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君不见后世高考作文也都快混成“八股”了?
此外,要增设算术、策论、明法等科目,以便国家选拔有用之人才。
这种话,如果让朝廷自己提出,难免有喜欢叛逆的家伙反对,但让南孔当家人,身负天下名望的孔公诚说出,即便有抵制者,可也会引出支持派。
北孔的脸面丢尽,他们支持不了,可南孔还行啊!
反正孔夫子后人说的话还是很有用的。
对此,景泰帝欣然笑纳,然后又命孔公诚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当个清贵的官员。
谁让孔公诚也老了?
而且这老头还自述此前从未当官,贸然参与政务,只怕手忙脚乱事倍功半,如果皇帝要给他官做,就去翰林院看书修书的好。
对于科举上的变化,景泰帝为了安抚一下民间的学子,后面也和儿子商量了一番,规定了章程。
他特意下旨强调,“科举之事,非同小可,凡有改动,需仔细斟酌……”
明年就增加数学考试明显是不可能的,那太匆忙了,朱见济也不可能安排一些“1+1”的算法上去充场面。
所以按照官方的意思,会试在四年后才会正式增设数算项目的有关考试,但这几年里,像童生试、乡试这等考试,也会逐渐出现一些算学题,难度应该还会逐年增加。
所以趁着还有时间,大明的读书人们要自己努力努力,把理科成绩赶上来。
“照此看来,以后科举,岂不是要考一些算学?”
当旨意传达到外面,有不少学子哀声连连。
京城这边还好。
有钱的早就在京城这边或租或买好了房子,就为了在好好读书准备科举之余,探听下朝廷的最新动向,了解国家政策,为自己考场上写文章积累素材。
能够从童子试一路爬到会试的地步,大多学子都是脑袋灵敏的做题家。
他们待在京城,自然能够感觉到这几年的动向。
太府寺和皇庄各种业务的开办,
东宫还曾经特意颁发告示,招收民间善于算账的人才,让北京城里的计算机们活动频繁。
而且农会推广后,在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项目中,也有着算术部分,很明显透露出皇家对于数学的重视。
如果人脉再大一点,在朝廷下旨重新印刷各种数学着作,并且要求大明官方学校将之列为必学科目的时候,他们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
所以像《九章算术》和《四元玉鉴》这种书,在各种书店里被人搜刮一空,甚至还有京城学子去拜访了皇庄用来培训人才的地方,企图混入其中,学习学习。
这样一来,明年考不上不算什么,四年后再考一次,把数学学好了,也是一条晋升之路。
反正谁也别拦着自己当官!
人读书,就是为了当官的嘛。
皇帝要我学啥,那就学啥!
了解到这个情况的小太子只是微微一笑,并不限制这群人,唯一的条件,就是让他们交学费。
毕竟,朝廷培训基层干部,那是得自己掏钱的。
这对于国库而言,又是一笔从未有过的支出,也让户部尚书张凤暗自念叨了很久。
以前哪有朝廷教导人还给他补贴的事?
小太子做什么都老成,就是太大方了,好不容易充足起来的国库,没多久就会被他大手大脚的花出去。
朱见济被人打小报告,知道了张凤暗地的小抱怨后,只是嘻嘻一笑,没有理会。
现在让学子们掏点钱出来,也能堵一下张凤的嘴。
反正在这样的年头,能够读上书的,家里都不怎么缺钱。
而其他地方,为了照顾到全国各地的学子,朝廷还用专门驿站和快船去那里下了通知,不管是公办还是私立,学校都得跟着安排来。
不然以此时的消息传递能力,等外地学子进了考场之后才知道要考数学,他们不得应激了?
杭皇后养的那只肥猫应激后尚且会不吃不喝,炸毛半天,更何况士人学子?
也的确有些人反对,但朝廷下了旨,孔圣后裔做保,像于谦这样的大臣默认,区区学子又能做什么?
除非他们再来一次南北榜案。
可惜,这次的科举变化幅度并不是很大,最主要的进士科保持原样,只是增设一些科目,或者多出一两道算术题而已。
听吏部那边透露的消息,等到明年正式科举,还会有更具体的举措出来,反正对于接受旧有教育的学子来说,冲击也不是很大。
想搞事的人是没有足够的基础去发动读书群众的。
所以他们念叨了几句,也就没声了。
君子六艺嘛,礼乐射御书数。
孔圣人都说了要学,你不想学,那又是何居心?!
是不是想学北孔那群人了!
反对的学子呐呐,最后低头不语,只能去找人教自己数学了。
我要做明世祖
第137章 宋兴死了
可正如此前所言,大明民间的野生数学家是不多的,要想应付过科举考试,那也不是算几年账本就可以的。
所以很多学子找来找去,最后才在当地官府的告示下,得知了社学重开的消息。
一些年轻的学子还不知道“社学”是什么,被年纪老大的前辈提点过后,才知道这是洪武年间的官办学校,后面因为朝廷财政问题等等原因,废弃不搞了。
在打着“祖宗成法”玩复古的那一套,也不知道小太子又从哪个的裤裆里掏出来了这个大宝贝。
就是师资力量仍然不足。
从军中退伍下来的老兵和当地卫所的千户百户,都有被聘用来教学的,棍棒教育那叫一个足够,可算术却是相反情况。
所以但凡有数学老师的课,总会把社学的教室挤的满满当当。
夏秋时节的天气还是有些热的,很多人挤在一块,感觉就跟待在蒸笼似的。
可为了自己的前程,学子们只能快乐又痛苦着。
——————
京城。
就在下达明年科举情况后不久,朱见济听到了一个不太好的消息。
宋兴病重,并且已经被太医下了“药石难医”的定论。
他就要死了。
朱见济想起两年前,正是因为这一位老牌勋贵率先投靠,还帮他联系上了其他的勋臣,才成功让自己实行了计划。
一旦自己登基,那宋兴也是绝对的“从龙之功”啊!
可现在,
这个从小身体就不太行,步入中老年后又遭遇人生大变的西宁侯就要走了。
朱见济万般感叹,然后问马冲,“宋诚回来了吗?”
“应该快回京了。”
其实在去年,宋兴就大病过一次,几乎就要撒手人寰。
只是宋诚当时还在大同那边对蒙古进行清扫,为了不碍着儿子建功立业,宋兴特意下令不准人给他通信。
他是不会让一些小事去破坏家族发展的!
好在朱见济得知以后,下令太医署都跟过去给宋兴治疗,同时还征召了民间有名望的大夫过去,勉强给西宁侯保住了命。
只是那场大病过后,宋兴彻底伤了根本,走两步都大喘气,更别说披盔戴甲的为皇家统领禁军了。
于是宋兴正式卸任,回家养老。
在皇家父子时常的关心之下,宋兴拖着身子撑到了现在。
这一次,他终于撑不下去了。
“走,孤去看看他!”
小太子让朱仪带队开道,拽着自己的三个陪读都去了西宁侯府。
宋兴对于他们几个来说,算是绝对的长辈,就连平日跳脱的徐永宁都收敛了身气,乖乖的问安。
宋兴刚刚喝了药,人昏昏沉沉的,无法行动,自然也不知道小太子来探望自己了。
他的妻子萧氏在一旁抹着眼泪,告诉朱见济,宋家已经在准备后事了。
宋兴以早弱之躯,活到这般年岁,眼下还能让太子亲自跑过来看望,算是有福气了。
萧氏甚至还反过来劝朱见济别太伤心。
朱见济对此只是叹气。
随后,听说这事的景泰帝也派遣心腹太监成敬过来。
一如当初金濂去世的那时候。
只是相较于那时还能跟朱见济交流交流的金濂,宋兴显然是不行了。
他憋着最后一口气不肯咽下去,估计是为了等宋诚回来。
西宁侯府也蒙上了层层哀怨悲凉之色,宋家老小都围在宋兴的病床前面表现自己,难以分心。
这让小太子没有待多久,便随着成敬一块返回了宫廷。
第二天,快马奔驰而回的宋诚终于踏入了候府,连因为日夜兼程而破损脏乱的衣服都没来得及换,就跑到了宋兴躺着的屋子里。
九尺男儿一进去便跪倒在老父亲的跟前,虎目含泪,“爹!”
宋兴此时难得清醒,在喝过一次药后,甚至还有了点气色,好像是早就知道儿子今日会回来,为了见他做好了准备。
他身边的人个个都面色悲痛,明显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不过是回光返照罢了。
“我要和诚儿说话,你们都出去吧。”
宋兴艰难的对其他人说道。
萧氏知道他要为西宁侯的未来做安排,虽然有些不舍丈夫的最后时刻,自己却无法相伴在身边,但还是带着儿媳孙子们出去了。
“我听说了你在大同的事,很好!”
宋兴抬手,想要去拍儿子的肩膀。
可他根本动不了,只能被宋诚握住那双瘦的皮包骨的手。
宋兴激动的落泪,“我好歹是见到了你建功立业,见到了我宋家未来几十载的富贵。”
“为父可以放心了。”
“你要好好的做,跟着陛下,跟着太子……”
宋诚泪流满面,口不能言,只是在不停的点头。
宋兴继续说道,“为父心中唯有两件憾事——”
“一来你祖父虽进了英烈祠,可尸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