不管是规模还是质量都要超越德军,而这也是李晓峰为什么一直坚持在1942年下半年进行反击的重要原因。
再看看德国人那边,从一开始德国人对这场世界大战的准备工作就是不充分的。按照战前德军总参谋部和元首本人的估计,到1942年德军其实才具备发动战争的能力。
问题是,众所周知,德国人在1939年就豁出去了,然后一系列辉煌的胜利让德国人产生了极大的错觉,以为闪电战是无敌的,以为自己的对手不过如此。这也就造成另一个极大的恶果,那就是德国很晚才进行全面的战争动员。
这么说吧,德国人在1943年才意识到这场世界大战不简单,这才开始全面动员,而在此之前德国的物资和工业能力相当大的一部分都被民用需求消耗掉了。
如果元首能早点醒悟,能早点进行全面的动员,不说可以力挽狂澜打赢这场战争,至少能给苏联造成更大的损失,说不定还能坚持得更久一些。
当然,这里不是给元首出谋划策,而是说明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和历史上相比,敌我力量对比完全不同了,历史上苏联做不到的,不代表现在也做不到。
比如说,历史上苏联豁出去了才推进到柏林一线,但是现在,恐怕就不一样了,现在德军的兵锋才推进到库尔斯克一线,离莫斯科还有上千公里,而且这还是德军攻击的矛头。这么说吧,从整条战线看,德军比历史上少向前推进了大约两千公里。而这也就意味着红军离柏林近了两千公里。
一旦红军进入战略反攻,打到柏林城下,恐怕比历史上更简单,而柏林离什么荷兰、比利时有多远。这么说吧,只要红军不是太废柴,将整个德国都纳入势力范围完全是有可能的!
拿下了德国,那苏联的战略态势就完全不一样了,可以说,这意味着英美两国在欧洲再也没有支点,以红军的机械化能力趟平法国需要多久?
恐怕美国大兵哥还在大西洋上的时候,西欧就已经玩完。而且你还要注意,拿下了德国之后,英吉利海峡已经在红军的火力打击范围之下,说不定以红军的尿性,打法国鸡的同时,连带着英国牛也一并宰了。
这么说吧,拿下了德国,就等于用枪口贴上了英法的太阳穴,一旦三战爆发,根本就不给他们留下多少反应时间。
按照李晓峰的规划,在欧洲是不准备给英美法留下多少地盘的。整个东欧、中欧他都笑纳了。至于南欧。不是还有南斯拉夫么。铁托这个人虽然脾气臭,但李晓峰也不是斯大林、更不是赫鲁晓夫不是。他没打算跟对方翻脸,就让铁托在巴尔干随便折腾去吧。
中欧和东欧完全吃掉,北欧又拉拢和扶植挪威,海军势力能抵达冰岛,这等于是打破了地缘的封锁。李晓峰还就不信了,剩下的区区瑞典、荷兰、比利时之流能给英法美多少帮助。
只要苏联在欧洲将英法美三国牢牢拖住,在亚洲、在非洲。那三国能有多少精力去折腾?相反,苏联在亚洲还有土共帮忙,闹他个天翻地覆简直就跟玩儿一样。如果美帝再不知死活的跑到越南凑热闹,恐怕就不止脱一层皮了。
当然,这些还仅仅是某仙人未来的设想,要想实现这些,除了红军要足够给力之外,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不能跟历史上一样,和小伙伴们闹别扭了。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