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刘备的日常-第3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受巨额献金一激。脱口而出燕王,其实有些想当然了。

    正常情况下。刘备应被封一个二字王。即便陛下一个人喜到癫狂。朝堂还有三公九卿武百官,虎视眈眈。岂能让刘备轻易蒙混过关。

    类似诸侯因功加封,大致有两种。

    增封,是有爵位者,在原有食邑的基础上,另行增加食户或食邑。

    徙封,是有爵位者,从原封地改封为现封地。

    众所周知。我大汉朝有实授,虚封之分。

    诸侯原本各有封地,南北朝改为遥领;隋唐改为食禄不封疆;明代就藩不临民;清代藩王不离京城。

    作为最后一个裂土分封的封建王朝的一名高贵的列侯。

    刘备本就有三百里富庶临乡,治下有城池十座,民众百余万。

    料想,陛下定不会把他徒封别处。

    原因不复杂。刘备和陛下有深切的共同利益。百余万民众,人税六十三钱的献费,每年陛下能收钱一亿。此钱直入中署。而不入国库。为陛下私人所有。

    一旦将刘备徒封到别处。将临乡变成涿郡下一县,不仅人税六十三钱的献费再不可得,临乡一地税收亦皆入国库。从此与陛下再无半分干系。

    家国天下。

    穷了自家,富了人家。

    如此本末倒置之大缪,精明如陛下,又岂能会犯?

    增封是必然的。

    如此一来,也就意味着,刘备的新封地,定是以原有旧封地为中心。摊大饼一般向外扩张。

    如遇临近封国,则需避过。绝不能将他人封地,归为己有。

    临乡周围大的封国,有中山国,河涧国。次一些的有安平国,逎国。小的封地更多。

    尤其是虎踞幽州南界的河涧国和中山国。完全堵死了刘备南下增封之路。两国国君皆无错,陛下又岂能夺他人之地分给刘备。

    往北便是涿郡郡治涿县城。往西又有逎国拦路。想来想去,只能向东。

    “安次县?”陛下亦皱眉头。

    “正是。”司徒袁隗这便答道:“安次与临乡相接。其南境益昌一地,已先行归入临乡。如今再将北境一并归入,亦算是全人之美。”

    历史上,安次确被封侯国。

    后汉书灵帝纪有:中平三年,江夏兵赵慈反,杀南阳太守秦颉,六月,荆州刺史王敏王叡,讨赵慈斩之,因有功封安次侯的记载。

    “临乡侯本就是县侯。又屡立大功,焉能不赏?县侯之上,便是郡国。增区区半县之地,如何能封国?”陛下笑问。

    “这”司徒袁隗确实考虑不周。

    安次县南境先已封出,如今只剩一半。哪有封半个县为郡国的道理。

    太尉许彧这便出列:“方城县距临乡不过十里,何不一并划归。”

    陛下欣然点头:“太尉此言,甚慰朕心。”

    司空张济又道:“有道是三县为郡。范阳县亦在临乡之畔,今汉初,亦为侯国。可一并归入。”

    陛下亦点头:“司空老成持重,乃国之栋梁也。”

    便是饱受荼毒的玄菟郡亦辖三县,因功封国岂能少于三。

    如此一堂和气。

    又怎能短了尚书令,兼大长秋曹节锦上添花:“刚满三县,封国略显局促。何不将那只剩一半的安次县也加上,充做添头。”

    “知我者,老大人也。”陛下抚掌长叹。

    诸如与刘备相熟的崔烈、杨赐等人皆沉默不语。面上虽古井无波,心中却也乐见其成。

    下辖范阳、临乡、方城、安次四县为郡国,虽说并非前无古人,绝无仅有。然纵观两汉四百年,因功封国者也是少有!

    陛下,不少了。

    本以为就此作罢。岂料陛下忽指大汉山河图上一处问道:“此是何地?”

    三公九卿,急忙伸头看去。

 1。200 六县为国

    “回陛下,此乃雍奴薮sǒu。”司徒袁隗答道:“雍奴,薮泽之名。四面有水曰雍,澄而不流曰奴。雍奴薮甚大,广袤千里,东极于海。有鱼、盐、枣、栗之饶。”

    尔雅十薮注曰:“薮,大泽也。”

    时下雍奴薮与海相连。捕鱼和煮盐业均甚兴盛。

    “泽中是何处?”陛下再问。

    “乃是雍奴县。”袁隗再答。

    “为何四面困于泽中?”陛下三问。

    “启禀陛下,乃因海侵。海水漫灌,与大泽相连。乃至县城被困。”尚书令曹节伏地答道:“两汉之交,风起云涌,怒潮滔天。海水反灌,淹没良田。雍奴县以西,前汉时另设泉州县,正因被海水淹没,民众多已逃难。今汉虽未撤县,却也离撤不远。”

    “尚书令,所言极是。”司徒袁隗亦道:“渔阳郡下辖九县:渔阳、狐奴、潞县、雍奴、泉州、平谷、安乐、虒奚、犷平。九县人口之和,只比一大县。老臣以为,许多县皆可废矣。”

    渔阳郡,东临渤海。两汉之交,饱受海侵之苦详见卷二:临乡 1107 九河之地。

    尤其是南部诸县,家园被毁,良田被浸。民众举家逃亡,十不存一。

    “何不将雍奴薮一并划入?”陛下试问。

    “这”殿上三公九卿,瞠目结舌。

    如将雍奴薮划入封国。便要将泉州、雍奴二县一并划入!

    如此一来。临乡侯将下辖:范阳、临乡、方城、安次、泉州、雍奴,六县为郡国!

    横跨三郡,六县为国。

    好似一头卧虎,横亘在幽、冀二州之间。与中山、河涧三足鼎立。

    “不知众卿,以为如何?”陛下又问。

    “老臣并无异议。”司空张济率先表态。

    太尉许彧随即出列:“臣,附议。”

    殿上杨赐、崔烈等老臣,各自叹息。

    为何是此二人率先表态。

    乃因,年初时。陛下下诏,令公卿举奏刺史、郡守贪残害民者。太尉许彧馘、司空张济谀附宦官,收受贿赂。凡宦官子弟、宾客为官贪残者,皆置之不问,却举奏边远小郡为官清正,颇政绩者二十六人。

    百姓诣阙诉冤,司徒陈耽、议郎曹操上疏,劾奏许彧等人所举皆出于党私,是“放鸱枭而囚鸾凤”。陛下闻奏,责备许彧等人,并将所蒙冤被举者皆拜为议郎。

    二人先前为政有失,被陛下责备。这才急于阿谀谄媚,率先自表,讨好陛下。

    “太常?”陛下忽然开口。

    杨赐稳稳出列:“老臣在。”

    “太常为何一言不发?”陛下笑问。

    “非刘不王,非功不侯。都护西域辅汉大将军,临乡侯。有大功于社稷。又是汉室宗亲。理应封王。殿上诸公,言行得当,老臣并无异议。”杨赐躬身答道。

    “司徒?”陛下又问。

    司徒陈耽亦迈步出列:“臣与太常,所思相同。临乡侯理应封王。”

    “既如此,尚书令,且拟诏吧。”钱货两讫。

    陛下正欲起身罢朝,却听尚书令曹节伏地言道:“陛下,封王乃是大事。诏书是否太短。不如用策书。”

    周礼:“凡命诸侯及公卿大夫,则策命之。”

    “策者,偏简也。以命诸侯王公;右三公以罪免,亦赐策。”

    诸侯王,需策封。

    “如此甚好。”陛下欣然点头。

    蔡邕独断:“策者,简也。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其次一长一短,两编下附。”

    汉书载汉初帝命有四,首曰策书。时只用木简书写,所以称为策,又与“册”通。

    尚书令曹节又问道:“敢问陛下,封国以何为名?”

    陛下这才想起,还要给封国取个响亮的名号。

    “燕国如何?”陛下抛砖引玉。

    “老臣以为,还是二字为宜。”杨赐首先站出来反对。

    所谓功高盖主。都护西域辅汉大将军,风头正盛。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既已封大国。国号还是低调些好。恐招小人,眼红妒忌。

    “臣等附议。”

    “太常以为何名为宜?”陛下和颜悦色。

    杨赐遂将目光投向大汉山河图:“封国西起范阳,经临乡、方城、安次、泉州、雍奴,东抵渤海。何不叫渤海王?”

    “冀州有渤海郡。岂能封渤海王?”这便有人反对。

    陛下闻声抬头:“卢尚书,以为如何?”

    “臣久居幽州。常闻冀南为赵,冀北为燕。临乡侯封国,正在燕赵之间。何不取南北与燕赵相配?”

    “哦?”陛下略作思量,这便欣然点头:“南燕北赵。又当如何决选?”

    “臣以为,南燕为佳。”太尉许彧灵光一现。陛下不正好中意燕王吗。

    “封国在北,取南燕似有不妥。依老臣之见,北赵并无歧义。”司徒陈耽道。

    “封国多泽,何不称深泽国。”这便有人开始和稀泥。

    “深泽侯国早已撤国,并入范阳。如何能用一隅之地,为封国命名。此乃以偏概全也,廷尉此语不可取。”话音刚落,这便有人出来反对。

    不等崔烈入列,另有人开口:“既并六县为国,何不在此六县之中,取二字?”

    于是朝臣,又被带偏。

    纷纷暗自思量,如何在六县之中取最佳二字。

    见殿内群臣争论不休,陛下不禁苦笑。

    本以为裂土封国,划定疆域是最难。岂料,取个合适的名字才是左右为难啊。

    朝堂一时如闹市。

    三公九卿各个引经据典,唾沫横飞。却谁也说服不了谁。

    眼看日头偏西,也没吵出个所以然。

    忽听有人高喝:“何不叫蓟国?”

    “蓟县不在封国之内,如何能命此名?”

    “下官所说,并非燕国旧都。乃是西周诸侯国。”说话之人,正是议郎曹操。

    陛下这便看向司空张济:“司空可知蓟国?”

    “老臣知也。”遂将蓟国历史娓娓道来。

    蓟国,国祚延绵千余年。国君为伊姓一说祁姓,尧之后裔。

    蓟国立国于商,其间时断时续,具体传承已不可考。西周初年,蓟国受周天子分封,重新立国。直到春秋中期,亡于燕。

    后,燕国立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