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9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斯迟疑了一下,说道:“骊山墓……其实也没有修建完毕。”

    这件事情吕哲知道。

    扶苏成为秦王之后,他作为人子其实很希望能够修好骊山墓,可是一是时势不允许,二是秦国也没有那么多的财帛。他最后只能启用那些建造的部分,封存了没有建好的区域。

    对于始皇帝,吕哲其实是一种敬仰的态度,有心支持扶苏建好骊山墓,可是身份并不允许那么做。

    说到底吕哲的崛起就是建立在秦国的“尸体”之上,他又是从低微身份崛起,不是受到始皇帝册封为大将再叛乱,于情于理并没有任何愧疚。另外还有一条,若是天下民心感念始皇帝,他或许可以考虑民心学“康麻子”给“洪武大帝”修建一下皇陵,用尊敬的态度来获取遗老遗少的爱戴,然而问题是始皇帝并没有受到多少年的感念,恨始皇帝的人远比爱戴的多得多。

    帝国要在关中新建一个陪都,地址还在甄选之中,阿房宫这一块地皮就是选择之一,要么就是在选在霸水边上的芷阳,或是或是邓国渠边上的高陵,反正绝不会是目前的咸阳。

    吕哲其实比较钟意的是汉帝国的长安那块位置,毕竟汉帝国会选择在那里必然是有其地理优势,可是经过一再的探勘,讨论的结果偏偏就没有选中那块地方。

    出巡秦地,目的之一就是确认陪都长安要坐落在哪,亲身来到没有来得及建起来的“阿房宫遗址”,看到已经挖好的地基,再看到材料到处堆得都是,吕哲的内心里其实已经有了选择。

    “这片地方会怎么处理?”

    “这……”

    后面过来的內史郡郡守番贤被问得有些懵了,目前內史郡的首府是在芷阳,早些年中枢也有意选择芷阳作为陪都所在,可是他现在哪能看不出事情会有反复。

    阿房宫没能建起来,到处又被开挖,破坏容易修建难,可以想象很长一段时间里压根不会有人过来管,只能是这么荒废着。

    “动用庞大人力物力,这么荒废太可惜了。”李斯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的人,大着胆子说道:“再则,地皮可以空置,木材等资源放久了却是……”,顿了顿,见吕哲颔首,直接说道:“

    或许可以将长安选择这里?”,等了一会,补充一句:“等有机会了也能建座行宫,供陛下消暑或者狩猎?”(。)

    。。。

    。。。

第九百五十一章:陪都长安() 
荣誉是福建泉州这边的人,这几天泉州温度突然下降,结果中招了。昨天实在昏沉得厉害,因此没有更新,实在抱歉。

    ………………

    收集和囤积的资源是奔着修炼庞大宫殿群去的,可以想象物资到底有多少。

    百年、千年的巨木遍地都是,它们就那么被放置在光天化日之下风吹、日晒、雨淋。巨木之所以是巨木,那是因为它很大,就因为巨大且是从蜀地运出来,运输上肯定是下了极大的功夫。艰难运输而来的巨木就这么放着,不得说一些虫子也必然是会滋生,时间久了朽坏是必然的事情。

    石料倒是普通的石块,可是一旦石块大到最小也是四立方米以上,那就显得不再普通了。

    阿房宫这片地形看上去不错,依山傍水又有平原,建立一座大都会不存在地形上的困扰,可是能不能成为陪都建设所在就值得一再推敲。

    陪都长安注定会是关中的首府,它也将成为广阔土地上的另一处行政中心所在,不但会吸引达官贵人前来居住,也必然是会发展成为一个泛区域性质的经济中心,那么交通是否便利就是很关键的问题了。

    李斯估计也不是那么肯定阿房宫地址能不能作为陪都所在,才会一再地变更标准,最后说也能作为陵园或是狩猎地。

    其实看阿房宫所在的位置,它的北面是渭水,南面是南山,交通的道路可以择优修建,可是地形上就成为一个狭长布局,从防御角度来说比较不错,可是作为一个多用途的大都会则是会有限制。

    吕哲一再观看山川舆图,脑海中思索着汉室长安的选址,一再确定之后估算阿房宫该是离汉室长安约有四十里,本来有所犹豫,得出这样的判断就再无疑虑。

    “这里。”吕哲的手指点在轵道的位置上。说道:“以这里为中心,建造长安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往后的历史里,轵道会消失掉,那是因为汉室长安就选在边上。随后轵道这片土地成了长安的一部分。吕哲猜测汉室选择都城建在该位置与阿房宫囤积的物资离不开关系,毕竟都是现成的材料,不利用说不过去。

    皇帝是用不太确定的语气,身为臣工自然是要给予一些意见。

    很多人先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讲的还真就是关于利用阿房宫现有资源。只有极少数的人才会谈到交通问题。

    实际上选择在轵道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出去建立陪都长安在交通上问题也不是太大,有也只是陆路交通需要建立新路。帝国对水道利用越来越得心应手,陪都长安的选址不是将潏水、浐水全涵盖进去了吗。剩下的疑问就是连接渭水的潏水两条水道的水位怎么样,适不适合吃水深的货运船只航行。

    李斯看来是有作过功课,他说:“按照帝国的造船工艺,内河行驶的平地长板船,五百吨以上的船只肯定不行,以下则没有问题。”

    古时候其实是用“料”来判定船只吨位,不过因为吕哲推广新的计数单位,现在民间或许还会在使用老旧的计数单位。官方则全面采取新的计数单位说法。单位换算下来,一料是三二五吨,考虑到古人对数量单位的严谨问题,五百吨其实就是差不多一千五百料左右的船只。

    五百吨的船在现代只能算是小船只,最多的就是各条内河上的舶船,又或是近海的渔船,现如今五百吨却称得上是比较庞大的船只了,毕竟北洋舰队和南洋舰队正在服役的最大吨位船只也就是二千八百吨。

    南陵位靠长江,十余年的时间已经享受到来自于水运的便利,想要建造陪都长安不但是吕哲下意识会考虑水运。一些文武臣工其实也是这样的想法。

    最想要了解的那一部分李斯进行了说明,那么疑虑也就剩下不多了。

    “周边水利基础良好,陛下……是不是……”张良一直在观看山川舆图,很是可惜的说:“考虑不占农耕用田。将位置向西再挪动一些?”

    农耕需要用水,轵道周边的水系多,意味着被开发出来的农耕用地也就多,看看水系地形大概就能明白。这里的地形很明显适合再开挖建设一条渠,开发新的产粮地。古时候只要是有一个“渠”,基本上就是属于人工挖掘而成。并且一定是关乎到农耕用水。

    很多人听到张良的话都是蹙眉,他们不是没有想到这点,可是也只有张良直言而谏。

    关中有粮仓,第一粮仓就是郑国渠周边,涵盖近千里面积的产粮地;第二粮仓就是后面由汉室挖掘新建的渭渠,位置就在轵道往东的渭水边上;另外还有多处人工开掘的水渠,如成果渠、灵轵渠、六辅渠等等,无一不是为了增加产粮地而先后修建。

    民以食为天,可以吃饱才能使得民心不乱,民心安定国家自然就稳定,显白的道理只要有点见识就能体会得到,那么产粮地的增加重不重要?

    “帝国南疆多有粮仓大地,近些年中原、关中等地的粮食大多是从南疆运输。”张良一脸的诚恳,说道:“可是关乎运输总会有所损耗,各地农田能增加一些总是好的。”

    张良说得在理吗?没人能说张良说的不对。可是很多事情并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看起来有益的事情也不是真的有益。

    一个国家的地皮很广,国家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既是所谓的“天下苍生”。国家的统治者会进行规划,许多时候是根据执政需要来对某件事情来确认是否该做,不是那件事情做了有没有好处。

    同样一件有益的事情,可是不符合当前的执政需要,国家哪怕是明知道那件事情做了会有益,可是为了大局布置仍然会选择性的无视。

    帝国中枢不知道产粮地越多越好吗?他们不是傻瓜,怎么可能会不知道这点。可是对于中枢来说,他们考虑的不止那么简单。

    国家财政不行的时候,选择哪里基本是要看迫切性,但是财政充足却依然也是有选择性,限制但不包括地区和更复杂的事情。

    中原、关中、燕地、乃至于是很多新的占领地。帝国在各个地方的统治基础都不一样。如帝国最先持有的南陵是统治最为稳固的区域,后面辐射到长江流域各个郡县,因为这些地方的统治稳固,中枢想要开发的时候必然是选择该些区域。

    民心归附。统治稳固,等等一些因素才会让中枢觉得有开发的基础,乐意投入更多的财政,与民互惠也好,增强国力也罢。都是需要统治稳固作为前提。

    中原和关中等地方国家有在建设吗?有的。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可是并没有投入额外的资源开发新的产粮地,这是因为什么?就是因为中枢觉得那些地方的统治并不稳固,至少是还比不上已经纳入统治的长江流域等地。

    增加产粮地固然是好事,可是从政治的角度出发,统治不稳固的地方产粮地多,那要是这些地方发生反复,投入巨量资源的建设先不谈会不会被战火摧毁,叛乱势力占领这些地方之后,辛辛苦苦建设起来的产粮地岂不是成了他们抵抗帝国的资本?

    将南方几个地区建设成为粮仓。北边各郡依赖于南方提供的粮食,那是建国之初就已经制定下的国策。这条国策会持续多久时间并没有上限,需要中枢来评估各地的民心归附情况,也是需要评估统治的稳固度,然后中枢才会考虑投入新一轮的资源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建设。

    张良久在中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7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