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捕,余下同党或铤而走险。玉石俱焚。”
“玉兰已知晓,这便返回教中。”事不宜迟,张玉兰欲连夜回程。
见卢暒颇多不舍,慧妃言道:“即来则安。板楯蛮反,非一日之功。小住数日亦无妨。不必来去匆匆。”
“谢慧妃体恤。”卢暒先拜。
张玉兰自无话可说。母女相见,颇多生分。只因卢暒改嫁蓟王,且诞下一子。受封云霞美人。长居顶阁占星台。占星台,乃蓟王为大秦圣祭所建。后经改造,为陇右女仙居所。其构造与蓟王宫观天阁,颇多相似。拱卫关首云霞殿。
大震关上下,自有四海馆长左慈,领门徒馆众,悉心守护。自当固若金汤。
话说,西王母派,敌友莫辨。且距蓟王治下大震关最近。慧妃关乎六百万汉羌融合大计。位高权重,莫过如此。断不可有失。正因持重,左慈等四海馆众,才不敢轻举妄动。谨防西王母派麾下仙门,诸如西河少女等,乘隙而入。
若陇右逆乱,则断西域、关中通连。如此,丝路商旅唯绕行居延道,由肩水金关进出西域。且陇右一旦逆乱,南下蜀身毒道,亦被切断。大震关及大散关,失丝路流金,民生艰难。久之必乱。雄关失守,关中危矣。起连锁反应,时局瞬间崩坏。
蓟王光融天下,明以照奸。为人处世,皆以备不虞。大震关咽喉要地,焉能无备。
待流徙期满,牢城就地转化城邑。如此再得三五载,陇右民心安定,邻里牢不可破。那时,再将慧妃等人,迁回蓟王宫,朝夕相伴。
话说回来。蓟王既将王陵安在洛阳。将大震关云霞殿,设为离宫,亦无不可。且远在北海之滨,由兵车大营改建之“北海离宫”,月前亦竣工。高车六氏,漠北各部,及挹娄、沃沮等众多部族,赠与蓟王的十万部民,皆已拖家带口,迁入安居。
先前,蓟王命将作寺所造“革膜”,已分批送往北海苦寒之地,用于冬季保暖。再加石炭锅炉,暖柜升温。便是隆冬时节,冰冻三尺,彻骨极寒,室内亦温暖如春。“漠北无禾”,乃是谬传。事实上,除去漫漫冬季,北海之滨,皆可屯田。寻常五谷若不能熟,则试种青稞麦。青稞麦亦力有不逮,则就地堆垒大棚,覆盖膈膜。不求丰产,只求自给自足。实在不行。当四时贩运蓟国粳米:绕行半岛,自北乌稽港登岸,横穿苍海郡,输往北海离宫。
水陆通达,旦夕可至。风雨无阻,四季通行。能耐极寒的北地挽马,拖动机关橇车。往来驰骋,不绝于道。
知微见著。蓟国商贸之强盛,古往今来,无出其右。
放眼诸夏。
除去关东因遍地豪强大姓,负隅顽抗,不肯归附。余下皆已归服蓟王治下。
八月案比。三南夷人,竟有百二十万众。水衡都尉府上下属吏,一筹莫展。然郭东掾却喜不自禁。
周晖秘问缘由。
郭嘉答曰:百余万众,若悉数归服。当如倭岛熊袭国(原狗奴国),立为属国,另设属国都尉领护。就地募兵,挥师南下。如此不出数代,大汉当与身毒毗邻。
周晖又问:百万之众,人吃马嚼,舟车劳顿,如何养活。
郭嘉又笑:无妨。今季国中得新谷五亿石。活大汉十三州绰绰有余。何愁再多百万之口。
周晖大惊:蓟国不过千里之土,一季竟得五亿石谷!
郭嘉亦叹:若非右相来函告知。嘉亦不敢信也!
周晖一时神游天外,竟无话可说。
饥寒起盗心,饱暖思恩义。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汉人、夷人,别无不同。
果不其然。主公刘备,知三南竟有百二十万众,喜出望外。
传命水衡都尉,只需夷王愿出山,安居新造港津城邑,受封大汉官吏,凡有所需,皆可应允。又与郭嘉约定,只需立岭南都护府,当二千及冠。
皆大欢喜。
至此,岭南都护府,初见端倪。尤其风传三南大地,民众皆翘首以盼。能生入大汉治下,何其幸也。当可瞑目矣。
既有岭南,必有漠北。蓟王立北海离宫之意,昭然若揭。再加东海倭国列岛,东西南北,四大都护府,或早已在蓟王心中扎根。
参考西域都护府。当设左右府丞,代主理政。理所当然,郭嘉当为岭南都护府丞,首选。
蓟王许诺其二千及冠。或便是授予此职。
依蓟王构想。大汉十三州之外,还需四大,或五大都护府为藩屏。而后才是徼外蛮夷,番邦异国。东南西北,四大都护府自不用说。第五都护府,当立在何处?
蓟国上下,皆苦思不得其解。
1。82 逢凶化吉
弱国无外交。强权再行仁政,则无往不利。
此便是煌煌天汉,最大优势。四百年,南征北战,东伐西讨。封狼居胥,立南海柱,威名赫赫,如雷贯耳。毗邻如此强汉,蛮夷稍有不端,伏尸遍地,血流成河。忽得仁主,通商修路,筑城造港。一视同仁。焉能不感激涕零。
正因领先世界千年。乃永夜之明灯,黑暗中灯塔。象征着一切光明与美好。故五胡四夷,纷纷内迁。欲做汉人而不可得。即便饱受欺凌,逼急而反。却不愿外迁。只因身在大汉。
趋利避害,人之常情。比起周遭奴隶制部落文明,大汉的先进性,毋庸置疑。
用后世的话说,便是削尖脑袋,也要硬生生挤进来。无论如何,黑(非法移民)也要黑在汉土。
历代先辈,积威至此。正为刘备做嫁衣。刘备继往开来,任重道远。唯砥砺前行,誓不辜负这个时代。
三足踆乌,船宫监牢。
大秦圣祭施以驱魔秘术。上元夫人不愧是西王母座下首徒。心防虽摇摇欲坠,却仍坚贞不屈。西王母派乃群仙之首。先前曾降为弥月之喜。刘备不欲树敌。故未施以极刑。一旦无所不用其极,则再无转圜。如此必引王母报复。大震关首云霞殿女仙危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为大局计,断不可恣意妄为。此,便是明主。随心所欲,乃桓灵所为。
熬过药效褪去。上元夫人悠悠转醒。
待眸中水雾散尽,这才发觉,刘备并大秦圣祭,正立于当面。
“夫人安好。”刘备平静开口。
“枷锁在身,不能施礼,王上恕罪。”上元夫人虚声对答。
“夫人当知,孤并无恶意。对贵派亦无歹念。然夫人屡次出手,所为何来?”刘备问道:“今深陷囹圄,言不过三人之耳。唯天地可知。夫人可否实言相告。”
“原来王上早知。”上元夫人眸中骤生波澜:“实不相瞒。屡次三番,欲请王上赴瑶池仙会,乃因王母欲知襄楷下落。”
“哦?”刘备一愣:“莫非,王母亦寻襄楷。”
见刘备表情不似假装,上元夫人苦笑:“莫非,王上亦不知襄楷行踪。”
刘备言道:“孤本以为,王母必然知晓。”
上元夫人言道:“王母以为,王上必然知晓。”
“如此说来,西王母派与襄楷并无瓜葛。”
“实不相瞒,多年前,天师道张道陵、太平清领道于吉、北海郎顗、平原襄楷等,先后登临昆仑墉宫。与王母坐而论道。言及天下大势。前人皆言,汉室气数已尽。唯襄楷另有高论。”上元夫人言道:“襄楷言:今汉自桓帝以来,天垂尽,地吐妖,人厉疫,三者并时而有河清,犹春秋麟不当见而见。虽说反常必妖。然大乱乃大治之始。若得麒麟天降,终结乱世。则可逢凶化吉,开三兴之世也。”
一言蔽之,负负得正。
刘备言道:“北海郎顗(yǐ),亦曾上疏顺帝:天垂妖象,地见灾符,所以谴告人主,责躬修德,使正机平衡,流化兴政也。《易内传》曰:‘凡灾异所生,各以其政。变之则除,消之亦除。’。换言之,灾异皆可消除。”
“王上明见。”上元夫人答曰。
“西王母因何欲寻襄楷下落。”刘备问道。
“只因王上,麒麟天降,定国兴邦。乃应襄楷所说‘麟不当见而见’。不料‘天降流火,麒麟送子’,又生异象。岂能连降二麟。故王母不惜亲临,降为弥月之喜。待麟子入怀,王母方知,乃王上骨血。”上元夫人将前后诸情,娓娓道来:“悉知内情,王母遂心安。大汉三兴,再续国祚。只需不令蛮夷羌胡乱入,西佛便不足为患。”
“王母果有大神通。”刘备一声长叹。佛教的兴起,便是从五胡乱华时代入。并由“汉化胡人”政权,发扬光大。心念至此,刘备又问:“王母竟已知晓,为何还追寻襄楷下落。”
“妾奉王母之命行事。其中内情,不得而知。”上元夫人言道。
“既如此,孤便不再追究。”刘备言道:“即日放归,夫人保重。”
“谢王上不杀之恩。”上元夫人如释重负。
“然若再犯,数罪并罚。”刘备言尽于此。
“妾,自当谨记。”上元夫人垂首相送。
大秦圣祭取琉璃灯盏,送至鼻下。异香氤氲,上元夫人坦然入睡。蓟王言出必行,必不会加害。醒来时,人已重回千秋观顶阁。衣冠楚楚,并无异样。
急忙起身,寄书飞鸿,传与王母知晓。
上元夫人之所以屡次三番,欲请蓟王共赴瑶池仙会。乃因西王母窃以为,襄楷失踪,乃是蓟王所为。故才施以幻术,想从蓟王口中,吐露真言。不料被蓟王将计就计,擒入船宫。上元夫人自以为,当步麻姑仙后尘,沦为禁脔。不料蓟王网开一面。更悉知,蓟王亦在寻找襄楷下落。
两相说开,心结尽解。
然应承太后之事,又当如何。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便有墉宫瑶姬,耳语进言道:“夫人初归,心神两伤。当闭门潜修,以待他日。”
“如此,也罢。”上元夫人言道:“且传语太后,当徐徐图之。”
“喏。”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