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可为之为敌,这是瓯雒国上下在了解吕哲统治的汉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之后取得一致的想法。
瓯雒国在发现汉军开始向国境开来的时候瞬间就拿出了决定,那就是派出使节前往汉军的统帅那里取得沟通,可是第一批瓯雒国使节团出发之后竟是失踪了,其结果就是在汉军渡过尚龙溪的时候一再犹豫却没有出兵拦截的原因。
开明泮当然是不知道第一批派去的使节团失踪,他只知道使节团没有回馈任何的信息,因此又派出第二批、第三批……随着派出的使节团越来越多,瓯雒国上下紧张的情绪也越来越浓,他们发疯似得集结青壮和构筑防线,一直到汉军推进距离国境约二十里的时候,瓯雒国已经武装起二十万人,也是瓯雒国所能承受的二十万部队的极限。
也就是到这个时候,第八批派出去的使节团终于是有信息回馈回来了,汉军那边压根就没有碰见过哪怕一支来自瓯雒国的使节团,瓯雒国第八批使节团是他们所遭遇到的第一支。
这个消息对开明泮太重要了,不管前七批使节团是怎么失踪的,既然汉军回复没有见过,按照华族人的邦交政策和理念,开明泮深信汉国那边确确实实就是没有见过,前七批可以是遭遇猛兽完蛋了,也可以是被瓯雒国敌对的野人干掉,但是开明泮在意的是汉国并没有关上沟通的大门,这对于瓯雒国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先锋汉军没有足够的权限来回复瓯雒国的邦交事宜,先锋校尉一方面没有停止进军的步伐,另一方面却是派人保护瓯雒国的使节团前去面见骆摇。
咦!有瓯雒国的使节团过来?骆摇在开启军事行动之前想了很多,包括进军的路上被不断袭扰,渡河的时候也遭遇半渡而击,甚至是还没有靠近瓯雒国的国境就开始杀得昏天暗地,唯独就没有想过瓯雒国会派来使节团。
是使节团,不是使者、不是言侍,是很正式的使节团,在这个年代中使节团是很特殊的存在,代表着互相之间王权的尊重,也代表互相建立起沟通桥梁,那么在大军逼近瓯雒国的时候,开明泮派来使节团只说明一个问题,瓯雒国还没有真正与汉军交手之前就打算服软了。
骆摇接见了瓯雒国的使节团,代表开明泮前来的是皋通。
皋通用非常谦卑的态度表明无论之前发生了什么事都是误会,再三阐述瓯雒国并没有与汉国为敌的实情,如果能平息汉国的怒火,让即将爆发的战争得到终止,瓯雒国愿意为此付出代价。
说实话,骆摇有些懵了,他搞不懂瓯雒国是在行缓兵之计还是在干什么,可是一旦上交到这种程度的邦交,那就不是他一个代理南征军团军团长所能处理的,必须将这边发生的时候汇报前往南陵中枢。
皋通在得知骆摇会将瓯雒国的态度汇报南陵中枢的时候很欣喜,他问:“那么贵军是不是能停下进军的脚步?”
骆摇也在矛盾之中,他从来都没有遭遇过这样的情况,按照华族的既定邦交规矩,在敌国……好吧,瓯雒国确实是敌国。就是在敌国派来使节团的时候,华族军队的统帅一般情况下在没有得到君王的近一步命令之前会暂时停止军事行动,只有在君王发来进一步指令的时候军队才会重新动弹,这也是华夏被称为“礼仪之邦”的原因之一。
骆摇矛盾了有那么一小会,突然想起瓯雒国似乎不是华夏列国的一份子,南征军团似乎不用遵守华夏各国之间的“礼仪”,又很坦白的回答了皋通的提问。
皋通一听汉军不会停止进军的脚步立刻急了:“怎么不是呢?我王的姓氏是开明啊,是周天子分封蜀国的国君!怎么就不是华夏的一份子呢!”……1292
第六百一十六章:时光如梭(六)()
当然了,皋通的原话不是那么说,毕竟现在华夏还是一个概念,并不算是一个种族或族群而存在。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左传?定公十年》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可见,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并非是指种族或族群,顶多就只能算是一个文明体系。
皋通的原话里面不会看见任何与华夏有关的字眼,不过整句话的意思就是那样,特别想表达的就是那段“为周天子分封”“国君”这些意思,他们肯定是知道魏国和韩国现在是汉国的受保护国,而受保护国基本上是与藩属国没什么区别的,这么一来显然是在委婉的表示“我们已经愿意成为汉国附属国的存在,每年必然会派人前去听成,汉国的大王有什么要求也能协商”。
瓯雒国所谓的“听成”是一个老词,那都是春秋时期的用语了,总得来说就是“老大,保护费我愿意交了,能不能不挨揍”的求饶。
自从春秋时期的晋国老是喜欢被一帮小弟前呼后拥揍这个揍那个开始,无论是在什么年代,有几个附属国跟随都是一件非常拉风的事情,也是彰显强大的体现之一。
宗主国保护某个或某些国家,从受保护国收取保护费用来作为军费,这也是一种春秋时期最为被接受的图强手段,但是现在距离春秋都多少时间了,各国所图的早就不是收小弟,是对列国的吞并,天晓得开明泮或者说瓯雒国是不是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竟然会想出这么一个办法。
华夏大地早就不玩收小弟的游戏了啊,吕哲当初接受魏国和韩国的投靠除了要有一个缓冲区之外,仅仅是想要造成一种“你看,我并没有强烈的扩张,魏国和韩国那么弱小我都没有吞并而是选择保护,所以我很人畜无害”的假象,用这样的行为来减少列国的敌意。
吕哲已经彻底站稳脚跟,汉国的存在已经成为历史的事实,哪怕是秦、齐、燕、赵、魏、韩现在联合起来也难以消灭,说实话已经不怕撕毁伪装,因此在出兵北上的整个计划中,
吃下魏国和韩国也是计划的一部分,就看是和平方式的融合还是武力的兼并了。
说到底吕哲关于一统的思想也是根深蒂固,他毕竟是生活在“一统思想”已经维持两年多年的土地上,只要有机会必然会重新将华夏大地统一起来。而似乎机会越来越近了?
骆摇很认真的思考了一下关于瓯雒国是不是华夏体系一员的问题,他想了半天压根就不知道该怎么分辨。
皋通不断地在劝说,瓯雒国是由周天子分封的蜀国后裔开明氏建立,自然就是属于华夏文明体系的一份子。他还不断地指着自己身上的衣着和那轴国书,瓯雒国的着装与中原那边的款式是一样的,国书也是用象形文字来书写,这些难道不是华夏体系一员的证明吗?
其实也就是在这么个年代骆摇才会犯迷糊,也有选择继续进军或是停下来的权限,若是在后世朝代必然是需要得到来自皇帝的命令才能进行下一步行动。
骆摇仔细思考之后告诉皋通,他会派出部队护送包括皋通在内的瓯雒国使节团成员前往国都南陵,除非是得到来自大王的命令不然则不会停下继续进军的脚步。
说到底瓯雒国还是华夏文明体系的一员,皋通当然知道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当即不再废话,要求派出人手通知开明泮的同时,恳求骆摇能够用最快的速度将他们护送前往南陵。
皋通等瓯雒国的人走后,武梁问:“我们真的要让那些人回去吗?”
那些人不是别人,是皋通派回去通知开明泮的那批人。
骆摇笑道:“无妨,这些人回去或许比不回去好。”
武梁会那么问自然是倾向于扣押或者杀掉,骆摇却是觉得给予瓯雒国一丝和平的希望有利于降低瓯雒国的抵抗。
事实上两人所选择的角度与身份是有直接关系,武梁只是偏将看到的只会是关于军事上面问题延伸;骆摇却是中郎将级别的武将,看到的不但是眼前的军事,还有战略层次的问题。
南亚这片区域非雨季的季节很短,也就是夏季可以用来行军作战,一旦骆摇停止继续进军等待南陵中枢的近一步指令,一来一回起码是两个月以后的事情了。所以无论皋通怎么请求,骆摇其实早就拿定主意不会停止进军。
但是呢,骆摇也清楚瓯雒国已经全国动员,武装了将近二十万的青壮准备抵抗来自汉军的入侵,探子更是回报瓯雒国在边境线上已经布置了多道防线,且这些防线都是依托着山丘进行,依靠六万汉军想要突破二十万瓯雒**队的防线或许不难,但是想要一次性灭国基本是不可能的。
骆摇没有记错的话,他效忠的对象,也就是吕哲对瓯雒国这片土地有很多的称呼,越南、交趾、安南……。当然叫什么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吕哲不断的提起过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是骆摇在派出斥候探查后最为苦恼的,这该死的地方没有大型的山脉,可是小山丘却是密密麻麻,想要快速推进想都别想,只能是步步为营的入侵模式。
既然只能慢慢打,那就不能完全让瓯雒国感到绝望,不然哪怕汉军最后能灭掉瓯雒国也将因为瓯雒国拼死抵抗损失过大,那么送瓯雒国使节团去南陵就很有必要了。
“你说,王上有可能接受开明泮的提议吗?”骆摇眼睛是看着山川舆图在说话,说的时候手指也是很有节奏在敲击桌面。
武梁似乎愣了一下,咧嘴笑道:“那就看我们的入侵结果了。”
可不是嘛,若是能简简单单的就灭掉瓯雒国,还需要瓯雒国不知道真心还是假意的投靠吗?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