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愣了半晌,才六神归位。急忙取图来看,顿时心领神会!
趁鲜卑全力攻城,首尾不能相顾。三路汉军背后一击,大事定矣。
最关键。大军兵分三路,出关两月,转战千里,麾下颇有死伤。空耗粮草,别无寸功不说,还险遭大败。若就此退兵,朝堂之上又该如何交差?若不能胜,立下的军令状又该如何交待?
全家老小,一门性命。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只是想想,便遍体生寒。
思前想后,唯有放手一搏。又细细检验刘备手书,大汉临乡侯、胡骑校尉兵符印鉴。确认无误,三人这便打定主意。正如刘备信中所说,千秋功绩,在此一举!
护乌桓校尉夏育,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匈奴中郎将臧旻,皆沙场宿将。得知鲜卑大军正围攻白檀旧城。混乱局势立刻一清二楚。日夜骚扰的皆是鲜卑所布疑兵。只为牵制三路大军并无多少战力。三人一战破敌,直奔白檀城。日夜兼程。用最短的时间,赶到战场。
此时的大汉精骑,兵甲齐备,堪称虎贲。饶是盛极一时的鲜卑亦不敢正面接战,避其锋芒,乃行游击战术。若正面相碰。曹操北征乌桓,白狼山之战,便是例证!
面对数倍于己的乌桓大军,张辽率“虎豹骑”,以少胜多。一举凿穿敌阵,阵斩辽西乌桓王蹋顿。乌桓群龙无首,被杀的七零八落,“死者被野”。
面对精锐虎豹骑,主力尽出的三郡乌桓却全面崩溃。此战斩蹋顿及名王以下十余人,俘虏二十余万。
足见汉军兵甲之利,勇武无匹。
环顾宇内,时下多是些蝇营狗苟,暗行不端之鼠辈。四夷中,还无有人敢明犯强汉。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
少君侯与起于微末,兴前后两汉四百年的两位先祖一样,有一股天生的痞气。
没错。
我大汉朝就是有一股源自市井,磨砺江湖,雄踞四海,睥睨天下的痞气。
一汉当五胡一个汉人的战力大于五个胡人。又岂是说说而已。
1。56 英雄末路
大胜之后,反倒是最乱的时候。
刘备排出刀盾、长枪兵,盾弩手。在城门前扎下丛丛鹿角拒马,还有塞门刀车随时待命。进出皆要细细盘查,谨防刺客。便是三位主将的亲随,亦要下马盘查。
崔霸、韩猛皆千人敌。麾下丹阳精兵,虽未能入选白毦卫,却也是一等一的精兵悍勇。加之楼桑兵甲之利,望而生畏。少君侯将令,无人敢忤逆。
鲜卑大单于,已自决座上。据说是服剧毒而亡。抬来一观,刘备哑然失笑。
此人虽长得有七八分像,然而刘备却一眼看穿乃是假冒。请来大阏氏一观,也说不是大单于其人。见刘备失笑,大阏氏问道:大单于未死,便是功亏一篑。少君侯何故发笑?
刘备笑答:我以为,纵横捭阖,兵马甚盛,南抄汉郡,北拒丁零,东却夫馀,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各部大人皆归焉。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英雄盖世的鲜卑大单于,断不会临阵脱逃。怯耎懦苟活于世。
大阏氏忍不住反驳:平城之围又当如何?
刘备一愣,跟着哈哈一笑:大阏氏言之有理。想我高祖曾数败于项羽。然垓下一战功成,立大汉四百年天下。大单于今虽败,虎威犹在。想必用不了多久,便会卷土重来。
大阏氏闻言,却盈盈下拜:少君侯又何必诓妾一妇人?鲜卑弃营而走,辎重皆失。眼看隆冬将至,却无足够粮草过冬。草原看似壮美,却着实酷烈。半年酷暑,半年寒冬。隆冬时节,雪大风疾。河面冰冻三尺,帐外滴水成冰。我等妇人皆要车居取暖。牛羊冻毙者众。牧人三餐不继,只能抄掠汉土。如今大旱后又大败,惶惶不可终日。老幼多半冻死。夫馀、濊貊huì ò、乌孙、丁零,皆趁乱来攻,加之匈奴、乌桓,还有汉庭边军,乘胜追击。鲜卑,危矣。
刘备这便收拢了笑容,伸手将她扶起:大阏氏所言非虚。备虽与大单于势不两立。然鲜卑部民,却不可不救。
大阏氏美眸骤亮:敢问少君侯,当如何救?
刘备目光平静的回道:我已令三郡乌桓,南匈奴王,裹挟鲜卑部民,南下安置。
大阏氏表情一黯,又忍不住追问:少君侯岂不担心匈奴、乌桓坐大?
刘备龇牙一笑:若真如此,彼时匈奴、乌桓两部,便如此时鲜卑!
见刘备年少而气盛,大阏氏竟无言以对。
刘备便问道:听闻大单于将所辖划归为三部,却不知如何划分?
大阏氏答道:右北平以东至辽东,接夫余、濊貊二十余邑落为东部。右北平以西至上谷十余邑为中部。上谷以西至敦煌、乌孙二十余邑为西部。各置大人主领之,三部皆听命于大单于。
刘备又问:大单于可还有子嗣?
大阏氏答道:有。和连有子骞曼。骞曼有从兄魁头,从弟步度根。
刘备一愣:不是说大单于只有独子和连?
大阏氏答道:魁头生父,和连之兄,早死。故而大单于只有独子。
刘备点头道:难怪大单于金蝉脱壳,趁乱远遁。想必,下任大单于便是在魁头、骞曼和步度根,兄弟三人之中?
大阏氏又道:乃是骞曼。
刘备不动声色,看似漫不经心的随口一问:且不知,大单于此时会去哪里?
大阏氏闻声抬头。目光清澈如水,表情无喜无悲:敢问少君侯,将如何安置妾身?
不愧是鲜卑大阏氏!
刘备这便答道:大阏氏又作何打算?
大阏氏亦没回答,转而又问:大单于。少君侯,当作何打算?
刘备平静地答道:大单于不死,我心难安。
大阏氏眸中,波光一闪。两人皆多智。看似一段索然无味的对话,却早已谈妥条件。
刘备的战略目的,便是行斩首行动。檀石槐一日不死,鲜卑便一日不会分裂。
事实也是如此。
檀石槐死后,鲜卑随之分裂。西部鲜卑叛离。和连死后,魁头继位。漠南自云中以东分裂为三个部:一是步度根,拥众数万,据有云中、雁门一带,二是轲比能,分布于代郡、上谷等地,三是原联盟“东部大人”所领属的素利、弥加、阙机,等若干小集团,散布于辽西、右北平和渔阳塞外。互相攻伐,南附汉庭。其后百年,再无先前声势。
正所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作为战胜一方,大阏氏和整个鲜卑的生死,皆握在刘备手中。
得知刘备檀石槐必死的底线。
大阏氏才好开价:少君侯当知晓鲜卑风俗。大单于时日无多。死后无论是谁继任单于,妾身皆要嫁之。然今时不同往日。鲜卑势衰,后继者必不长久。单于不停轮换,妾又如何能独善其身。敢问少君侯,能放妾身归乡否?
这个条件很苛刻,甚至可以说为难。
军中皆知,正因俘虏了鲜卑大阏氏,大单于才怒而围城。且鲜卑大单于,等同于皇后。如此身份,兹事体大。自当呈报朝廷,由陛下、三公四府及满朝武商议决断。刘备小小一个乡侯,又岂能擅自做主?
如此僭越,必落人口实。
然而。为达成战略目标,刘备必须冒险。
原因不复杂。檀石槐命不该绝。还有四年阳寿。趁此四年,以他之声望,必能重整旗鼓,虽不能令鲜卑恢复元气,却可最大程度的止损。使三部不至分裂。最不济,也能完成权力交接。令大单于之位,尽可能的平稳过渡。
如此一来,檀石槐死而鲜卑乱的战略目标,便未能达成。只需十数年,休养生息的鲜卑又成大患。
于是乎。刘备看似漫不经心的随口一问,大单于此时会去哪里?
其实他心中早有答案。
大阏氏出身高车十二姓中的副伏罗氏。且是部落大人之女!
檀石槐还能去哪?
大阏氏被汉军所俘。檀石槐亲提十万未能夺回。此去借兵,正当时宜。
胡人性狭。视妻妾如牛羊,乃是自家财货。杀子之仇,夺妻之恨。奇耻大辱,副伏罗氏必感同身受。加之檀石槐盛名远播,副伏罗氏乃至高车十二姓,必不敢忤逆。若高车十二姓齐借兵与檀石槐,重整旗鼓。鲜卑大势可定,复兴有望矣!
刘备绝不能让此事发生。
1。57 意欲何为
故而大阏氏待价而沽。让刘备放她归乡。
开口很直率,理解起来亦不难。
若大阏氏重归副伏罗氏部,高车十二姓又与他檀石槐还有何干系!
曹孟德遥斩二袁。可比眼前形势。
曹操和袁绍争霸河北时,公孙康任辽东太守,不服曹操。曹操打败袁绍,绍之子袁尚、袁熙,逃奔乌桓。曹操大破乌桓后,乌桓单于和袁氏兄弟一起逃到了辽东。有人劝曹操乘胜征辽东,擒拿袁氏兄弟。
曹操却说:我正要让公孙康斩送袁尚、袁熙首级,无需亲自动手。
于是退兵。
公孙康听闻曹操撤兵。果然斩杀袁尚、袁熙和乌桓单于,把首级送到了曹操那里。
众将感到很奇怪,便问曹操:您撤兵而公孙康送袁氏兄弟首级,是何道理?
曹操说:公孙康向来惧袁尚势大,如我派兵急攻辽东,公孙康必定与二袁合力抵抗。我不攻,他们便会互相攻杀,这是情势决定,必然的。
众将皆服。
高车副伏罗氏与檀石槐结亲,乃是惧鲜卑势大。刘备若提大军追杀,高车十二姓必定与檀石槐合力抵抗汉军。若刘备放归大阏氏,按兵不动以示好。副伏罗氏定会斩杀檀石槐一家,将首级送到白檀城下。
无它。如今的副伏罗氏,惧怕刘备之大汉,胜过惧怕檀石槐之鲜卑!
正如公孙康惧怕曹操,胜过惧怕二袁,一般无二!
故而曹操一退兵,便斩杀二袁以示好。
与曹操不同的是。此时还有一个大阏氏,横亘其中。不放归,必落口实。高车副伏罗氏也不会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