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为分封的诸侯。有了临乡的百里封地,但凡是封地之内的土地,刘备便可上报朝廷,分封给子嗣。比如陆城亭侯、郦亭侯、大利亭侯、督亢亭侯,诸如此类。
一千三百余枚马蹄金,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好在有剿灭胡杂马贼、南下平乱的战争红利。封邑支出如常,并未有大亏空。
圣诏在手,临乡我有。
郡县官吏本就交情深厚,又岂会节外生枝。且皆知陛下特许少君侯便宜行事。天知道省去刘备多少麻烦!
三千淮泗上甲,一千丹阳雄兵。家眷亲族纷纷迁入楼桑。数月已有数万口。全部迁来,只怕有十万之众。无妨,一个楼桑便可安置两万口。郦城邑更是纳了三万余众,已更名为郦城。待郦亭沟左右两岸宅院,全部建好,四四方方的郦城,乃是楼桑邑面积两倍,能容五万余口。
还有已规划中的大利城,督亢城,临乡城。加上楼桑,五座城邑,可纳民二十万。
此乃乱世争霸的本钱。
不急。
饭要一口一口吃。
郦城尚在大建,本季稻作便要开始。一年一熟,不可大意。
这几年雨水丰沛。郡国时有水患。北地亦多水灾。若种五谷小麦,多半颗粒无收。水稻却能在淹水下存活。即便整株浸没水中,也要数日才会死亡。且产量又高。乃是少君侯兴业安民的第一重器。断不能出丝毫差错。
随着郦亭沟分流巨马水。督亢泽的水位,果然开始下降。露出越来越多的督亢旧地。
扁舟往来,运送竹笼碎石,以备稻作之后,筑城造堤。“”,。
1。7 郦城大建
郦城督造,也很重要。好在有楼桑大建的经验。材料全部统一尺寸,形成模组。再加上牛马畜力和工程机械的辅助,建造速度极快。
过程大致是这样:
牛马先把建造一栋宅院的材料模组包括:砖石、瓦片、木料、白垩等运到现场。夯实地基,搭设塔吊和脚手架。开建房屋,围以垣墙。人手充足,不日乃成。
尤其是塔吊的出现,一下子解决了建楼时,材料高空搬运的难题。让工匠们只需专注于建造,事半功倍。
能像搭积木一般,建造一栋三层重楼。最关键,还是建筑模组的运用。当然,随之而来的另一个弊端就是,建起的重楼都一个样。这也无妨。待编户齐民入住,便会根据实际所需,自行改造。只需两三年后,便可如楼桑一般,千姿百态。
这就叫民生。
郦城横跨郦亭沟。是刘备封邑的西南门户。故而要建垣墙。
历朝皆把建城郭、营都邑,视为“国之大事”。有详密的制度。时下也是如此。为使“小不得僭大,贱不得逾贵”,往往从制度上规定:“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徙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同仪。”
营建城邑,同样要遵守“王制”。大凡城郭所在地的面积,城墙高厚,城门数目,城内建筑物的种类,市场位置,道路宽窄等等,几乎都有规制,不得擅自逾越。
汉书贾谊传:“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高者难攀,卑者易陵陵,乘也,理势然也。故古者圣王制为等列,内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后有官师小吏,延及庶人,等级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贾谊以堂、陛、地、廉寓,应建立等级来喻。亦说明汉代建城,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
国都如此,郡国、县、道、邑也是如此。
各级城邑的城郭大小,城墙高度、城门数目,皆有具体规定。
“天子之城高九仞,公侯七仞,伯五仞,子男三仞。”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傍三门。”系指王都而言。王都一面三门之制,到汉代仍严格遵守。西京赋:“旁开三门,叁涂夷庭。”“一面三门,门三道也。”
而诸侯的都邑,通常是一面两门。
城墙宽度也有规定。诸侯的都邑宽不过三丈。
此外,关于明堂、辟雍明堂外水曰辟雍,也有规定。郊祀志:“天子曰明堂辟雍,诸侯曰伴宫。”“泮之言半也。”即诸侯只有天子所建的一半大小。白虎通:“天子之坛方五丈,诸侯之坛半天子之坛。”也是此意。
初学居处部宅之条:“宅亦第宅第,言有甲乙之次第也。一曰出不由里门,面大道者名曰第。爵虽列侯,食邑不满万户,不得作第。其舍在里中,皆不称第。”这是对“第”的规定。
当然。法规虽森严,逾制情况仍然存在。汉书食货志:“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车服僭上之限”加之,皇室日渐奢华,诸侯争相效仿。城郭建造上也多有逾制。如汉书梁孝王传:“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得赐天子旌旗,从千乘万骑,出称警,人言跸,似于天子”。
当然,刘备没必要与梁孝王相比。
一切都按规定修造。且尽量按下限执行。
能开两门,只开一门。版筑夯土,再内外包砖。厚度在三丈之内。角楼、谯楼、堞墙、瓮城、箭楼、床弩等,一应俱全。再引郦亭沟水环绕成护城河。又令周泰、蒋钦分兵拱卫,足可保西境平安。
当然,这还都只是存在于图板上的设计规划。具体实施起来,哪一项都颇费时日。
又怕急功近利,多生事故。刘备严令苏伯切勿急躁。更不得延长工时,克扣薪资。好在新募劳力,有足够的熟练工传帮带。未曾发生大的伤亡事故。磕磕碰碰在所难免。送去病舍施以良医汤药,不日便好。
同吃同劳,让淮泗汉子与本地附民的关系,日渐融洽。再行姻婚嫁娶,不出数代,便成一家。
刘备从未如此忙碌。竟不知一日三餐,身旁皆有编钟鼓乐,翩然而舞。自己正坐享王侯之乐。
食不知味,便是说此了。睡的倒是香。沾床既倒,倒头就睡。一夜深眠无梦。乐伎、舞姬也开始练剑。就连女侍医也不得幸免。名曰:强身健体。
出自禁中的女子,颇知礼仪。进出有度,更显侯府气势。
女侍医皆医术精良。刘备让其为公孙氏诊治。结果却和女刺客告知雷同。都说静观其变。若能神合为一,性命可保。若继续分裂,则万劫不复。
刘备叹了口气。
只要她无事,一切都好。
这几年刘备诛贼平乱,食邑日进斗金。所积颇丰。如今花钱如流水,却也能支撑的住。最先完工的,自然是最先开工的郦亭沟渠。重新加固的郦亭沟两岸,皆以卵石铺就,斜坡、堤面,广种苜蓿。堤防两侧边坡进行植草处理,乃是为延长使用年限。坡上间隔着移植垂柳,亦为培土固堤。
每隔一里,便有一座廊桥飞架。桥上建楼,楼上有军士守卫。进出郦亭沟渠的前后两座桥楼,下设水闸。船舶入港,需开闸放行。皆是巨马水路,舟船能到楼桑,自然也能到郦城。
运送货物米粮。一切皆如清溪。
郦亭沟与督亢沟包夹的这片水泽,大半被改成水田。赶在芒种前,分给淮泗附民。与邑中百姓一起,整理水田,育秧备耕。
待水位下降,督亢沟,再行通渠筑堤。百里督亢大泽,将变成百里良田。
刘备粗略算过,可得良田三百万亩。亩产若能有五石,则年获稻谷一千五百万石。以出米七成计,可得粳米一千万石。
汉时,边疆士兵每月口粮是“三石三斗三升粟。”
汉书匈奴传载,干重活的壮汉,三百天平均吃十八石大米。一天六升米。一年不到二十二石。依此计算,三万亩良田,能养壮劳力四十八万余。若以一家老幼妇孺计,足可养百万人口。
从后世“开督亢陂后,北境得以周瞻。”便可见一斑。
1。8 围淤为田
当然,也不能全吃主粮,还要吃蔬果禽肉。
田中稻花鱼、禾鲤干,年年丰产。食之不尽,大肆贩卖。户户养鸡鸭猪羊,还有来自草原的香肠肉酱。家家建仓楼存储。纵然人口百万,亦吃穿不愁,足有剩余。
更何况以大泽之利,辟成水田,亩产绝不会比刘备家百亩美田差。
若以亩产八石计。可获稻谷两千四百万石。
“呼”刘备长出了口气。
淡定。
整个临乡只有邑民数万。别说百万,连十万人都没有。
人手亦不足够开辟如此之多的良田。再说,一口也吃不成个胖子。这便手书给九江郡的治中刘涣,和庐江郡的陶县令。让他们代为招募淮泗百姓、诸蛮山民,迁往临乡。
又去信郡中,准备收纳青冀二州的流民。
青冀二州,灾祸不断。流民颇多。尤其是年前北海地震,黄县海啸。青州百姓流离失所。纷纷北上南下,乘船渡海去辽东避难,也不在少数。到黄巾之乱时,幽州竟有流民百万。足见天灾之惨。
对于滞留在幽州的青冀流民,刘备向来报之以十二分的警惕。原因很简单。此二州,是太平道的重灾区。若有太平道中人混入流民潜伏邑中,伺机而反,岂非大大不妙。
正所谓家贼难防。再加上数年前流寇来袭,刘备一直对青冀流民十分警惕。生怕有太平道在自己的邑民中,妖言惑众。如今,之所以不怕。乃是因为,经历过南下平乱的刘备发现,但凡能吃饱穿暖,无人愿去造反。提着脑袋造反,不过是想吃口饱饭。历朝历代都一样。
楼桑以前地窄。收拢不了多少流民。如今辖地百里,便有足够良田养活他们。
刘备曾说:许我百里之土,可活百姓二十余万。
如今看来,已远超此数。
前景一片大好。事情却要一步一步的完成。
夹在郦亭沟和督亢沟之间的旱地、水泽,皆被围淤,辟为良田。靠近楼桑的水田,刘备拿出四千亩,分到学坛四位大儒名下。又说,此田亩皆归学坛所有。若有寒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