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待遇,朱祁镇觉得跟自己差不多。
他除了一个太上皇的称号,又有哪里比他们好的?
所以在刚刚到凤阳之时,朱祁镇对建庶人一脉是很同情的。
他甚至幻想过如果自己重掌皇权,就要把这群人释放出去,重新做人。
这样的想法要是被建庶人们知道了,估计也不会搭理,任由朱祁镇自我感动。
因为他们完全不知道“释放”代表着什么。
建庶人中的最长者朱文圭坐大牢的时候,是无法记事的两岁。
所以在他和他的子孙印象里,他们生来就只有这么一小片天地,旁边拿着可怕凶器的人还会经常吓唬他们,然后将家里所剩不多的东西给抢走。
在凤阳皇陵里,朱文圭生活了五十年,跟守皇陵的宫女生了两个儿子,然后儿子又给他生了六个孙子。
一家男女老少十来口,就是窝在院子里活过来的。
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那个叫“太上皇”的人到来。
看起来是个大人物。
正因为他来了这里,所以他们家的生活就变好了。
有人专门给他们建了新的大院子,还允许他们出去走一走,带来了牛马让他们长见识。
老头朱文圭起初还会被牛马吓到,后面习惯了,还敢骑着它转一圈了。
建庶人住的院子就在太上皇住的“行宫”隔壁,所以有时候,为了促进老朱家后辈的情谊,庶人们会过来串串门。
像过年这种时候,住在凤阳的庶人们也会走动的频繁一些。
这次就由朱文圭的孙子朱祖润过来施展召唤术,想把总闷在自家院子的太上皇喊出去玩。
朱祁镇知道这是景泰帝跟他儿子在故意恶心自己。
朱见济的确也是如此想的。
但因为长久的圈禁,已经返祖了老朱家纯朴特质的朱祖润不这么想。
“来不?”
“吃猪大肠!”
朱祁镇气的翻白眼,“朕不去!”
“不去就不去,凶什么?”朱祖润继续爬墙头,“唉,太上皇!我听说你的皇帝弟弟死了!”
“什么?”
朱祁镇一愣。
他被圈禁久了,接触外面少,看守他的人也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不会跟他多做交流。
没想到,
景泰帝死了半年,他才从隔壁连牛马都不认识的文盲嘴里知道。
朱祁镇狂喜起来,“死的好!死的好!”
“像朱祁钰那样的,早就该死了!”
“他儿子呢?是不是也死了?那对父子最好一块滚去见阎王!”
朱祖润哪里知道那么多,“咱不晓得!”
“嗦猪大肠不?”他继续问。
但朱祁镇沉浸在景泰帝去世的消息里,心中的喜悦让他根本没有听进去对方的话。
虽然他被圈禁在凤阳,可景泰帝不是被埋了嘛!
是他赢了!
“奇怪,你皇帝弟弟死了你这么高兴,怎么那个伯颜死了,你伤心的要命?”朱祖润疑惑的歪头。
住隔壁久了,加上也先他妹身负少数民族的开放风气,每次跟朱祁镇闹矛盾时,总会把旧事翻出来吵,搞的建庶人们都知道了。
在娱乐活动稀少的禁圈内,隔着墙偷听太上皇跟他老婆吵架已经成习惯了。
“你知道什么?你什么都不知道!”
庶人贱种,怎么懂自己的委屈!
“可你小老婆说,你跟伯**过马!就跟我骑牛一样!”
靠听墙角的福,很多奇怪的东西,建庶人们已经能理解了。
他们见过朱祁镇精神消沉的样子,还对他表示过同情。
“放屁!”朱祁镇气的面容扭曲,那个女人怎么如此的口无遮拦!
他已经不想在树荫下思考人生了,他要回去把那个女人跟她的孩子活活打死!
朱祁镇气冲冲的走了。
只留下朱祖润在墙头上看着他远去的背影,然后骂了一句,“傻吊!”
大肠多好吃!
要不是因为太上皇来后带给他们的改变,建庶人们还舍不得拿出来请客吃饭呢!
好东西不知道珍惜,就知道打老婆!
这人真是废物……
朱祖润摇了摇头,顶着他智慧的大脑袋爬下了围墙,抱起梯子回屋了。
雪花落下,禁圈里面也慢慢恢复了平静。
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年末的大雪并不代表着他们可以安心过年。
相反,随着乾圣元年的步步逼近,让很多官员都感受到了压力。
毕竟他们没有见过一登基就敢清田的狠人。
老朱家的太祖太宗做过,但仁宣和正统景泰皇帝都没有。
后面四位是传统的作派,一登基就广施恩德,这里免税那里减赋的,同时还给手下亲信加官进爵。
朱见济只做了那四位的一半——
减免赋税,受灾的地方可以,但其他地区照旧。
亲信加官进爵可以,但也要按照规矩核算功劳,一步步来。
这并没有让他的手下很不满。
因为大家都知道新帝年少,时间还有很多,机会也有很多。
不用着急。
而且跟朱见济接触过一段时间的,都知道皇帝喜欢务实的人,只要好好干活,总是有大鹏展翅的时候的。
就连徐有贞,都因为治理黄河得当,被他封为了工部尚书,石璞则是调任刑部,跟俞士悦一块干活。
在安抚了臣子和百姓后,新帝就让手下去地方杀人了。
清田的过程里总是会出现一些“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勇敢者,然后全家就被朱见济调过去的西南军给镇压了。
官田原原本本的回到了朝廷手里,这本应该是一件让人很高兴的事情。
但出动频繁,常去直隶旁边的省份帮忙干活的团营,回来后身上多出的血腥气,让京官老爷们瑟瑟发抖。
他们终于是彻底信了,太子曾被太宗托梦这一回事!
我要做明世祖
第165章 乾圣元年第一次内阁会议
乾圣元年的正月。
朱见济在内阁举行了新年的第一次会议。
同样有阁臣和六部大臣参与,甚至还多加了一位中军都督府的掌事朱仪——
在去西南历练出本事后,朱仪便被调任成了都督府的管理人员,并且名列皇帝心腹。
这让朱仪总算可以昂首挺胸,为他老爹朱勇犯下的罪过洗白了。
定国公府也逐渐恢复了过去的光荣。
依照过去的例子,这次会议需要提前对一对账本,将去年的总收支情况和今年预备的花销摆出来,让大家心里有个底。
毕竟做什么都要钱。
钱不够,那问题就大发了。
“近来江北之地织造业大兴,税收也足额,只是较之朝廷花费,仍然有些不足。”
“臣提议,可以将商行的三十税一,调为二十税一,以便充盈国库。”
“此外,钞关税行之日久,收入宝钞为主,臣亦是请照门摊课税之例,将之折银征收。”
“还有去年下半年的清田之事,以及西南改土归流……咳咳!”
“臣近来偶感风寒,还请陛下见谅。”
张凤将早就写好的报表拿出来,一边咳嗽着一边说话,脸色不是很好。
朱见济见状免了他的礼,让他继续说下去。
张凤这个干的不错的户部尚书……也是上年纪了。
等会就派人去他家送点药吧。
张凤不知道皇帝对自己的照顾,继续念报表。
自打朱见济鼓励匠户搞发明创造后,飞梭和黄氏机的确为纺织业带来了大变化。
从景泰朝到现在,已经有三四年了,也足够推广到各地。
谁让人都喜欢逐利呢。
只要有足够的利益推动,那人类能在一天内让世界变三变,效率高的让人心惊。
于是在这几年中,北方的纺织行业迅猛发展,加上农会在成立的过程中,不仅会整合分散的田亩,还会拉出来不少被隐匿的人口,这就为纺织厂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农会,是吃不下所有人的。
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安心种田。
在吃饱饭之后,老百姓总会想着要增加收入。
好在随着新式农具不断的被研究小院弄出来,和蒙古的贸易往来中,对方也为大明输送了不少耕牛,方便了劳动,让一个人能负责更多的土地。
于是在纺织厂和土地抢人的过程中,正常的耕作活动并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
所以还是那句老话说的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看着这些行业发展的欣欣向荣,张凤这个负责国家财政的就心动了。
“张卿家的意思,朕同意了,着内阁之后议定出个合理的方案,随后再呈交司礼监。”
旁边跟着的成敬立马应是。
在景泰帝去世后,朱见济顾念他过去的身份和功劳,仍然把人留在身边。
不过成敬也知趣,除了帮新帝处理一些普通政务外,很多都是交给了早就进了朱见济狗笼的阮伯山来做。
两个新老权宦间并没有爆发太大的矛盾。
而朱见济,则是在心里想着加征商税的事。
大明的工商业税还是较低的。
当初他提出三十抽一,那是为了让商人养成为国纳税的好习惯,现在生产发展了,提一提也是可以的。
总不能让朝廷空着肚子。
钞关税也是一样的理由。
作为大明财政的来源之一,钞关税是很重要的。
只是宣德年间为了挽救大明宝钞的流通,强令人在很多方面都使用宝钞纳税,到现在却是让国库多出来了不少废纸。
如今折算成银两收取,也是应当。
等以后有机会,朱见济还要把大明朝此前定下来的各种杂七杂八的赋税整合一遍,除了米麦这等吃饭的重要品,其他的玩意儿统一换成银两来征收,那才叫舒坦。
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