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刘备的日常-第3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问方知。原来,岂止是北地郡南境羌人,就连上郡诸羌亦上疏,请立奢延属国都尉,居中调停与鲜卑十四部的纷争。

    以前,羌人一家独大。如今鲜卑十四部横卧在北,如芒在背。

    如何能不心忧惊惧,日不得安,夜不能寐。

    怎么办。这个时候便想到汉庭了。有汉庭居中调停,才能心安!

    驱虎吞狼,势成矣。

    陛下遣黄门令左丰登门,询问首任奢延属国都尉人选。

    刘备遂问北地太守人选。

    左丰摇头道:陛下亦未决断。

    言外之意。尚无人花钱买此官。想想也是。北地与上郡,皆被羌人所据。民风耿烈,性情彪悍。非干吏能使不可任。

    贪官污吏,一旦上任。多还未来及刮地一尺,羌人便聚众而反,攻掠州县。

    搜刮来的钱财一夜付之东流。头上乌纱不保。性命亦堪忧。

    一句话,风险甚大,收效甚微。无人花钱买此地之官。

    但陛下又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于是便想到了大金主刘备。

    蓟王既上疏,何不替朕保举二人。捎带把两笔‘修宫钱’亦缴来。岂非两全其美?

    陛下果然是陛下。

    刘备这便笑道:孤愿举荐二人。

    左丰喜问:何许人也?

    刘备答曰:皇甫嵩,朱儁。

    左丰这便记下。回宫复命前又问:王上如何得知此二人?

    言外之意。未见刘备与此二人有过交集。

    刘备笑道:为陛下分忧,乃为臣之道。二人孤虽不识,却早闻其名。北地、上郡,毗邻三辅京畿,非文武双全不可守。此二人,允文允武,可堪大用。

    黄门令左丰这便牢记,回宫复命不提。

    皇甫嵩,字义真。出身将门世家。乃雁门太守皇甫节之子、度辽将军,凉州三明皇甫规之侄。初举孝廉、茂才。今帝初被征为侍郎,正在朝中任职。

    朱儁,字公伟。出身寒门。少时因赡养母亲而闻名乡里。为人好义轻财,受人敬重。后被太守徐珪举为孝廉。迁任兰陵令,颇著政绩,获上表举荐。不久拜交州刺史,仅率家兵五千人便大破叛军,平定交州。战后因功封都亭侯,入朝为谏议大夫。

    如前所说。

    平定黄巾之乱的帝国名将。时下,一个是侍郎,一个是谏议大夫。皆被陛下豢养在朝堂。需要时,丢一根难啃的骨头。外派为官。或讨贼,或平乱。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尽忠。待老而无用,乞骸骨才得以还乡。到头来仍难免身死族灭。

    因功积攒下来的富贵。多传不过三代。

    班定远,便是前车之鉴。

    奈何江山代有才人出。义骨忠魂书汗青。

    有蓟王作保。二人很快走马上任。

    一个出任北地太守,一个出任上郡太守。

    还捎了个奢延属国都尉的添头。也算是买二送一。陛下待蓟王不薄。

    首任奢延属国都尉乃是刘备少年挚友,又师出同门:白马公孙。

 1。28 长短之利

    秋风拂面,飒爽微凉。

    洛阳东郭,殖货里。

    一队劲装骑士,在辅汉大将军府门前勒住马蹄。

    翻身下马,便有一人进前抱拳。

    “新任上郡太守谒见大将军。”

    阶上守卫朗声道:“可有名帖。”

    “名帖在此。”那人双手奉上。

    守卫取名帖在手,辨识真伪,这便言道:“请太守门内稍后。”

    说着,即命人打开中门。

    队伍中,便有一中年儒士称谢入内。

    后世门与房连,称门庑(én u)。

    盖因后世少建门楼。

    时人喜造高楼。便有一队绣衣吏,长驻门楼内。两侧隔有茶室,专供访客等候。

    如此便可免去门外等候之苦。

    此乃辅汉大将军首创。别无二家。

    茶未饮尽,便有人来通报。

    解下配剑,交给随身侍卫。新任上郡太守朱儁(jun),整理衣冠,随婢女入内。

    穿庭院,登前堂。除履入内。只见辅汉大将军正襟危坐,自居主位。西席有客。东席亦有三位心腹重臣作陪。

    “下官谒见辅汉大将军。”朱儁长揖及地。

    谒见?(yè jiàn),先投名刺,而后进见。

    长揖及地,袖及地,而非手及地。

    “太守请起。”刘备伸手西席:“坐。”

    “谢坐。”朱儁近前数步,先向西席上首之人见礼,这才由下首绕行席后,顺坐次席。

    东席并无相识,无需先行礼。

    落座后,大将军自会介绍。

    “我来为诸位引荐。”刘备先介绍西侧首席:“新任北地太守。皇甫义真。”又指向次席:“新在上郡太守朱公伟。”

    “皇甫嵩。”

    “朱儁。”

    待二人相互见礼。刘备又依次介绍东席。

    “府丞贾文和。”“贾诩见过二位府君。”

    “长史盖元固。”“盖勋见过二位府君。”

    “从事中郎傅南容。”“傅燮见过二位府君。”

    宾客与府臣相互见礼。这便介绍完毕。

    朱儁长跪抱拳:“儁冒昧前来,乃为谢大将军保举之义。”

    “举手之劳,何足挂齿。”刘备笑答。

    “我与大将军素昧平生。敢问大将军,因何保举下官。”

    “为国举才,理所应当。亲仇尚且不避,又何问相识不相识。二位大名,备早有耳闻。两郡城池残破,民生凋敝。又多异族盘踞。非智勇双全,不可守。陛下遣人来问,我便顺水推舟,举荐了二位。”

    “大将军高义。”皇甫嵩亦抱拳:“下官必不负所托。”

    说着,又话锋一转:“一郡之守,乃二千石高官。我二人又非名士,人费二千万的‘修宫钱’必不可少,亦不可免。敢问大将军,是否也为下官出了这笔钱。”

    “然也。”刘备轻轻点头。

    “身欠巨债,却无以为报。此去心中难安。”朱儁亦道。

    “二位太守何出此言?”刘备面露诧异。

    “回禀大将军。诚如所言,二地城池尽毁,民生凋敝。食不果腹,衣不避寒。尚且不能自给,如何还有余财。人费二千万的‘修宫钱’,下官必无法归还。”朱儁索性直言。

    所谓无利不起早。大将军亦善经营。所谓先投资,后收益。是否想借我等之手,搜刮民脂民膏。犹未可知。故而要当面言明。若真是如此。此官不做也罢。

    二位太守,之所以一前一后,登门拜访。便是此意。

    刘备这便了然。微微顿了顿,遂正色道:“在我看来,天下有三利可取。”

    “利国、利民、利已。亦有短利、中利、长利之分。”

    “下官愿闻其详。”二人齐齐抱拳。

    “利己为短,利民为中,利国为长。”刘备笑道:“修身,齐家,治国。说的便是此三利。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少时家贫,三餐不继。母亲典当度日,家徒四壁。于是赚钱利己,重修老宅,母子衣食无忧。

    后母亲又举樊重为例,告诫刘备要令楼桑宗族皆能‘层楼高阁,陂渠灌注’。此乃齐家也。齐,平也。家,民也。齐家便是利民。于是大建楼桑,吸纳流民。此为中利。”

    饮了口香茗,刘备又道:“今并六县为国。为蓟国之君,又兼都护西域辅汉大将军。所求,乃利国也。

    社稷倾覆,国以何存?汉庭不在,何来诸侯?

    又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二位太守若能重整河山,以待后生。为长久计,此乃利国也。”

    “大将军之意,下官已尽知也。”二人双双拜伏在地。

    刘备这番肺腑之言,二人能领悟的意思是:

    覆巢之下无完卵。汉庭存在,蓟国才能存在。若改朝换代,刘氏诸侯国亦会被取代。北地与上郡,虽皆不属蓟国。却是我大汉河山。治理好二地,亦利于蓟国。

    这便是作为一国之君的刘备,追求的长利。

    人到了不同的阶段。所追求的利益是不一样的。

    以前只是个小地主。现在是一国之君。

    于是修身,齐家,治国;利己、利民、利国。

    二人如释重负,心结尽解。

    见日已正中。刘备便留二人午宴。

    席间,觥筹交错,宾主尽欢。

    洛阳西郭,延熹里。一处占地颇广的豪宅。

    富丽堂皇的书房内。一锦衣老者,老态龙钟,负手而立。

    “阿父。”一宫裝妇人,步入堂中。

    “坐。”老者不是旁人。正是曾几何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势滔天的‘程大人’,程璜。

    自被曹节等人逼迫就范,害死两位女婿后。程璜亦受牵连,被众内官合力排挤出权利中枢。此后便一直称病不出。居家静养。

    “阿父急唤,所为何事?”妇人正是程璜养女,陛下食母程夫人。

    “自己看。”程璜冲书桌遥遥一指。

    妇人取白绢在手,一眼扫过。不由一惊:“何人送来的礼单,竟如此阔绰。”

    “辅汉大将军,蓟王刘备。”一夜未眠的程璜,哑声,逐字说道。

    “原来是他!”妇人眸中精光毕露:“所求何事?”

    程璜却反问:“你与徐奉,关系如何?”

    “尚可。”妇人顿了顿道:“彼时奶涨,令其吮之。后结为‘对食’。相互取乐。”

    对食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应邵注曰:“宫人自相与为夫妇名对食。”

    “陛下还食你乳乎?”

    “隔三差五,不似先前频繁。”

    “可曾幸你。”

    “未曾。陛下只喜幼女。年十四到十八为宜。一旦年过十八,便弃之如敝屣(bi xi)。”妇人如实答道。

    “既如此,你可愿为老父做一事?”不等妇人开口,程璜又道:“事成之后,绢上财货,你我平分。”

    “可也。”

 1。29 养女死士

    如前所说。

    今汉管理后宫嫔妃宫女的机构有两个。一名永巷,一名掖庭。

    永巷署,设“永巷令一人,六百石。宦者。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