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荀彧无言,曹操笑问:“主簿有何高见?”
“今(兖)州初定,决裂关东。境内‘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宜当屯田休兵,蓄养民生。先治内乱,后讨不臣。”荀彧早有所虑。
荀彧,所思所想,常为人先。从不居功自傲,举重若轻。
“主簿所言极是。”曹操叹服:“真乃‘吾之子房也’。”
荀彧再进良言:“泰山贼乱讨平,当早退兵。不可久居徐州。”
曹操言听计从:“可。”
1。15 各有算计
稍后再看。
……………………
成皋联军大营。
“孙文台,今在何处。”袁绍居高问道。
“孙破虏顺下大河,不知所踪。”袁遗回报。
“孙坚亦不可信!”话音未落,袁术已怒气冲冲,步入帐中。
“左车骑何意?”袁绍忙问。
“请屏退左右。”袁术抱拳请命。
待帐中只剩袁氏兄弟。袁术这才密语相告:“那日救火时,孙坚自井中得传国玉玺。隐瞒不报,欲据为己有。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此事当真。”袁绍眼中戾芒乍起。
“乃我……”袁术话锋一转:“同乡。自孙坚营中,亲眼得见。焉能有假。”
何来同乡,必是细作。袁绍自深信不疑:“天子六玺,虎纽玉螭。若得传国第七玺,陛下稳居帝位矣。”
“先是曹孟德,再有孙文台。群雄离心,盟不久矣。”袁遗慨叹。
闻此言,袁术心烦意乱:“今汉式微,人心思乱。‘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何况今日乎。”
袁绍自有主见:“天子虽群雄共立。然毕竟我为外戚。孟德、文台,有此举,实不以为。”
“为今之计,该当如何。”袁遗遂问。
“传国玉玺之事,假作不知。”袁绍答曰:“文台欲攻荆州,随他所愿。左车骑,可谋取江左,为万全之策。”
“盟主之意,割据江东。”袁术会其意。
“然也。”袁绍言道:“玄德雄踞河北,并陇右、西域。断难相争。孟德规大河之南,奉天子以讨不臣之势成矣。我辈若冒然兴兵,则为逆乱。天子只需一道诏命,玄德必水陆并进,大军齐出。胜负如何,毋需多言。大江上下,枝津遍地,故渎纵横。非飞云、盖海,不可取也。逢用人之际,断不可交恶。”
时局崩坏,唯有如此。众皆慨叹,不料袁术忽生一计:“孟德既奉天子,必联络四方将军。何不行离间计。”
“计将安出。”袁遗忙问。
袁术闭口不答,袁绍却已心领神会。
见袁绍会意,袁术又恨声道:“孙文台窃据传国玉玺之事,或可令刘景升知矣。”
袁绍动了动嘴角。却未置一语。
蓟国都,门下署,鸾栖馆。
散朝后。蓟国谋主,相约小酌。
“奉天子以令不臣。必出荀彧之计。”中丞贾诩,一语中的。
荀攸慨叹:“可惜从叔,不能为我主所用。”
“此计高妙。”沮授言道:“即解叔侄相争之祸,又除今汉国祚不继之危。”
田丰轻轻颔首:“若叔侄为一己之私,无故罢黜天子,乃至汉祚断绝。我主必另立新君。如此,汉室三兴矣。”
之于时局,众谋主,果有远见。一旦叔侄二人暗中苟且。逼迫董侯禅位。蓟王托孤重臣,必不会坐视不理。另立新君,水到渠成。
正因董侯携百官迁都,保住大位。才令汉祚延续。一干人等,勾心斗角,犹不自知。
唯有荀彧,窥破天机。
只因,无论合肥侯,亦或是史侯,先前皆因故被废。早已证明,不可为帝。为家国天下,汉室存亡计。蓟王当另立新主。
成皋联军大营。“孙文台,今在何处。”袁绍居高问道。
“孙破虏顺下大河,不知所踪。”袁遗回报。
“孙坚亦不可信!”话音未落,袁术已怒气冲冲,步入帐中。
“左车骑何意?”袁绍忙问。
“请屏退左右。”袁术抱拳请命。
待帐中只剩袁氏兄弟。袁术这才密语相告:“那日救火时,孙坚自井中得传国玉玺。隐瞒不报,欲据为己有。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此事当真。”袁绍眼中戾芒乍起。
“乃我……”袁术话锋一转:“同乡。自孙坚营中,亲眼得见。焉能有假。”
何来同乡,必是细作。袁绍自深信不疑:“天子六玺,虎纽玉螭。若得传国第七玺,陛下稳居帝位矣。”
“先是曹孟德,再有孙文台。群雄离心,盟不久矣。”袁遗慨叹。
闻此言,袁术心烦意乱:“今汉式微,人心思乱。‘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何况今日乎。”
袁绍自有主见:“天子虽群雄共立。然毕竟我为外戚。孟德、文台,有此举,实不以为。”
“为今之计,该当如何。”袁遗遂问。
“传国玉玺之事,假作不知。”袁绍答曰:“文台欲攻荆州,随他所愿。左车骑,可谋取江左,为万全之策。”
“盟主之意,割据江东。”袁术会其意。
“然也。”袁绍言道:“玄德雄踞河北,并陇右、西域。断难相争。孟德规大河之南,奉天子以讨不臣之势成矣。我辈若冒然兴兵,则为逆乱。天子只需一道诏命,玄德必水陆并进,大军齐出。胜负如何,毋需多言。大江上下,枝津遍地,故渎纵横。非飞云、盖海,不可取也。逢用人之际,断不可交恶。”
时局崩坏,唯有如此。众皆慨叹,不料袁术忽生一计:“孟德既奉天子,必联络四方将军。何不行离间计。”
“计将安出。”袁遗忙问。
袁术闭口不答,袁绍却已心领神会。
见袁绍会意,袁术又恨声道:“孙文台窃据传国玉玺之事,或可令刘景升知矣。”
袁绍动了动嘴角。却未置一语。
蓟国都,门下署,鸾栖馆。
散朝后。蓟国谋主,相约小酌。
“奉天子以令不臣。必出荀彧之计。”中丞贾诩,一语中的。
荀攸慨叹:“可惜从叔,不能为我主所用。”
“此计高妙。”沮授言道:“即解叔侄相争之祸,又除今汉国祚不继之危。”
田丰轻轻颔首:“若叔侄为一己之私,无故罢黜天子,乃至汉祚断绝。我主必另立新君。如此,汉室三兴矣。”
之于时局,众谋主,果有远见。一旦叔侄二人暗中苟且。逼迫董侯禅位。蓟王托孤重臣,必不会坐视不理。另立新君,水到渠成。
正因董侯携百官迁都,保住大位。才令汉祚延续。一干人等,勾心斗角,犹不自知。
唯有荀彧,窥破天机。
只因,无论合肥侯,亦或是史侯,先前皆因故被废。早已证明,不可为帝。为家国天下,汉室存亡计。蓟王当另立新主。
1。16 重造京洛
洛阳坍废,天子出奔。影响之大,远超估计。
如先前所言,大旗不动,军心不摇。天子出逃,令人心动荡。洛阳内外,惶惶不可终日者,不胜枚举。
万幸。东郭尚开洛阳县,西郭还有蓟王陵。
待叔侄二人,兵马散尽,洛阳令司马防,张榜安民。函陵令鲁肃,又请开四堡,安置四郭百姓、太学师生、朝廷散官,八方使节。而后,蓟王六百里传檄八关。命上军校尉冯芳,领园中八校,收编散兵余勇,防止兵乱蔓延。
洛阳八关,除旋门被关东联军所破。余下七关尚在。先前,守军多被双方拉拢。待天子出奔,各方兵马,惊慌失措,如鸟兽散。八关兵马,亦随之散去大半。然仍有半数留守,被蓟王收编。
计三万余众。如函谷关都尉吴匡,未失一兵一卒。
究其原因。关东、关西,二地兵卒,各断归路。且军情紧急,兵荒马乱。不知胜负,不辨敌我。不如稳守雄关自保,作壁上观。
八关之内,各府兵马,南北残军,如北军五校中,胡骑、越骑二校,便多未出逃。羽林、虎贲,亦有留存。另有门卒若干。林林总总,皆被八校收编。计四万众。
先囤于兵堡,稳住军心。再清剿乱兵贼寇,肃清洛阳内外。百官皆走,洛阳令遂成洛阳高官。掌理洛阳内外。
函陵令鲁肃,则理园内治政。
万幸,诸多皇陵苑囿,离宫别馆。黄门宫女皆在。蓟王命钩盾令宋典、掖庭令毕岚,硕果仅存二中常侍,协同掌管。京中黄门,皆受閣下主记蒋干节制。南閣便是黄閣。亦可称黄门。节制黄门众,正合时宜。
閣下游徼,由队率庞舒统领。徼循禁贼盗,监察黄门众。
不出半月,洛阳内外,秩序井然。便有宫人趁乱盗走宫中用器,入金市贩卖。亦人赃并获。洛阳八关锁固。内外皆为蓟王掌控。尤其与日常相关。衣食住行,用度吃穿。皆不出蓟王掌心。
稍后,蓟国巧匠,大量入京。并函园良工,一并大刀阔斧,重造京洛。
正如右相所言,二百年京师,不可轻弃。
稍后,蓟王又命水衡都尉,舟入南阳,围剿盗贼,收纳流民,重造帝乡。
与此同时。甄城、寿春,亦各自扩建。
天子出奔,京师荒废。似揭去二百年今汉,最后一块遮羞。自黄巾乱后,时局从未如此明朗:
天子不足以号令天下,唯出奔自保,为其一。大汉十三州,合久必分,乃其二。长此以往,汉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是其三。
分久必合,三兴汉室者,必出宗王,成其四也。
今汉与前汉本质之不同。高祖并世祖,得天下亦不相同。同为“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
“(光武)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
“(高祖)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大人(父亲)常以臣(高祖自称)无赖(无所依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不如兄刘仲勤力)”。
单此,便可窥知一二。前汉出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