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稳坐大帐。
牛辅等人,捷报频传。三日后,数路人马,皆被董卓所并。
得精兵数万。若连留守兵卒,不下十万之众。
董卓大喜。
一声令下,精锐尽出。乘舟船围攻宛都。
“陛下,陛下!”宫中人等,早已如鸟兽散。许多更混入城中流民,远赴蓟国避难。唯剩袁术、黄纲等心腹,留守至今。
“何事惊慌。”数日不见,新帝竟两鬓斑白,未老先衰。足见心气饱受摧残。
“大事不好!”袁术急报:“后将军董卓,摔杯为号。将前将军臧旻,右将军田晏,左将军夏育,一并砍成肉泥。今已并其部,率大小舟船数百,齐攻宛都而来。”
“董卓?”新帝微微一顿,忽笑道:“妙极,妙极。”
“大祸临头,陛下何故发笑。”袁术亦顾不得许多。
“吾侄养虎成患。四方将军,已去其三。待攻灭南阳,朝堂上下必为董卓所胁。”
“闻董卓乃奉诏行事。未见有二心。”袁术言道。
“天下粗定,兵强马壮。西奉大驾,居拥八关。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新帝言道:“便是蓟王,亦投鼠忌器。轻易不与其争。”
“原来如此。”袁术猛然醒悟:“大水没城,城垣多处损毁。城内守军,亦散去大半。只剩我等寥寥数人,如何与敌。何不,何不……”
“如何?”新帝反问。
灵光一现,袁术言道:“何不重返合肥,再谋复起。”
新帝轻轻颔首:“尚有合肥,一席之地。”
“然也。”袁术苦劝:“国中尚有数千兵马可用。南阳已成死地,陛下正值盛年,且后继有人。焉能坐以待毙。”
“如此,且回合肥暂避。”比起先前意冷心灰,斗志全无。闻袁术一席话,尤其尚有封国、子嗣,可以为继。新帝忽起求生之欲。
“陛下明见!”袁术已备好快舟,皇后袁氏、贵人程氏,并襁褓幼子,已先行登船。待袁术并新帝登船。众人稍得心安。
见船舱甚是逼仄。新帝问道:“此船不堪大用,恐难逃脱。”
“陛下且安心。”袁术言道:“此船名唤‘青雀舫’。乃南阳良工仿蓟国鹢首龙舟所造。轻便如雀,迅捷如飞。断难追上。”
“可惜南阳百万之众。”新帝一声叹息,不再言语。
不等董卓大兵压境,一艘快船已载满新帝家眷,悄然逃离。
洛阳,南宫,玉堂殿。
“报,南阳大捷!”
少帝霍然站起:“速速呈来。”
黄门令左丰不敢怠慢,急忙转呈少帝座前。
“哈哈!”少帝大笑三声。待细看,又不由嗟叹:“合肥侯弃城而逃,不知所踪。可惜,可惜!”
史夫人乘机进言:“后将军此战,颇有功勋。宜当重赏。”
“嗯。”少帝深看养母一眼:“阿母所言极是。”
“水淹南阳,根基尽毁。关东群龙无首,当乘胜击之。”史夫人又道。
“淮泗大雨,南阳倒灌。”少帝转而言道:“群臣上表。皆言,反常则妖。朕当如何,堵悠悠众口。”
“此事易耳。”史夫人笑答:“先前,陛下已治水有功,拜南阳樊陵为太尉。今南阳大水,宜当罢免之。”
“樊陵为太尉,不过一月。何其急也。”少帝斟酌言道。
“事急从权。若被天下所知,乃樊陵穿渠筑堤,引水倒灌。悔之及也。”史夫人劝其当断则断。
“也好。”少帝当机立断。
“报——”便在此时,又有军情送达。
由史夫人转呈少帝当面。
拆封视之,少帝面色微变:“假接风宴,后将军摔杯为号,诛杀前将军臧旻,右将军田晏,左将军夏育等,将校百余。”
闻此言,殿中无不屏气。
少帝颓然瘫坐。少顷,又问道:“四方将军麾下,有多少兵马。”
“每部数万不等。”史夫人亦莫名惊惧。
“换言之,后将军已握精兵十万。”少帝乐极生悲。
“恐,只多不少。”便是黄门令左丰,亦知事大。
“后将军人在何处!”少帝厉声呵问。
不及答话。再有信使,殿前通禀:“报,后将军先锋,已入伊阙关!”
“何其急也。”少帝惊呼。
1。123 呼之欲出
南阳郡,秦置。
前汉分十三部,南阳归荆州部,时辖三十六县。今汉仍属荆州部,郡治宛都,领县三十七。封南都,尊帝乡。云台二十八将中,又多达十一人出自南阳。户五十二万八千(528551)口二百四十三万(2439618)。
历经战乱,仍余过半。
本以为黄巾乱后,天下始安。岂料飞来横祸,家园尽毁。
便是安贵人汤沐邑之淯阳县,亦同毁于大水,片瓦无存。蓟国南阳官吏众多。前有郦城令阴修,三举乡党。王傅黄忠,亦出南阳行伍世家。
出仕蓟国,家人虽举族北上。宗亲四邻,仍遗留众多。
得蓟王万舟齐发,悉数运抵国中。虽被分置各处大营,仍想方设法,托言投帖。求广开方便之门。
书报门下署。由门下属吏,逐次答复。好言相劝,以安其心。
如前所说,南阳乃帝乡。贵胄众多。逃难时积财无从携带。急切间,唯有将一两件传家宝从密室抢出,随身带来。
入营方知,一切花销全免。汤药白粥,足量供应。确无隐疾,便会分户各城。户户得田一顷,宅院一座。
举族来投,亦无妨。不欲散居亦可。
自蓟王大兴稻作始,蓟国年年皆有新民落户。尤其东部安北、辽海二郡,乃屯民重区。知南阳百万之众,无家可归。安北守阎柔、辽海守郭芝,先后上疏。欲迁南阳民众,入治下安居。
安北郡,先得扶余四加四十万众,后又陆续迁入十万众,再加汉民十万,船民十万。夕阳、昌城、骊城、絫县,计有七十万众。无论通渠圩田,筑路营城,皆不短人手。
然辽海郡,沓氏、金州、海阳、临渝,四县地广人稀,人口之和,远不及国中一县。先前虽将二十万高句丽,分置海阳、临渝二县。然沓氏、金州二县,一直苦无充足人手可用。多为国中青壮,短期客庸。
宜将二郡人口,填满百万。
取三十万迁入安北。汉人占比,亦足有半数。再取六十万,填入辽海。开发半岛。剩下十万匠人,入籍大利城。数万贵胄,分置楼桑、南广阳等,通都大邑。权且栖身。待南阳水退,再重返故土不迟。
至于普通民众,当此生无望。唯有久居蓟国。试想,户户美田一顷,稻鱼二季。蓟王轻徭薄赋,足可安居。
新得百万南阳民众,蓟国二十七县,终得圆满。
蓟国上下,皆大欢喜。好似占了天大便宜。
然普天之下皆以为。百万流民得蓟王善待,何其幸也。
家臣尊蓟王“主公”。国人尊“王上”。南阳百姓,皆唤“主父”,“王父”或“东父”。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六月,罢太尉樊陵。
少帝欲盖弥彰,本欲堵悠悠众口。然天下有识之士,倍思前后,多已窥破天机。淮泗大水,为何倒灌南阳,先不提。四方将军不造云梯攻城,反造海量竹筏,亦毋论。
且说,蓟王万舟齐发,八方驰援。莫非未卜先知?
既如此,为何不广而告之,令南阳民众,先行躲避。细思恐极。必牵扯二帝之争。蓟王故恪守臣节,未曾逾越。
换言之。此乃人祸,非是天灾。
二帝为争汉室正朔,无所不用其极。
蓟王身为人臣,唯退而求其次,保住百万黎庶。
英明如斯,却饱受昏君掣肘,不能毕尽全功。
当如何破?
答案,呼之欲出。
非但天下皆如此想。蓟国上下,无论高官少吏,鸿儒白丁,老弱妇孺,亦如此想。尤其蓟王广开言路。太学、大学,值用人之际。海内大儒,纷纷来投。
《蓟国大百科全书》,编撰日益精进。虽未成书,却已蜚声海外。蓟国大儒学,亦广为流传。引海内学子,纷至沓来。
或有人言,蓟国纵强盛一时,亦不过千里之土。一州之地。如何能与十三州相抗。今南阳新帝,一败千里。洛阳少帝稳坐大位。只需十年修养,十年生息。更加二十年后,蓟王百子长成。推恩令下,千里封国支离破碎,不复先前状貌。
那时,少帝如日正中,合十三州之力,能制衡蓟国乎。
便有大儒笑道:时,高祖入汉中称王,亦不过千里之土。亦数败于项羽。终一战而胜之,立四百年煌煌天汉。我主年不及而立,千里沃土,千万国民,谋臣如雨,猛将如云。更加中立幕府,统i天下百万雄兵。君不见,水淹南阳,一片泽国。我主一声令下,万舟齐发。救百万黎庶于生死一线。古往今来,见此仁主乎?
与会嘉宾,皆叹服。
万舟并发,一举救下百万之众。古往今来,实属罕见。
除去蓟国海兴,船只众多。蓟王豪掷亿钱,足额支付往来僦费。亦为人津津乐道。
就是有钱。
有钱固令人艳羡。然如何花钱,方见真章。如蓟王这般挥金如土,非但不招人嫌,且还广收民心。蓟王若不是明主,还有何人可称明主乎?
饥寒起盗心。亘古不变之真理也。
闻战后不久,董卓收拢十万大军,奔赴洛阳。先从左中郎将吕布手中,强取洛阳八关。又据洛阳近郊苑囿。而后挟入宫,觐见少帝。
如愿进位三公之司徒。
初等高位,董卓亦知收敛。君前君后,未见失仪。朝会奏对,无有缺席。
司徒可开府。于是乎,董卓大肆封赏笼络有功之人,收买人心。忠于臧旻、田晏、夏育一干人等,不是被借故调离,便是因罪免职。不出数月,十万大军,皆为董卓所用。扼守八关,固若金汤。
少帝见其行事,虽略有乖张,却恪守臣节。渐渐按下心结。然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