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余,不上不下,不辨忠奸。皆受严刑拷打,逼问情由。凡有破绽百出,亦或是答非所问。皆受五刑加身。纵然不死,亦脱层皮。不待此事罢,程昱已被人称,“甄下酷吏”。
于甄都百官而言。掐头去尾,三日端午。惊喜变惊吓。曹司空,为何人所刺。朝野上下,众说纷纭。然皆无定论。
便在甄都人心惶惶,人人自危之时。太医令张奉,将将重见天日。便冒险出宫,入安集将军董承府。询问详情。
董承,虽为外戚。然1嗜酒如命,且又庸碌无为。其上更有从兄董重,乃天子弄臣。高居车骑大将军。故董承素不受天子重用。与其往来之人,皆名不见经传。实不值一提。
初时,程昱亦曾遣细作,暗中窥探,董承是何居心。岂料细作回报,乏善可陈。这便撤去人手,任其醉生梦死。
一言蔽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为此等货色,又何必兴师动众。
正因如此,董承比张奉,还早获释。
步入内室。偏将军王服、奉车都尉吴硕、侍中种辑、并安集将军董承,一众同党,悉数在列。
“如何?”众人异口同声。
“无恙。”太医令张奉,如实作答。
见张奉,却是无恙。众人,这才心安。
待张奉入座,安集将军董承窃问:“太医令可知,何人所为?”
张奉,满面狐疑:“非出将军否?”
“唉!”董承扼腕叹息:“若出我谋,曹贼命休矣。”
“哦?”张奉眼中疑色,一闪而逝。再看周遭酒友,似皆起心疑。
同党当面,董承亦毋需隐秘:“诸位毋疑。实非我所为。”
“如此”将“甚好”二字,吞之入腹。一众党羽,举杯欢饮如旧。
谓“此一时,彼一时也”。先前,密室中人,雄心壮志,同仇敌忾。剖肝沥胆,欲匡扶汉室之心,可昭日月。奈何,突如其来,一场横祸。吓得众人,心惊胆战,惶惶不安。
如此狐朋狗友,焉能委以重任。
然论寻欢作乐,却皆不落人后。好一群,酒囊饭袋。
只待,酒足饭饱,重拾意气风发。各自打道回府,一夜酣睡,不提。
汉中,南郑行宫。
日前。史夫人先归。稍后,史侯便令甄都细作,详加打探。
今日终有捷报传回。
“如何?”史侯难掩忐忑。
“事成矣。”史夫人笑答。
“妙极。”史侯转而又问:“门下弟子,又如何?”
“皆已,尸解登仙。”史夫人,表情淡然。
“善。”史侯心知。此计若成,务必尽善尽美。少有破绽,不死不休之局。至于史门弟子,究竟去往何处,史侯岂会在意:“阿母以为,再当如何。”
“陛下,从壁上观。不日,当有定论。”史夫人,胜券在握。
“善。”史侯稍得心安。
淮南,寿春。
袁公路,以一敌四,斩长涂二龙。名声大噪,身应六雄。合肥侯,遣使过江,拜车骑大将军。又授江东四郡,袁术实力大涨。汝南袁氏,门生故吏,纷纷渡江来投。更助嚣张。
惊闻曹孟德遇刺,长子身亡。
合肥侯又急遣使过江,询问详情。使者不是旁人,正是司空袁遗。与袁术,袁绍,同出一门,且为二袁从兄。凡有要事,合肥侯必遣袁遗出使。无有例外。
袁术本以为。刺客乃合肥侯所遣。不料袁遗却问,刺客何来?
“莫非,乃是吕奉先。”袁术这才醒悟,非出合肥侯所谋。
“未可知也。”袁遗忽生一丝,不祥之感。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家门子弟,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绝无泛泛之辈。曹孟德,位极人臣,总甄都朝政。正当春风得意马蹄疾,不料半路遇刺,痛失爱子。并家门兄弟子侄。
曹孟德,怒不可遏。将百官下狱,严刑拷问。不知牵连几何。
事不宜迟。袁遗这便舟回建业复命。
1。101 毋人负我
“明公。”翌日晨,司空司直程昱,再入司空府。
“如何?”曹孟德,面色阴沉,更显坚毅。
“卑下,已有所获。”程昱,实言相告。
“何人所为。”曹孟德眼中,厉色一闪。
“乃,安集将军董承。”程昱,如实作答。
“董承?”竟非心中笃定之人,曹孟德始料不及。
“正是。”程昱,言之凿凿。
“何以知之。”曹孟德,必有此问。
“卑下,命人尽取贼尸,陈于闹市。便有百姓识别数人,乃董承家中,苍头庐儿。”
“哦?”此事颇多蹊跷。曹孟德心中,焉能不疑。然事已至此,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速搜董承宅第。”
“喏。”程昱,领命而去。
司直程昱,携贼捕登门。董承仍临窗高卧,宿醉未醒。家中苍头,平日横行乡里,四邻皆不敢招惹。然何曾见过,此等阵仗。不能破门,便一哄而散。府中鸡飞狗跳,奔走哭号。家中妇孺,悉被轰出。拥挤院中,哭声一片。
待尽抄密室书信,兼歃血盟书。程昱,如释重负。
命麾下兵士,将酣睡如泥,安集将军董承,架出。冷水泼面,这才悠悠转醒。
“汝是何人。”睡眼惺忪,不辨人形。
“安集将军,家门不保矣。”程昱冷笑。
闻家门不保,董承强打精神。待辨清来人,又挣扎不脱,急忙求问:“敢问司直,某,何罪之有。”
“大逆之罪也。”言罢,程昱拂袖而去。兵卒贼捕,如狼似虎。将董承满门家小,悉数下狱。
甄都宫,承光殿。
便有车骑大将军董重,惊慌入殿:“陛下,救我。陛下,救我”
“何事惊慌?”天子忙问。
董重顾不得许多,以头触地:“禀陛下,曹司空遣司直程昱,尽收安集将军家小。欲夷三族矣!”
“为何?”天子亦惊起。
董重涕泗答曰:“闻,端午刺客,乃出”
“乃出何处!”天子厉声质问。
“安集将军府。”
“嘶”董侯不由倒吸一口,颓然落座:“不料,安集将军,竟有此有此”
“陛下救我。”命悬一线,董重岂不自危。大逆之罪,必夷三族。董重虽贵为车骑大将军。然却无一兵一卒傍身。更无外镇朋党,可助一臂之力。曹孟德,取其性命,如屠猪狗。何其易耳。
殿中君臣,此时已有定论。半道设伏,欲刺曹贼。必是安集将军,董承所谋。奈何,误中副车。错杀曹孟德长子,并兄弟子侄。曹孟德,逃过一劫。此事可比,张良博浪沙刺秦。百二十斤铁椎,误中副车,功亏一篑。
“唉”董侯浮想联翩,不由仰天长叹。天不佑汉。若安集将军,一记功成。何愁汉室不兴。然事已至此,如之奈何。
话说,先前本以为,上公相争,稳坐帝位。岂料王太师一朝殉节,朋党四散。乃至曹党独大。且先前不明。不知曹氏父子真面目。然目睹太师从容伏罪,天子震撼无以复加。痛定思痛,回忆先前种种。方知太师,汉室忠臣。太保曹嵩,不及万一。被曹氏父子所欺,追悔莫及。天子心中,岂能无恨。
思绪如潮,纷至沓来。
少年天子,心乱如麻。
见君臣皆无计可施。伴驾多年,黄门令左丰,小心进言:“陛下,何不遣使问计司空。”
“善。”董侯这便定计:“黄门令,速去司空府。”
“喏。”左丰奉命出殿。
司空府中堂。
曹孟德细看,董承往来书信,再观一干人等暗立盟书。怒极反笑:“董承小儿。欺某,刀不利乎。”
见荀彧沉思不语。程昱进言:“假此盟书,董承朋党,具无脱矣。”
“可。”曹孟德,当机立断。
便在此时。忽闻黄门令左丰,奉天子命,入府吊唁。
“黄门令,乃天子近臣。某,当亲出。”曹孟德,言罢起身。携荀彧、程昱,出府相迎。
“司空,节哀。”左丰先礼。
“臣,曹操,谢陛下存恤。”曹孟德,不废君臣之礼。
迎入府中。左丰先祭曹孟德长子,再并入中堂。宾主落座,左丰先言:“奴婢来时,大将军,急切入宫,口呼救命。天子乃知,安集将军董承之事。故遣奴婢,前来求问。”
左丰与蓟王相识二十载。洛阳时,亦奉先帝命,往来殖货里。与二袁、曹操,亦称故交。故,开门见山,道明来意。
“少令所言是也。”曹孟德,亦未隐瞒:“司直,陈贼尸于闹市。有群黎识出,乃安集将军,所豢死士。某,遂命人遍搜安集将军府,书信,盟约,具在。少令,自观。”
“敢不从命。”黄门令左丰,遂取书信,盟约,细观。
谓“铁证如山”,莫过如此。
效衣带诏。安集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奉车都尉吴硕、侍中种辑、并太医令张奉。五人印信俱全。无从抵赖。
黄门令左丰,亦不禁叹道:“奴婢尽知矣。”
“少令,自去。”曹孟德遂送左丰,回宫复命。
甄都宫,承光殿。
闻偏将军王服、奉车都尉吴硕、侍中种辑、董侯亦知此事难为。不料惊闻,太医令张奉之名。
“太医令,亦为同谋乎?”董侯虽年幼,亦知事大。
太医令,乃出宫官,为禁中内臣。天子寻医问药,皆出张奉之手。换言之,若张奉裹挟其中,天子亦断难,置身事外。
如此一来。董承、董重,董侯,皆无从自证清白。
换言之,类比衣带诏。董承等人,暗结诛曹之盟。更像是,天子授意。董氏一门,悉数参与。
曹司空,欲报杀子诛弟之仇。必夷董承三族。如此,从兄董重,难逃一死。若尽诛董氏外戚。又当置董侯于何地?
谓“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试想,若留董侯性命。他日,羽翼渐丰,元服亲政。曹孟德,又当如何自处。即便,忌于曹氏专权,天子隐忍不发。待曹孟德一命呜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