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为军功,只为献费。
这不就是变相的卖官鬻爵吗?
此风绝不可长。刘备封哪里,就变得不重要了。三公四府与皇帝角力的重点,乃是献费。此例一开,天下必乱。若封侯拜官,皆要出一笔如此之大的献费,试问天下读书人,又有几人能付得起。
长此以往,政事皆落入权贵豪强之手。社稷危矣。于国难不远矣!
三公四府,引经据典,还搬出祖宗家法,据理力争。
这便恼了一门心思搂钱的陛下。怒急喝问,你们说封哪!
朝堂地图,自比刘备手中更为精细。三公大略看过,便往临乡一点:可封临乡侯。三公此举,亦有保全陛下颜面之意。毕竟此地距方城不远。陛下便召有司取图细看。方知临乡已撤,土地皆并入临近诸县,无从界定。故而才有让刘备自行圈地一说。
这便是整个事件的前后因果。当然,其中或还有不能与外人道哉的禁中隐秘,却已不是崔廷尉能够知晓。
方城侯是和乌程侯对等的县侯啊。
我家陛下有此意,也算是厚待了。虽要缴纳一亿钱的献费。但就刘备来说,分期付款,并无压力。多半陛下也会同意。一县之侯,可称侯国。方城县的基础,定然比不毛之地的临乡好很多。
只怕,按图索骥的诸公,亦不知临乡城早毁于洪水。空剩一个地名而已。
如此误打误撞,刘备就成了皇帝和三公角力的牺牲品。从一个名副其实的县侯,变成了有名无实的乡侯。
至少,崔廷尉是这么看的。故而信中颇多有功不赏令天下寒心诸如此类的感慨。
当然。有苦自知,有乐也自知。把刘备封为临乡侯,还让他自行圈地。若能再给他独断之权,能便宜行事。
焉知非福。
1。4 郦督二沟
一个冬日,邑中工匠皆忙于测量规划。
终在立春前,苏伯呈上了最终的督造方法。
暖风徐来。如今家家皆建有锅炉暖房,总量增加,热损失便相对减少。百里内的薪柴,尤其是无烟木炭,皆贩入楼桑。临县乡民颇多收益。
刘备过年便将十五。虽说年二十方才及冠,然而十五岁已然是成人的标注。历史上母亲也是在这个年纪,让刘备外出行学。拜卢植为师。现在想来,诸多旧事历历在目,宛如昨日。
“少东家?”见刘备久久不语,苏伯这便出声试问。
“哦。”刘备回过神来,指着图中一条流经郦亭的沟渠言道:“此水我怎不知?”
苏伯笑道:“工匠勘察地形,遂在上游发现此荒渠。与淹没在水泽中的督亢沟,同为人力挖掘渠道。问过郦亭乡民方知,此渠前汉时便有,何时挖掘,已不得而知。后有一年水大,被泥石淤塞乃至断流,如今只剩干涸河道。此后,巨马水只能从督亢沟流出,这才漫出河道,泛滥成灾。”
刘备明白了:“所以,督亢之地,其实有两条人工渠。一条名曰:郦亭沟。一条名曰:督亢沟。”
“正是如此。”苏伯又指着流经楼桑的清溪说道:“郦亭沟水被阻,这便改道而成清溪。”
人工开凿水道,称之沟。既然叫郦亭沟,显然也是人工挖掘。此沟同样年代久远,或也是战国时燕人修建。
刘备点了点头:“所以,你们想重修郦亭沟。”
“然也。”苏伯正是此意:“督亢之所以积水甚多,正是因为来水多,而去水少。水面不断升高,冲破河堤,漫溢成泽。前些年,少主命我等疏通清溪,加快上游泄水。如今再双管齐下,复通郦亭沟,清理督亢沟,如此,上游来水便能分成三道,三倍泄洪。积水流出,督亢泽水面自会降低。如此再修筑河堤,围筑圩田,当事半而功倍。”
刘备欣然点头,又问道:何为圩田?
圩田,也叫围田。乃是沿江、濒海或滨湖地区筑堤围垦成的农田。在低洼田地周围筑围,围外蓄水。堤上有涵闸,平时闭闸御水,旱时开闸放水入田,因而旱涝无虑。
圩田起源于先秦。
系由围淤湖为田发展而来,至唐代已相当发达。圩田的建造维护,都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一般农人承担不起,多由朝廷官府或是有实力的地方豪强,牵头筑成。后世圩田规模很大。五代十国时,南唐与吴越在各自境内大修圩田,每圩方圆几十里,如同大城。其中,地势较低、排水不良、土质黏重的低沙圩田,大都栽水稻。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土质疏松、不宜保持水层的高沙圩田,高粱小麦等旱地作物。
关于圩田的最早记载,见于东汉时越绝书吴地传中的“鹿陂”。
又据说,东吴赤乌元年,孙权称帝后,大将丁奉为五路总兵,镇守芜湖、宣城一带。亲率军民围湖造田,督修圩堤。数万人披星戴月,历经四年努力,终“围于湖成良田”。得名:金钱圩。后改惠民圩,最后据圩田外貌像个金元宝,正式命名为金宝圩。金宝圩围金钱湖滩田二十余万亩:“堤长一百零四里又四十九步,堤面宽丈余,堤高二丈余,底宽五丈。圩内高处筑捍田,低处挖沟渠,以军队屯田。又迁流民,筑庐舍,建村庄,使军民耕耘其间。”
五代时,江南已有圩田,一个大圩,方数十里,如同大城,中有渠道,外有闸门到北宋时,圩田在南方进一步发展。太平州芜湖县万春圩,有田十二万七千亩,圩中有大道长二十二里。圩田能防旱抗涝,故可常保丰收。
宋杨万里圩田有:“周遭圩岸缭金城,一眼圩田翠不分。”之句。
圩堤将农田与外水隔开,通过灌排渠系及操纵堤上的水闸以调节内水和外水的进出。若是自流灌排有困难,则辅以龙骨翻车等提水机械,以满足圩内农田需水。后世将沿江、滨湖低地四周有圩堤围护,内有灌排系统的农区,下游叫“圩”,中游叫“垸”,统称“圩垸”。若干个圩垸连成一片,叫做圩区或圩垸地区。
元代王祯所著农书中记载的柜田,则是面积较小的圩垸。
平原区以圩为主,附带有滩。四周筑堤为圩,圩外小圩为滩。山丘沿河湖半边筑堤称埧,沿山丘沟壑出口处筑堤和没水的地方称垾。因大圩方数十里,如同大城,故而后世埧、垾多以地名形式出现。
楼桑邑中百姓不过两万。造一座方数十里,如同大城的大圩,力有不逮。圩田,刘备准备分批修筑。将百里水泽,分成若干区域。先以楼桑为基,建好督亢邑。收拢流民,工匠。待督亢邑住满,再以楼桑、督亢二邑为基,继续屯田。
类似蜜蜂分箱。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八分十六。如此事半功倍,最为合适。
督亢沟的走向,良匠已摸清,大致为南北直渠。引巨马水南下,流经督亢,与北巨马水重聚成涞水,奔流如海。
只需沿沟渠西岸筑堤围垦,堤上间隔着辟有涵闸,涝时闭闸御水,旱时开闸放水,旱涝保收,必是良田。
不料郦亭百姓纷纷来求,想将郦亭土地并入封邑。
楼桑村在涿县南十里,又南十里为郦亭。住在郦亭和陆城亭之间的编户齐民,多有田产在两亭之间,甚至本划归在郦亭之内。户籍迁入楼桑,田产自然也随之迁入楼桑。如今楼桑水田,不止十里。先前楼桑水田大熟,附近乡民纷纷来求老族长。想购买稻种,聘请农人,改种水田。少君侯便让附近亭邑的乡民,选出代表,来楼桑学艺。派宗人悉心传授稻作。
郦亭首当其冲,今已尽数改成水田。奈何溪流水小,产量不高。疏通郦亭沟,则能解缺水之困。季季大熟,何乐不为?
苏伯来说,若能将郦亭百姓并入,疏通郦亭沟便无掣肘。
刘备取图观之。貌似那个直径百里的圆圈,隐隐约约能将郦亭包裹其中。
只等圣诏下达,刘备如何与州郡划分交割。小小一个郦亭,应该不成问题。
裂土封侯。
一个裂字,道尽精髓。
1。5 黄门侍郎
如何圩田是下一步。首当其冲,乃是将河堤筑成。
筑造大堤,时下已有丰富的经验。先秦蜀郡太守李冰,依据都江堰水势地形特征,以“杩槎截流导流、卵石护岸、竹笼盛石筑堤”,功能显著。
杩槎a cha,亦作“杩杈”。用来挡水的三脚木架。
江水磅礴大气。非一条沟渠可比。苏伯领人造督亢沟堤的工程难度,显然要比都江堰小太多。
盛碎石的竹笼分两种,一种是方形,垒高用。一类是圆形,平铺用。
碎石易得。涿郡河渠纵横,巨石少见,砾石却到处都是。算是涿县特产之一。尤其是巨马河沿岸,砾石堆积深厚。这便运来,装填盛石竹笼。不着急下桩。待疏通郦亭沟,水位下降。再下桩沉石。整个冬季,楼桑良匠都在为通渠筑堤忙碌。此也是邑民关注的头等大事。
少君侯如愿进爵乡侯。封地扩大十倍。虽说督亢,泽广泥深,无处落脚。然而天生刘三墩。少君侯胸中必有良策。
经由在西林邑中暂住的淮泗人家,少君侯已命周泰蒋钦传令。言,今年户户将获吉宅一座,分良田五十亩,牛马若干。先时落户楼桑的工匠附民,家中没有五十亩良田的,也要补齐。众皆大喜。
又报备郡中,广招良工。
熹平五年,春。朝廷六百里加急书送到涿郡,让郡县官吏与临乡侯划分封地。
刘备得知,松了口气。
待郡县官吏抵达楼桑,这便与侯府家臣一同丈量土地,划分封邑。
督亢泽便是天然的分界线。水泽尽归刘备。又把与楼桑毗邻的郦亭、大利亭等,割给少君侯。凑足百里。都说少君侯乃是一等一的豪强,宗亲家臣又与郡县官吏私交甚厚。为郡中官吏往来楼桑,提供诸多便利。如今进爵割地,正当报效。凡周遭语焉不详的无主之地,尽皆划归少君侯封地。百里之地,但凡夹在涿县、方城之间的土地,皆划归少君侯。
郦亭沟水历大利亭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