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兵在1917-第18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碾过了红军的第一道反坦克壕之后,德军坦克停止继续前进,改为替正在匍匐前进的工兵部队提供火力掩护。一位参加过这场战斗的工兵生动的记录下了他们的这段历程:

    “我们的坦克停下之后。萨里芬中士带领着我们小心翼翼地一步步向着俄军阵地爬去,同时仔细地查找、排除在前进道路上的所有地雷和其他障碍物。不时有俄军的炮弹从我们头上飞过。在翻越一道壕沟时我身旁的塞纳尔下士被飞来的子弹击中头颅鲜血直流。这对于我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几乎每次排雷都有类似的情况发生,说不定哪天就轮到我了。”

    “很快,后续跟进的步兵兄弟就跟上来了,有了他们的支援。我们总算可以无需再忌惮俄军的火力,很快在机枪和坦克的掩护下,我们成功的在雷场里开辟了一条安全通道。当黑豹坦克一辆辆从我身边碾过去时,我当时唯一的想法竟然是:这种新式坦克可真高大啊!”

    在得到工兵部队强有力的支持之后,穆赫伦坎普的装甲部队成功的拿下了挡在面前的高地,可顽强抵抗的红军也让他再次损失了三辆宝贵的黑豹坦克。

    巧的是,身处攻击部队最北端的德军第8装甲师在改日的攻势也是由工兵部队打头阵。在破晓之前,来自第66装甲掷弹兵团1营(这是德军精心组建的一只样板部队,全部装备载有各类型火炮的装甲运兵车,达到了机动性和火力的完美结合)的工兵排便为主力部队开出了一条“之”字形的前进道路,但其自身却在红军猛烈的反击火力的压制中难以动弹。情急之下,营长布鲁克尼少校不顾自身安危指挥着自己的装甲运兵车冲上去,对着红军的碉堡就是一通猛扫,甚至还两次打光了车载机枪的备弹。

    当然,红军的反坦克炮也不是吃素的,一通猛烈的射击,连续摧毁了两辆协同布鲁克尼少校一起冲锋的德军装甲车。危机万分的时刻,还是第4装甲团的坦克挺身而出解决了问题。

    随着红军的阵地一点点被突破,第8装甲师的坦克和装甲车总算能隆隆开过红军的防御阵地。战场上随处可见阵亡红军的遗体。不过让德军意外的是,他们几乎没有抓到几个俘虏,绝大部分的红军都在顽强抵抗中英勇牺牲了。

    而就在德国人以为通向克林齐的大门已经打开,在他们的第8装甲师快速向前挺进的时候。红军终于使出了杀手锏。行进中的第8装甲师突然遭到了火箭弹的覆盖。从天而降的火箭弹不时地落在德军进攻部队的脑袋上,光装甲运兵车就被摧毁了不下十辆。而让第8装甲师感到憋气的是,红军的火箭炮部队机动性很强,安装在全履带底盘上的他们打了就跑,让准备上前追击的黑豹坦克是望尘莫及。反而黑豹因为行驶过于激烈还起火烧毁了两台。

    截止到10月5日,克林齐的红军外围阵地大部分都被德军攻占,而德军这次突如其来的进攻也引起了罗科索夫斯基的高度警惕。作为未来红军的三驾马车之一,罗科索夫斯基敏锐地察觉到了红军这次进攻很不一般。在10月3日当天,他就给军 委发电报:“我认为此次德军的攻势并不是小规模的试探,而是大规模进攻的开端。敌人投入了相当数量的部队,包括大量装备黑豹和虎式坦克的装甲部队,这些精锐部队的出现说明敌人依然想攻占布良斯克,从而向着莫斯科突击!”

    乌博列维奇也注意到了德国人出乎意料的攻击行动,他很敏锐的察觉到了这次攻击的不一般意义。他怀疑这是德国人新的大规模进攻的开端。

    只不过,此时的红军总 参谋部很是混乱,图哈切夫斯基的下台造成了一系列混乱,一部分军官无心工作忙着为前途奔波,而另一部分军官则能力不足,不足以将独当一面。

    更关键的是,之前总 参谋部工作的重点是明斯克反击作战。一切都是以这项行动为中心在运转。而乌博列维奇上台之后,虽然立刻就叫停了这项计划,但不可避免的是,这项计划已经牵扯了总 参谋部太多的精力。让他们没有察觉敌人的异动。

    而且对于德军是不是进行新的大规模攻势作战,军 委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按照总 参情 报部门的估计,从1941年12月到1942年8月,德军遭受了严重损失。大量的装甲部队被歼灭,而以德国国内的坦克产量来看,在1943年以前不太可能拥有再次进攻的能力。

    这份报告和战场上的态势是完全相反的,那么究竟该听谁的呢?这让军 委委员们有些犯难,眼看红军这边就要贻误战机,在关键时刻。一个人改变了战斗的走势,将红军从悬崖上拉了回来。

    这个人名叫威廉。奥古斯特。费舍尔,可能很多同志对这个名字非常陌生,因为这个名字真心是毫无知名度可言。但是提起此公的另外一个名字,知名度可能大很多了,那就是鲁道夫。阿贝尔!大名鼎鼎的苏联谍王!

    简单的介绍一下阿贝尔的生平。此公出生于英国纽卡斯尔。是不是很惊奇?一个为苏联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堪比007的超级特工竟然不是土生土长的俄国人。呃,其实更惊奇的还在后面,从某种意义上说,阿贝尔先生都不是俄国人或者说斯拉夫人。

    他的父亲和母亲(亨利希。费舍尔和柳波芙。费舍尔)都是俄籍日耳曼人。其父亨利希是老布尔什维克,沙皇时期,亨利希曾经跟列宁一起在圣彼得堡求学并一起从事革命活动,1896年因为反对沙皇政权被捕,被流放。然后在1901年逃往英国。

    老费希尔可以说是铁杆的布尔什维克,哪怕是在流亡英国期间,也想尽办法给国内的同志支持,比如通过秘密渠道将武器送回国内。

    不得不说,老费舍尔的革命活动给了年幼的阿贝尔相当大的影响,从小时候开始,阿贝尔的家庭里就活跃着许许多多说着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波兰语的革命者,同这些革命英雄的交流让阿贝尔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当然,最关键的是。这些叔叔、伯伯和阿姨们给了阿贝尔一项最可宝贵的财富——语言能力。

    儿时的阿贝尔很快就从这些前辈那里学到了最地道的各国语言,这个小天才成年以后能熟练而且毫无口音的讲英语、法语、俄语、德语、波兰语,用一个成语形容那就是惟妙惟肖。而且阿贝尔在音乐和绘画上还有天分,尤其是摄影水平是相当的不错。而这些将是他日后特工生涯中最宝贵的武器。

    1921年。苏联革命已经胜利无误之后,阿贝尔随着父母返回了莫斯科,最开始在共 产国际担任翻译工作,后来加入了克格勃,再后来因为他的日耳曼血统。被选为打入盖世太保的人选。

    历史上的阿贝尔成功的打入盖世太保内部,发挥了重大作用。而在这个历史时空中,因为某仙人的加入,阿贝尔的分量就变得更加重要了。1942年,他成为了希姆莱的副官,能够接触到第三帝国的核心政治和军 事 机 密。

    在希特勒决心发动新一轮攻势之后,作为希姆莱的副官,阿贝尔很快就获知了这一重要的情 报。只不过让阿贝尔郁闷的是,希特勒为了尽最大可能达成攻击的突然性,对获知新攻势计划的所有人员实行高度隔离政策。哪怕是希姆莱也暂时只能窝在狼穴陪同元首一起等待战斗打响。自然的,阿贝尔也一样走不开。

    好在战斗打响之后,相关的保密政策就中止了,重新获得自由的阿贝尔立刻找到了自己的联络人,将希特勒命名为“红胡子”的全盘作战计划反馈回莫斯科。

    所以当李晓峰拿着全套“红胡子”的相关计划走进军 委的会议室时,希特勒寄予厚望的这次进攻作战的结局也就注定了。

    “简直是疯了!”这是乌博列维奇看完“红胡子”计划后发出的感叹。

    也不怪乌博列维奇惊讶,因为元首这个计划确实是脑洞大开。为了凑够足够的装甲部队,希特勒将其他各条战线上的装甲部队几乎是抽调一空,将大部分的坦克全部集中在了戈梅利方向。这样的行为完全是违背军事常识的,当然。在未来希特勒会不止一次的使用这种脑洞大开的战术,比如阿登反击战、比如匈牙利的南风行动,都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典范。

    “难怪总 参情 报局会做出错误的估计,”叶戈罗夫也开口了。不过他却是为总 参情 报局说好话,“如果按照正常的战略战术,德军确实不具备反击的能力!”

    叶戈罗夫为什么要帮总 参情 报局说好话呢?原因很简单,总 参谋部因为图哈切夫斯基下台已经被折腾惨了,这一段时间可以说是人人自危。此时因为“红胡子”总 参情 报局又犯了大错,如果在申饬或者处罚他们。总 参谋部恐怕真的药丸。所以哪怕是总 参情 报局犯了错误,差一点误导了军 委,叶戈罗夫也必须为他们说好话,无他,实在是不能再折腾了。

    李晓峰也知道这个道理,实际上他并没有申饬总 参情 报局的意思,因为他们的错误是可以理解的,之前因为图哈切夫斯基的干扰他们的绝大部分注意力都在明斯克方向,会遗漏戈梅利的情 报也是正常。

    所以李晓峰也顺水推舟地说道:“现在的关键问题不是追究责任人,而是如何应付德军的‘红胡子’计划。从现有的情 报看,敌人已经完成了战斗准备,已经投入了进攻。而与之相反,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并没有做好战斗准备,而且为了筹备明斯克反击作战,该方面军调动频繁,部队缺乏休整而且没有可靠的防线抵御敌人的攻击。”

    在座的都是明白人,罗科索夫斯基那里的情况确实不妙,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兵力少,之前的战斗消耗大,仅仅以该方面军的能力恐怕是不足以抵挡德军的。增援罗科索夫斯基就是必然的选择。

    “将第37、38,以及第5、26集团军调往布良斯克方向,另外命令乌克兰第二方面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