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女道又打趣道,刘备若舍得割爱,此七人便可换回一支马队。
刘备不由吞了口口水。
以人换马?
母亲横眉冷言道:岂非本末倒置?非君子所为!
话说自家那只痴肥的斗鸡,母亲都空养了这么多年。又岂能用女婢去换马?
焚琴煮鹤,临窗骂雨。暴殄天物岂是诸侯行事!
刘备幡然醒悟。
艳婢和斗鸡,皆是侯府的门面。
这个时代,不蓄些艳婢女伎,还敢称自己是贵族?“”,。
1。96 防患未燃
村中三岔路口的地下陶管,被重车压碎了一截。官道在村中分成东西两向。三叉路口被刘备建成了一个简易的环岛。环岛中央正是市楼所在。三条路绕行市楼,重车又多。故而被压坏。
好在不是污水管。不然必定臭气熏天。
耿雍看过,说只需换上一截新陶管,不日便能修复。
刘备却想增加陶管的硬度。耿雍找来龙窑陶匠询问。工匠说,加入铜铁矿粉能增加硬度。刘备便命他试烧。
市楼外的道路,揭去砖石地面,重新更换陶管,不日修通。
修复下水道时,许多人有幸一观。这才明白,种种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神奇,才成就了今日之楼桑。
耿氏制陶,卖的最好,卖的最多的,已不是酒瓮。而是双瓮化粪池、抽水马桶、青瓷浴盆、陶管、各种栓接零件所组成的,一整套的水洗结构。更有许多涿县豪商巨富,向耿雍提交雇佣良匠,改造自家水洗设施的劵书。
这些落籍楼桑的工匠,都是少君侯的邑民。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唤来的。
刘备也乐意工匠们能多接些类似的私活,补充家用。
清溪内的鱼群虾蟹,随陂渠水网入楼桑水田。成为稻花鱼。今年雨水充沛,利于稻鱼成长。随着稻禾抽穗扬花,呈现出一片稻鱼共生,鱼肥米喷鼻的喜景。
刘备家的百余亩水田,捕获数千斤稻花鱼。皆晒成禾鲤干,藏于仓楼三层。邑民纷纷效仿,皆有收获。
稻花香里,蛙声一片。
没有农药的时代,捉虫除了人工,就全赖它们了。
这些年大汉虽天灾不断。所幸皆没有殃及全国。个别州郡受灾,余下州郡尚能保住收成。如此,只需调度适宜,粮食足可补充。只可惜世家大族趁灾并人土地,虏人子女。再有奸商囤积居奇,米价日渐居高,乃至流民遍地,怨声载道。
尤其是并、冀二州。民生凋敝,极为艰苦。
此二州,也是太平道最盛行之地。
楼桑良厨甚多。刘备家的艳婢,厨艺更是一绝。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也就算了。竟连女工、庖厨这些持家技,也各有涉。修炼的实在是太强大。
如今又合练剑击、弓弩、刺客之术。
母亲说,给个侍妾的名分,实不为过。
刘备说,一切皆凭母亲做主。
只是阿母,现在谈这些,是不是有些早?我才多大啊。
楼桑可玩的地方有许多。
孩童们最喜欢爬楼登高。宗人和附民家的童子,皆已黄叙为首。日日上蹿下跳,不亦乐乎。与刘备年纪相仿的伙伴多以入学,难有闲暇。只有黄叙这批年纪尚小的幼童,有时间到处闲逛。好在高处都有弓手。即便不是作为少君侯部曲的望楼弓手,家家户户也皆有民兵。楼桑有邑无门。畅行无阻。前有流寇,今有游侠。皆眼红于楼桑富足。不得不防。
家中蜂蜜渐多。刘备便卖与崔家茶寮,混合忍冬金银花、野菊,温水冲泡成蜂蜜茶。风靡一时。
蜜浆是整个汉代最为流行的饮品。而刘备改良的蜂蜜茶更胜一筹。也就难怪时人趋之若鹜了。
立夏刚过,围绕白湖的环湖廊道便已建造完毕。比照廊道下的石柱,划分出的湖边宅地,已被各家认领。建屋所需虽由刘备先行垫付,各家分期付款。可为补贴购买石材耗费的巨资,耿雍说服刘备,先行收取了三成的首付款。
如此一来,资金问题迎刃而解。
邑中楼宇渐多。防火成了重中之重。除了家家预备储水大缸,日夜小心火烛,防患于未然外。又命各家各户多备水囊。水囊,如囊,以猪牛胞盛水,用以救火。刘备还改造了弩车。弩车,以车为架,以辘轳引弦;矢长十尺,矢端连系绳索,如同戈射,可用辘轳卷收。
刘备改造的弩车名曰:水龙弩车。弦上置一竹篮,用于盛放水囊。若有一家着火,水龙弩便将篮中水囊射向火点。水囊撞击炸裂,清水四溅而出,以此灭火。
水龙弩能将水囊射高百步。多用于高层灭火。
水龙弩车,来自大木鸾的技术。射出木鸾和射出水囊,本质上并无区别。只不过比起弓弦强劲的木鸾弩,水龙弩的弦劲较弱。加之又采用两轴三轮的床弩构造,减轻了体积和重量。让水龙弩三人便可自如操弄。即便是窄巷,三轮弩车也能通行。
效果如何,一试便知。
刘备曾在市楼顶阁置一火盆,假装起火。
望楼弓手立刻哨响示警。
哨声一起,便有数辆水龙弩被驽马牵引到火场,将市楼团团围住。
烈火熊熊,水囊从四面八方呼啸射来。崩裂后犹如水泼,齐将火盆浇灭。
除先前几次射击,未能命中火点外。余下皆中。
刘备大喜。立刻不惜耗费巨资,督造水龙弩。并在市中专设一队市卒,用于灭火。号称水火卫。
为何不叫水龙卫,而叫水火卫?
这个问题,刘备从来是笑而不语。
众人皆不解,却被恩师一语道破。水囊亦可为油囊。泼水救火,泼油自然是纵火!
因此不叫水龙卫,而叫水火卫!
今年雨水丰沛,沟满渠平。而楼桑却未遭水患。究其原因,顺畅的下水管网,居功至伟。街巷中的落雨会第一时间流入地下暗渠,注入下游水网。必要时,还能用龙骨翻车汲取暗渠积水。加快排洪。
总之,为建好楼桑邑,少君侯真可谓挖空心思。
楼桑邑游人如梭。每日出入者众多。其中不乏孔武有力,奸佞之徒。除了太平道尝试抄掠赀库外,一般人等皆不敢妄动。除了望楼弓手、白毦精卒。顺阳卫中的刺奸,也是极大的助力。这些人久在江湖,任侠义气,早练就出一双火眼。有没有身藏利器,图谋不轨,他们一眼可辨。正如前年流寇巨贼伪装成流民进入楼桑邑,吕冲、魏袭两人单凭脚印深浅,便已知身藏铁器。便是明证。
另有刺奸取来流寇包裹,打开一观。才让刘备下定不留活口的决心。
把刺奸交给耿雍掌管,刘备也是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
正如涿县中人习惯称其为简雍一样。刘备觉得,他应该是不会轻易背叛自己的人。
1。97 堪比高官
侯府中庭,五层。
刘备书房正中,一张硕大的案几上,正摆放着楼桑邑的微缩全景模型。这幅等比例缩小的全景模型,是苏伯数月的心血结晶。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皆是手刻木雕。苏伯还特意多做了许多零件。方便刘备登高远望。根据楼桑的实时变化,搭建出新的微缩景观。
这成了刘备闲暇时,最大的乐趣之一。
无需七层顶阁。便是在五层的覆道内,就能看尽楼桑诸景。危楼高百尺。十尺一丈。百尺就是十丈。这种高度,在楼桑实在是很普通。
邑中的变化,皆因人而起。
为加快建造进度,刘备在改建楼桑村时就和苏伯设计了标准尺寸。所有物料,皆严格按照尺寸制取。于是,搭建起的楼阁院落也大多相同。远远望去,就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然而,随着宗人和附民纷纷搬入新居。各种细节的改变,就在刘备眼前鲜活的上演了。
这边多加一个雨棚,那边多开一扇窗。还有在院中另起楼宇,或是在仓楼和中楼之间,前楼和望楼之间,凌空飞架一座覆道,诸如此类。让楼桑的建筑,姿态各异,又有迹可循。十分生动。
此时的州县,即便是号称州郡最繁华的县治之所在,也没有楼桑如此密集而高耸的楼宇。
终不负楼桑之名。
立冬前,楼桑邑方圆十里的水稻,开始收割。
先前督造的扁舟,往来航行在沟渠水网。早起送人,晚归运稻。更有载满军士的舲舟日夜巡逻,防止新谷被抢、被烧。
一年一熟,春种和秋收,是楼桑最重要的两个时节。上下一心,众人齐力。少君侯更是亲率精卒,不敢有丝毫怠慢。就连这半年一直抱恙在家的老族长,也亲临现场。
铺满砖石的街巷堆满了稻谷。放眼望去,一地的金黄。
新改的水田,能有三石收成,已是极好。
整整一月,楼桑邑都忙于收割。邑民感少君侯恩德,皆选上好新粮,足量缴纳田租。四千石新谷,陆续收入仓楼。府中上下,皆大欢喜。昔日母亲靠典当度日,如今仓廪充实,再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忧。母亲怎能不喜。
公孙氏之喜,不下母亲。坐实正妻之位的她,早把刘备视为一体。爱之深切,难以言表。乱世将至,家中仓廪充实,才是最大的幸福。
艳婢亦是欢喜。侍妾的身份,让她们早把侯府当成了遮风避雨的坚城坞堡。乱世红颜多薄命。坚墙高楼,吃穿不愁。正是最安全的庇护所。
苏双自然也喜。他把刘备视如兄长。刘备的欢喜便是他的欢喜。人生,就这么简单。
足量上缴租赋后,邑民手中仍颇有余钱。
楼桑邑本就繁华。赚钱的门路有的事。种田已不是唯一手段。于是留下良种,和一家人的口粮。余下粮食,尽可拿出贩卖。许是以往时常忍饥挨饿,邑民们对粮食看的不是一般的重。即便忍痛出售,也尽可能的留下足够口粮。
出价最高者,自是少君侯。以市价购得新粮一万石。与自家良田收获的一千石,和邑民交来的四千石田赋,共计一万五千石,存入仓楼。
难怪。少君侯将仓楼设计成宅院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