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弱的守军时,经常是那些以数百人规模推进的百越人在遭遇百来人的守军时,一阵厮杀下来处于兴奋状态的百越人被守军在脑袋上浇下一盆冷水。进攻无法突破,战技和装备都不如人,往往是数百人短时间内被杀掉大部分,剩下的百越人转身想跑的时候又不熟悉地形自己撞进死胡同被全歼。
连续有一个部落为建制的百多人、数百人、近千人在进攻中被吞噬干净,按照道理来说译吁宋和驺无诸应该发觉哪怕是攻进城来想要夺下城池都不是那么容易,可是百越的军队构成又不像华族正规军那样。
百越的军队没有什么伍长、什长、百将之类的官职,他们只有一些精锐部队会有十人长、百人长、千人长这一类粗糙的官职,相当多的部队都是以同一个部落成为一支队伍这种建制,百越人的部落又是茫茫多,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是互通消息都显得复杂。在落后到连建制都没有的状态下,译吁宋和驺无诸想在短时间内察觉有多支队伍不见了十分困难。
当然,失去的队伍多了必然会被察觉,可是战场本来就是多变状态,很多时候早一刻和迟一刻得知战局的变化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两支军队从构成到兵员建制、兵器本来就不在一个等级,也恰恰是因为认清这点司马欣才在城墙被占之后还有信心能守下来,不然光是对“城墙失守不等于城破,巷战才是守军优势”吕哲所说的话理解并不是那么透彻的情况下,司马欣能真正镇定下来才是怪事。
与百越的混乱不同,司马欣这支军队在哪个位置消灭了多少,敌军的调动和己方的调动是个什么情况,等等的消息总是会很快汇集到司马欣所在的位置。
在有足够的情报支撑下,城南城楼上的指挥中枢,他们总是会根据战局的变化在沙盘之上标注出来。
沙盘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也千万不要以为沙盘是吕哲发明,事实上在春秋时期列国就有沙盘的存在,差别不过是吕哲军因为有吕哲的存在沙盘制作更为尽量和准确一些,毕竟尺度比例什么的要是吕哲没传授下去那才是搞笑。
此刻的沙盘,罗县城外依然都是代表百越军的小旗子,代表吕哲军的小旗子依然插在城北、城西、城南,其中以指挥中枢所在的城南小旗子最多,而城东的那块区域代表百越军的小旗子和吕哲军的小旗子基本是混在了一起。
沙盘之上的每一支小旗子颜色都有自己的含义,例如五千人一部的旗子为黑色,一千人建制的旗子为红色,千人以下则都是黄色。同样的,对于百越在哪个地方有多少人也是按照颜色来区分。
可能会有一些出入,不过整个战局的情况能从沙盘的旗子分布看得相对清晰,也正是因为这样司马欣从沙盘旗子的变动发现了一点问题。
“百越人有意在调动城外的军队,他们将人手大规模的调动到已经形成突破的东面,在城外的兵力形成空隙。”司马欣只是道出了实情,但那是译吁宋的疏忽还是刻意为之就有点拿捏不定了。
有空隙,那就代表想要突围比较简单,而是译吁宋刻意为之还是因为疏忽造成就显得很重要了。
“毕竟是百越人,哪怕有点统兵的才能,在统领数十万人的时候造成疏忽没什么奇怪的吧?”少艾认为是这样。
大多数的将领跟少艾的看法一致,毕竟统帅能带多少兵是与能力有关,每一名将军都有自己统兵的上限,例如率领十万人作战会有很强的掌控力,但是超过十万人则会变得乱七八糟,在华夏历史上能够统帅十万人作战的将军不超过双手之数,而通常能统帅十万人以上的将军必然是名将种子,这就是所谓的能力差距。
嗯,是名将种子,能够保持不败既是名将,败了的话……
如果说译吁宋、驺无诸、开明森或者哪个百越人可以统帅数十万人而不乱,那司马欣想都不会想绝对是百越人还没有形成围城立刻率军就跑。而很显然斥候一再探查之下的情报是百越人乱、很乱、乱得不像是一支军队更像是一帮难民,所以哪怕是百越人先是三十多万,后面变成了四十多万,司马欣等吕哲军的将领们也都是心情轻松,毕竟没那个能力又统帅那么多军队,想打赢的难度很大。655
第四百三十九章:搅局者(下)()
一名将军麾下的军队从来都不是越多越好,没有相应的能力人多反而是坏事,这点很多带过兵的军方将领都有自己深刻的体会。
军队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这个群体是用什么来形成一个集体,集体的向心力和对命令的执行度是多少。
其实只要能够分清军队的本质,看清楚所谓的构造,明白军队不过是一个金字塔类型的存在,约束是靠着一层又一层军官向下的军令延续,只要有足够合格的军官,在粮草和器械充足的情况下维持一支军队的集体性并不是那么复杂,真正复杂的是爆发战事的时候能不能根据战局的需要来调动手中能够动弹的部队,还有对情势有深刻的了解做出的判断。
吕哲也不是一开始就能带兵,说起来可能有些荒谬但绝对是事实,他是进入军队后才将脑袋中的知识化为实践,在实践中整理出一套符合自己的指挥模板,依靠这个模板又在屡次的带兵交战中将那些“理解”真的摸透掌握,逐渐有了一个带兵将军才有的素质。
在知识大爆炸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人,接受事物的时候有着很大的优势,接下来依靠的就是自己的悟性。所谓的悟性其实就是掌握了知识,然后灵活的去运用那些知识,不然光是懂但是没有运用的智慧,那也就是一个纸上谈兵的货色。
很长一段时间里吕哲其实也能说是一个纸上谈兵的货色。索性的是他前期遭遇的对手,如百越人就是连什么叫纸上谈兵都比不上的家伙,才能让一个半吊子的吕哲有一个熟悉的过程。
吕哲也有自己的带兵上限。这个上限估计是在十五万左右,一旦超过十五万也会出现忽略某支部队的现象。
更深透的来解释所谓带兵的上限,简单的说就是,手里有多少货,哪一样货会有什么作用,到了什么时候什么阶段可以将那一样货提出来。但是说起来总是很容易,真正的做起来不是谁都能时时刻刻记得自己手里有什么筹码。那样的筹码应该在什么时候丢出去。
明白自己能力的上限,吕哲比其他人聪明一点的就是掌握自己所能掌握的。那些掌握不住的就只是单纯的控制大方向,然后委派人选在定下的大方向前提下去发挥。所以在近阶段吕哲又有了新的体悟,那就是他不需要去指挥士卒,只是指挥将军就足够了。
不得不说。身为人主的吕哲有这样的醒悟很及时,所以在二十万部队南下之后,他比之之前的任何时候都要显得轻松,在这种轻松的状态下,南下部队在各部将领的统帅下或许是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是整个大局上并没有什么大问题。
从南陵出征,绕道苍梧郡的临沅又进入长沙郡境内,在这一行军阶段吕哲注定是无法及时的了解罗县的战局变化,甚至是从州陵向东迂回绕路前往泊罗河中游的东部军团遭遇什么也存在信息的延迟性。
在某些方面来说。皇帝啊什么的,只要是人主都不太适合亲征正是因为消息的不通畅,要是对内部的掌握力度不够。率军出征在外内部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人主在外肯定是无法及时得知,那么因为时间的延迟性本来坐镇可以迅速平息的祸事因为没有及时平复总会酿成巨祸。
吕哲对内部的掌握其实也不是那么的全面,不过他对军队的掌控却是十足,同时他们这一方势力因为崛起时间段内部矛盾不多,恰是这样才能玩什么率军亲征。要是等到势力发展的时间久了,内部有着这样那样的矛盾。他也不会傻到放下掌握全局的义务去玩什么亲征。
二十万南下的军队,吕哲亲率的八万已经完成迂回,在资水方向距离罗县约有七十里的密林隐秘,他们所差的就是等待后面押送辎重的七万人前来会合。由苏烈作为统帅临时抽调过去作为副手的梅鋗和徐志的东部建制五万人,他们要是没有出现差错的话也该早早预定位置随时等候信号就扑向临湘。
其实是因为吕哲声在十五万数量的这边才会被称呼为主力,不然除了人数多一些这十五万人的战斗力根本就比不上整编完毕的东部军团所属的那五万大军。
军队的精锐程度决定所要担任的任务侧重,看两部所分配的位置,苏烈的那五万人很明显就是负责攻坚临湘的同时还要保证侧翼,吕哲这边的十五万人所能起到的作用也就是堵截。
同时因为吕哲所在的位置靠南,他还起到另外一些的作用,那就是随时准备会合骆摇之后接过那支部队的指挥权,也是在用身为人主的“光环”在向三氏施加压力。
战争打的是厮杀,但是厮杀绝对不会是战争的全部,做出这一套布置的吕哲显然是有了一方诸侯该有的素质,在关注战场布局的同时将政治上的东西也考虑了进去。
部队南下,吕哲亲征,总数三十七万(未算罗县战损)的军队已经即将完成对罗县百越的战略包围,所差的不过是战术上的部队调动,这些东西自然会有人去让连氏、黄氏、甏氏得知。
三十七万的军队,是华族体系的三十七万士卒,不是百越人那种凑起来人数庞大但不能称呼为军队的乌合之众。三十七万部队马上就要完成对百越的围拢,只要脑子里面不是浆糊三氏也该明白吕哲布局马上就要成功了。在这样的前提下哪怕是心里还有犹豫,三氏也真的该好好想想一旦百越人完蛋而自己这边没有动静会有什么下场。
对于人心掌握比较熟稔的蒯通是整个布局的参与者,他时刻都在关注三氏那边的动静,接到来自三氏已经开始在领地内扑杀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