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第8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国也折腾不出什么花儿来了,东南亚地区商贸也搞得红红火火,各国年年遣使来朝,所以东边已经没有什么搞头儿了,可以把精力转向西北了,而想惩罚塞尔柱王朝同样绕不过一个劲敌,那就是与他们不大友好,甚至有宿仇的西辽。

    这几年大宋对外扩张的脚步走得有点快,已经引起周边国家的警惕,这当然包括西辽。当初宋夏联军帮助高昌驱逐了西辽势力,使耶律大石感到不安,大宋一旦控制了高昌,那么西辽必然会与一个强国为邻,这肯定是他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也不符合他们的利益,因此其极力阻止大宋势力的进入,不惜策反高昌,使他们再次投入自己的怀抱。

    而西辽现在也不是当初那个惶惶然如丧家之犬只有几百号人马,被女真人追得无立锥之地的流寇了,现在他们已经是一个拥有广阔疆域的地区强国了。他们的皇帝耶律大石无疑也是一位合格的统治者,不仅仅只是坚毅的性格,而且有灵活的手腕,以及宽仁的心。其统治极有效率,完全可以成为统治者中的典范,他懂得如何进取,同样也懂得如何休养生息。

    在耶律大石十数年间的经营下,西辽百业兴旺,牲畜肥壮,军队此时也是军势日盛,锐气日倍,已是打遍中亚无敌手了。往来的商旅,耕种的庶民,此时都传颂着其的威名。大宋此刻虽然也已经成为东亚第一强国,且军事和经济实力都远超西辽,但与其这样一个如日中天的新兴帝国对抗显然并不是上上之选,那不仅要消耗大量的国力,而且会在西进的道路上多一个强大的敌人。

    因此在赵柽决定西进之初就没有将西辽作为敌人对待,而是希望他们能成为自己西进的盟友。究其原因不只因为宋辽曾经有过百年友好,自己又娶了一个契丹公主,还有契丹深受汉文化和中原政权典章制度的影响。而西辽王朝建立后,虽然僻处西域,耶律大石也仍然仿照辽国旧制,采用汉制上尊号,改纪元,并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并没有因此放弃传统。

    另一方面宋辽两国有着共同潜在的的敌人,耶律大石和赵柽一样是个有着野心的君主,他以为即使不能回到东方,也要在这里将契丹人的威名传遍四方,建立契丹人新的伟大王朝。在这种伟大理想的召唤下,大石决定西进,去开拓契丹人新的疆土,他将目标锁定为衰微中的西喀喇汗国,也是塞尔柱王朝统治下的一个附庸国,这也使得他们与塞尔柱帝国不免一战。

    而事实也证明赵柽判断的正确性。西辽康国四年,辽军进入费尔干谷地,一路西行,在忽毡附近与西喀喇汗国的大汗马合木统领的军团遭遇,双方搏战之下,西辽军发起凌厉的攻击,西喀喇汗**队的主要组成部分葛逻禄人不愿为马合木卖命,纷纷散走,最终马合木的军队被西辽军彻底击溃。

    在西辽的兵锋之下,西喀喇汗国迅速被击败,马合木带领着残部逃回撒马儿罕城中。惶惶不安下,他给他的主人赛尔柱苏丹桑贾尔送去了求救的书信,祈求着他的主人来拯救自己的命运。在信中,马合木极尽渲染大石的威胁,称王国遇到了无法想象的灾难。请求桑贾尔尽真主之宝剑的职责,在新月旗下集合真主的战士,发动新的战争,保卫自己的信仰。

    可当时的赛尔柱苏丹桑贾尔正忙于应付花剌子模,而无暇顾及马合木,花剌子模曾经同样也是赛尔柱人的附庸,但是此时在阿即思的统治下正掀起反抗赛尔柱人的浪潮,使得桑贾尔焦头烂额,花剌子模军一度攻入了布哈拉城,处死了赛尔柱派驻此地的总督。

    不过耶律大石也没有乘胜继续西进,在他心中与塞尔柱王朝决战的时机尚未来到。忽毡之战后,西辽军队停下了脚步,巩固他们在锡尔河谷地新占领的土地。不过大石明白,与其的决战终究会来临。他冷眼旁观着,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而今年终于让他等到了,桑贾尔终于腾出手来,他要与喀喇契丹的统治者耶律大石一决胜负。而不凑巧的是大宋的军队也到了(。。)

    。。。

第三百四十六章 北庭() 
古代中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和平的时间更长久,因此积累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和制度经验,在文化软实力方面更加突出。如此,在外交活动中,常常处于从容不迫、有理有利的良好状态中。而外交是国际多重关系的综合展现,经济利益、军事实力和文化状态,任何方面都不能在外交活动中缺席,任何一方缺席都会损害国家的整体利益。

    中国信奉物极必反的原理,所以不片面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因为暂时的利益最大化,最有可能损坏长期与整体的利益。而一国的实力是捍卫利益基点的保障,但过分诉诸实力则会留下仗势欺人的印象,长远地看则会损坏自身的更大利益。但利益是国家不能放弃的追求,而见利思义才是中国人的根本信条,道德诉求给文化软实力的展现保留了最大空间。

    说到底,国家之间的分歧,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文化,按照中国的传统,叫做“以文化之”。武力是最后手段,不得已才能动用,不能经常性使用武力,但更不能没有武力。经常性的外交手段是贸易、是经济,而最受欢迎的交流方式还是文化,但见效也最慢,这需要几代人,甚至上百年的经营。

    而宋辽两国文化和治国理念的想通,考虑问题的角度相似,便使得两国间有了对话的可能,且易于消除彼此间的分歧,解决双方的矛盾,而共同的敌人也使两国结盟成为可能。但要实现这些还需要一个契机。那样才能使双方心平气和的坐下来谈一谈。去年高昌跳出来逞英雄一下让赵柽看到了西进的机会,他决定以背盟为由先灭了其。以取得西进的立足点,而这便不可避免的与其保护者自居的西辽发生冲突。

    虽然赵柽更信奉实力决定一切。但基于礼仪之邦的传统和现实利益所求,他对西辽选择了‘先礼后兵,有限反击’的处理方式,当然也不排斥不打不相识的名言,有时候打一仗比废半天话要有效的多,打服了他再讲道理他才能听得进去。因此赵柽明确的告诉了高宠两人该打的时候绝不要客气,吃亏的事情咱们不做,赔本的买卖更不干

    高宠和赵礼对皇帝划的圈是心领神会——教训西辽、干掉高昌。两人据此制定了下一步的作战计划,他们决定以绝对优势兵力先扫清天山以北各州。然后在挥兵天山以南。现在西夏那边大宋已经遣使问罪,据最新消息察哥已经开始整军准备按计划协同作战,这样他们承受的压力会得到缓解。

    定好了大纲,可高宠和赵礼两人还是因为谁领兵对付西辽产生了争执。很明显分兵后两军旱涝不均,是‘以弱打强’的战法,可两人都想留下迎战西辽。

    赵礼虽然也是‘北府十将’之一,但是他自成军后并没有独领一军作战的经历,更多的是作为参谋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和在后方主持军事训练,后来又受命开办军校。为军中培养军事人才,一直没有亲历战场冲锋陷阵的机会。所以说他更多的是做得‘纸上谈兵’的事情,缺乏实战经验。

    基于此高宠便想让赵礼领大军去打北庭,高昌军实力羸弱。如果真得有强悍的战斗力,加上足够的兵员,将不会屈居别人之下。处于屈辱的附庸地位。而宋军的战斗力自不必言,手下的将领也都是经验丰富的老鸟。只要告诉他们要达到什么战术目的,并不需要主将操什么心。让赵礼领这一路即便有什么失误。也绝不会出现什么大的纰漏。

    而迎战西辽的这一路宋军堪称杂牌,不仅来自不同的部族,且互不统属。留下的宋军主力也只是两个步兵旅,可要对抗的却是以骑兵为主的西辽军。而西辽军的战斗力自不必多言,他们能扫荡中亚地区,征服数国就是最好的证明。以一支缺乏协同的军队迎战一支经验丰富、战斗力强悍的军队,临阵之时稍有差池就会导致不可挽回的失败,也可能毁掉整个西征。

    赵礼却拒绝了高宠的一片好意,坚持留在盐泊城迎战西辽军,两人一番争执后也不知道谁说服了谁,反正赵礼留下了,高宠领大军前去攻打北庭。与此同时他们通过商队的消息转送渠道将经过及部署传回国内,上奏皇帝;告个平安

    北庭在唐玄宗先天元年始设,,辖境在伊州以西,故称伊西。治所在北庭都护府,节度使例兼北庭都护,故通称北庭,亦称伊西北庭。统辖伊、西、庭三州以及北庭都护府境内诸军镇、守拙。并在庭州设瀚海军、在伊州设伊吾军,在西州设天山军,统兵两万人,东至星星峡,西至月弓城,北至昆坚,南至西州大沙海。横跨万里,建立了戍堡、守捉、城、军等四级防御体。

    另外,北庭汉人众多,早在唐初,随着唐军征服西域,大量具有冒险精神的汉人便追随着军队来到安西,他们首先便落脚于北庭,然后慢慢向安西各地扩散,但北庭,尤其是富饶的庭州,它始终是汉人最集中之地,经过百年发展,虽安西归属几经起伏,但大量的汉人还是牢牢地在北庭扎根了,开元后,随着军户制的最终确立,北庭和安西又迎了一波新的汉人移民潮。

    此时,北庭的汉人已有数万人之多,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动了北庭的农业大发展,同时,这里也是岭西胡商的货物中转之地,商业成就了这里的繁华。此后唐朝没落,回鹘西迁至此建立了王朝历经四百余年,他们从事畜牧业,在天上北麓的牧场上养马,又与中原建立了绢马贸易。

    高宠率军再次进入了沙漠,经过又一轮风沙的洗礼后到达天上北麓的北庭境内,眼前的景象让他有一种走错了路的感觉。自进入大漠后他见惯了荒芜的戈壁,漫漫无际的黄沙和连绵不断的雪山,而这里却有着另一番景象,无垠的草原,流淌着清澈雪水的河流,奔腾的马群,还有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