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曹操不同的是。此时还有一个大阏氏,横亘其中。不放归,必落口实。高车副伏罗氏也不会相信,汉庭有示好之意。故而,想要达成刘备既定的战略目标,大阏氏只能放归。
当然,虽同是放归。却有私放和公释之分。
私放,便是刘备自行把大阏氏放回。所谓公释,便要与三位诸将商议,甚至六百里上报,由朝廷定夺。一来二回,若耗时颇长。檀石槐早借来救兵。木已成舟。高车已绑上鲜卑的战车,再示好也无用。
悔之晚矣。
须趁高车尚未决断,赶在檀石槐之前,早早将大阏氏放归,以安高车各部之心。才有示好之意。
事不宜迟。走出大阏氏帐篷,刘备急忙前往中军大帐。
不料护乌桓校尉夏育,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匈奴中郎将臧旻,三路主将皆在。
各自喝着侯府的蜂蜜香茗,似有难言之隐。
见刘备进来,急忙起身。
刘备依次回礼,被三人请上主座。
宾主落座,三人欲言又止,刘备亦心事重重。场面稍显尴尬。
刘备毕竟年少。又涉及军国大事,便等不及先开口:三位大人。本侯有一事,想与各位商议。
三人急忙放下茶杯:少君侯有何事?
刘备这便将大阏氏诸事,细细说来。其中关窍,亦和盘托出。
果然,刘备话音刚落,留着三撇美髯,颇有儒将风范的护乌桓校尉夏育,这便言道:少君侯所言极是。檀石槐一日不除,北疆一日未平。此次北伐,亦未尽全功。若他再与高车、夫余、濊貊等塞外诸胡勾结,沆瀣一气,那此战,我大汉便是败了。
破鲜卑中郎将田晏急于立功,岂能善罢甘休。这便抱拳道:少君侯言之有理。我等,可先把大阏氏放归,再上表朝廷,晓以利害。我料朝廷诸公亦无非议。
曾平会稽妖贼许氏之乱的匈奴中郎将臧旻,亦顿首:孙子曰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便是三公怪罪,我等一心为国,又有何所惧哉!
刘备欣然点头:如此,便劳烦臧将军拟表,我等一同签押如何?
三人齐声道:有何不可!
史书称臧旻,富有学识,胸怀大志,“有干事才”。表书交给他拟定,自是再合适不过。
帐中最欢喜之人,莫过刘备。与三人只是初见,竟如此志同道合。本以为会颇费口舌,不料一点就透。其中利害干系,更是尽知。真乃我大汉之幸。
待臧旻拟好表书,众人看过,皆无异议。这便各取帅印,盖上护乌桓校尉夏育,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匈奴中郎将臧旻、胡骑校尉刘备印。
火漆封存,发六百里加急,送往洛阳朝堂。
心事已了,通体舒泰。刘备喜上眉梢。抬头一看,却见三人虽各自赔笑,眉宇间仍有愁云。
三人必有求于他。刘备了然于胸,这便问道:三位将军,意欲何为?
左右看过,破鲜卑中郎将田晏这便抱拳道:隆冬将至,鲜卑远遁。此战斩首数万,俘虏上万,牛羊遍野,解救大汗边民无数。我军大胜。战事至此,可告一段落。不瞒少君侯,我等此来便是想问,此战该如何上表?
刘备正要开口,见三人表情颇多担心惭愧,这便醒悟。
三人是来分讨军功的。
此战,若无刘备神来之笔,三人必惨败而归。即便如此,鲜卑大军合围前,三路大军败相已露。又是刘备以数千家兵,独抗十万鲜卑。连施妙计,拖住鲜卑。三路汉军方能及时赶到,一蹴而就。
刘备略作思量,这便言道:将军兵发三路时,令我兵出卢龙塞接应,如何?
少君侯这是要把大功让给自己啊!
三人不禁动容,纷纷抱拳道:少君侯功成不居,可我等又岂敢贪天之功!
刘备笑问:依诸位将军之见,又当如何?
三人似早已拟定腹稿。还是由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开口:少君侯授予我等锦囊妙计前,可否再手书一封密信。信中让我等拖住三部鲜卑,助少君侯行捣巢之策?
田晏的意义是,刘备派遣阎柔兄弟送出密信前,或者说大军出征之前,便与三将有书信往来。并告知三人,自己将与右北平乌桓兵出卢龙塞,占据白檀旧城,截杀一路东移的鲜卑王庭。待计成,又书信通知三将星夜驰援。里应外合,大败鲜卑。
两份手书密信,一前一后,便可自圆其说。
若三人提前知晓。于是乎:三将分兵三路出讨鲜卑,实为打草惊蛇之计。迫使王庭东移。埋伏在半道的少君侯与右北平乌桓,则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直捣敌巢,杀大单于独子,掠走大阏氏。檀石槐恼羞成怒,招来三部鲜卑,控弦十万,大军围城。血战七日。三路汉军及时杀到,大败鲜卑,斩首数万。
若整个过程乃是三人事先与刘备定计。此计略从一开始,便十分完美。
变被动为主动。事前知晓和事后知晓。功劳千差万别。
事前知晓,乃是主谋。事后知晓,乃是从谋。
主谋,从谋。功劳自然大大不同。
1。58 后会无期
刘备又告知三将,锦囊实有两个。另外一个由平波水砦的程普,六百里加急,经傍海道,送给辽西太守赵苞。让他务必拖住东部鲜卑。废檀石槐一臂。
刘备的意思是说:锦囊有两个,三将须考虑辽西太守赵苞,又该如何自圆其说。
三人略显迟疑。所虑,乃是辽西太守赵苞其人,乃是中常侍赵忠从弟。与三人并无交情。分功一事若被他揭破,反倒不美。
刘备想了想道:出兵前我曾去信崔廷尉,询问赵苞为人。或可作为定计出征前,亦把他算在其中的证明。
三人大喜。这便细细谋划不提。
一直立于刘备身侧的乌莲,却心生愤懑。
待三人离去,这便说道:本该是你的功劳,凭什么要分给他人?
刘备笑答:其实整个过程,便如三人所说。若非兵分三路,直捣弹汗山。王庭又怎会东移?若非三部鲜卑主力,只顾与三路汉军纠缠。兵力不足,王庭又岂会如此轻易被我夜袭攻破?若不是三路汉军及时赶到,又怎会有今日之战果?唯一区别,不过是知道早晚。早知,晚知,对我来说,并无不同。而对三人,却大有不同。
须知,破鲜卑中郎将田晏乃求戴罪立功。护乌桓校尉夏育,匈奴中郎将臧旻,皆是世之良将,有功于社稷。此次出兵,朝堂内外,多有反对之声。若不能胜,必遭非议。轻则贬为庶民,重则身死族灭。我大汉少三员良将,却让四夷拍手称快。且,此次北伐动议,便出自护乌桓校尉夏育。若无他上表,便无今日之大胜。
再说,我若将功劳揽于一身,声名过于显盛。朝堂上下,必遭人惦记。禁中内外,便是我家皇帝陛下恐也会忌惮。往后行事只怕有诸多不便。将功劳分润给众将,一石数鸟。何乐而不为?
乌莲叹了口气:你倒是看得开。
刘备反倒要劝慰她:即便如此,数次奔袭,七日血战。斩首两万余级,也是大功一件。
乌莲转而又问:何时送她回?
刘备沉思道:越快越好。
乌莲点了点头:今晚我便送她归家。
刘备又叮嘱:你且去和大阏氏商议,看她如何计较。
乌莲点头称喏。
乌莲虽对有倾国之色的大阏氏甚是提防,却也和她关系融洽。只要不牵扯到刘备,乌莲自没有为难她的必要。大阏氏聪慧如此,又岂能不知。这便谨守本分,未曾有失。
听闻帐外通报,一直心怀忐忑的大阏氏,整理衣裙,起身相迎。
乌莲与刘备年龄相仿。清白无心计。这便将刘备之意,和盘托出。听闻刘备要放归她返回高车部落,大阏氏喜极而泣。七日血战,鲜卑损兵折将,未有寸进。反被三路汉军一击而溃。
按照胡人风俗,大阏氏也就与遍地的牛羊一样,成了战胜者的财物。刘备若用她笼络乌桓,送给手下胡人亦是平常。如今获知喜讯,焉能不泣。
乌莲又说,大阏氏归家之日,便是檀石槐授首之时。
大阏氏闻声,不悲不喜。轻轻顿首,拜服在地:妾身遵命。
想着二人毕竟是夫妻一场,乌莲不由得心头一软,这便伸手将她扶起:少君侯还问,大阏氏可还有心愿未了?
大阏氏言道:俘虏中有高车勇士,乃是妾身护卫。可否一并放归?
乌莲点了点头:可也。
大阏氏又谢。
三郡乌桓,尤为忙碌。追剿残兵,抄掠部族。鲜卑远遁,草原牧民缺少保护,反倒成了被乌桓抄掠的苦主。此次随汉军出征,军纪森严。乌桓不敢滥杀,多行抄掠。围城时留下的鲜卑大营,多被用来安置部民。准备撤军时,分批迁往关内三郡乌桓驻地。
尤其是只有八百落的右北平乌桓王乌延。有少君侯刘备撑腰,余下各部皆不敢与其相争。连日来已抄掠来数万部众。草原百姓,并无多少国家概念。谁最强横,便以谁马首是瞻。如今乌桓势大,这便降服乌桓。拔帐而走,迁往长城之内。举止如常,甚是熟络。可见早已习惯。
关内虽草场有限,可刘备却已想好。
关内靠近长城沿线的荒地,将被种上西域苜蓿。牧草之王,极适合田间种植。乃是让农耕民族拥有大量马匹,而无需逐草而居,游牧为生的战略资源。
想想看,只需如种田一般,将苜蓿播种。无需田间管理,就能收获大量牧草,用来喂食马匹。组建一支精锐骑军。再凭借兵甲之利,弓弩之强。化外胡人又有何所惧!
一旦乌桓各部由逐草而居的游牧,向农牧定居转变。再辅以通婚教化,百年后也会如淮泗诸蛮一样,融入大汉。
苜蓿。西汉时便已传入中土。其后两千年竟未能物尽其用,着实可惜。
养马一定要游牧么?
三郡乌桓只需围绕苜蓿田野,圈建牧场。割草喂养马、牛、羊。战马、耕牛、羊毛,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