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文既然还能干活,那就不能退休。
不过陈循等人到底是退了,内阁成员的位子也得重新调整。
朱见济摊开张纸,把几个符合新首辅条件的人名写上去。
现在内阁权力可是非比以往,谁来当新领导可得好好斟酌。
想了一会儿,把提名纸上的几个人对比一下,朱见济最后敲定了李贤来接陈循的班。
几天后,文渊阁。
徐有贞步伐轻快的用跨栏的步法越过门槛,上班打卡。
“陈首辅近来身体如何?”
他主动向陈循打招呼,在秋天的小尾巴上,给人拜了个早年。
陈循呵呵笑道,“还好还好,多谢徐尚书挂念。”
在递去辞职报告之前,陈循就暗示过内阁的同僚,说自己年纪太大,必须退居二线,让他们自己做点准备。
徐有贞当场野鸡开屏,三角眼瞪成了杏仁眼,一下班就去拜访了陈循。
双方进行了坦率诚恳的交流后,陈循说会考虑举荐他当下一任首辅。
虽然徐有贞有前朝黑历史在,但这都是过去的事了嘛!
搞政治的,谁身上没污点?
徐有贞也感觉自己的胜率很大。
黄河被他治理了以后,这几年都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水灾,小范围的泛滥完全可以由地方官府组织救助,比起以往动不动就水淹无数州府,已然是“人力胜天”了。
上任工部尚书后,皇帝看重什么他就干什么,礼遇那些老资格有功劳的匠人,又鼓励军器监研发制造新武器,为边关将士扩大火力覆盖的面积添砖加瓦,也让府库里储存的火器更加精良丰富。
太学建立起来以后,徐有贞还跑过去讲过几次学。
毕竟他学的杂,什么都懂一点,可以帮太学生们开拓下眼界。
随着十来年过去,“徐珵”慢慢被人遗忘到脑后。
在一些人看来,徐有贞完全是个尽职尽责的好领导。
除了长的又矮又丑,还喜欢得瑟之外,没什么让人抨击的错处。
不过即便如此,他在内阁还是有竞争对手的。
李贤!
这个家伙,可是比自个儿更早跳上皇帝的船呢!
我要做明世祖
第211章 第四十六代张天师
“李尚书……”
当徐有贞看到李贤也踏入文渊阁后,便贼兮兮的靠过去,企图套他的话。
王文和萧滋坐在旁边,不偏不倚,默默喝茶。
他俩虽然因为被朱见济留了下来继续出卖劳动力,显出了圣望浓厚,但以两人此时的年纪,是不适合当首辅的。
他们心里对此也早有预感,并不意外。
王文知道自己在给皇帝当打手背黑锅,得罪了大部分官僚后,能稳坐吏部已经足够,首辅这个更高的位置是不可能的了。
萧滋除了嘴炮厉害了点,善于给皇帝提意见外,也是没有过于出众的功劳了。
他留下来,纯属朱见济给他的福报。
所以两人能够安心的看戏,顺便跟早就熟悉了的老朋友聊两句,问对方“吃了没”“吃了啥”等等。
其他人员到来以后,也是安静的看着徐有贞硬拖着李贤在演,死皮赖脸的让看客都有些同情李贤了。
毕竟徐有贞长的不行,还硬是凑上去卖笑,瞧着就不是啥好画面。
“我等为臣,做好臣子的本分就足够了,何必纠结于一些小事?”李贤冷漠的回应着徐有贞,最后受不了,绕过他开始做事。
徐有贞尴尬,强笑着坐下。
其后朱见济过来,假装没注意到内阁中诡异的气氛,照例宣布了这段日子要做的政务,直入主题。
“商辂陆瑜,朕此前让你去汇总的大明僧道之流情况,办的如何?”
商辂起身,从手边的一堆报表里翻出一份厚实名录,“具以查实,自洪武以来获得度牒之寺庙观宇,皆在于此,请陛下过目!”
陆瑜也跟着做报告,“礼部着人查了僧录司、道录司档案,统计出了大明此时受度牒的僧侣之数……”
“朕这里也有点东西,你们拿去核对核对,再一块做总结。”
朱见济抬手,示意马冲将一叠账册交给二人。
这本册子是他从兴安手里搞来的。
这个伺候过景泰帝的老太监在成功坑了孙太后一把后,就告老还乡回家养老了,临走之前还供出来了几十个曾经跟他有过礼节往来的官员,让朱见济后面又去搜刮了一笔钱。
而兴安身边用于养老的财富,朱见济也让他交代了来源,大部分是他贩卖度牒给僧侣所赚取的银子。
然后,兴安又把自己还记得的某些人告诉了阮伯山,指出哪些地方的道观寺庙,其实是不合规开办的黑庙。
僧侣道士,还有其他宗教的信徒,
这是大明内部存在的一个比较不起眼的特权阶级。
毕竟在大明士大夫和庞大宗室集团的光辉照耀之下,这些吃斋念经的出家人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谁让在百姓印象里,常有贪官污吏和皇室宗亲欺压自己,大师们却少呢?
可朱见济没打算把这群家伙忽略过去。
作为出家人,僧侣们有法律上“不纳税”的权力,有的时候普通人犯了罪,找点门路给自己搞个寺观挂名出家,也能抵消官府追查。
这种情况对朝廷统治来说,一看就不怎么美妙。
虽然以大明开创者老朱同志的强迫症,明朝管理僧侣的制度已经堪称前所未有的严格,甚至还从地方到中央,都设立了相应的宗教机构,对僧侣进行定期考核,保证他们的业务水平,让满天神佛仙人需要通过大明朝廷的批准才能升天……
但如同此前的诸多法规,这些规定自然也是随着时间过去而松弛荒废了。
《大诰》这种太祖亲自制定的大法都被人置之脑后,更何谈其他?
根据兴安所言,他过去之所以会走上贩卖度牒的道路,一者是当时他跟孙太后都信佛,有这个门路方便,二者则是见宫里其他的老太监也在做这事儿,有样学样的。
所以朱见济有理由相信,现在的大明内部,僧侣数量绝对是膨胀了的,远远不止官方统计出来的数目。
在他的计划表里,像僧侣集团这种特权阶级,会被他当做“官绅一体纳粮”制度推行前的试水。
一步步的,解决了道士和尚,再去解决掌握权力的士绅们。
但现在他搞的事情多,多线进程下来,需要等其他方面情况稳定后再做琢磨,所以之前他还有点记不起这件事,想着再等两年也行。
结果好死不死,偏偏有人一头撞上来,让皇帝在震怒之下,决定提前执行对僧侣的收税和审查。
原杰在湖北安抚流民,政绩斐然,一年左右,使得流民各得其所,四境平安。
相关政策被他安排下去,其后的官员只要按着他的步骤来,不急不缓的执行,便不会有太大问题。
朱见济嘉奖他的功劳,打算把人召回京城任职。
但因为原杰此前任职江西按察使,被调过去安抚流民的时候过于急切,连老婆孩子都没有带上,老母亲更是恰巧生病,只能单人前去荆楚一地。
这次再调任,还是去京城,他便打算先回江西收拾好家当,安排好老母妻子,一家人一块上京。
结果一回江西,原杰便听愤怒的老百姓对龙虎山天师府进行了举报。
原来此时当家龙虎山的,正是第四十六任张天师张元吉。
此人倚仗家传特权,做了无数恶事。
即使龙虎山对外人不停的宣扬其出生时有何异样特殊,但也无法掩饰张元吉的本性。
张元吉性格素来凶顽,在天师府里还僭用乘舆器服,擅易制书,胆大包天。
像强抢良家子女,夺人财物这种,更是寻常之事。
最离谱的,是这位张天师还在家里设置了一个私人监狱,前后被他关押在其中,并且致死的人,有四十来个,其中还有一家三口全部被害死在那个幽暗的地下室里。
在朱见济的农会推广到龙虎山地带时,这人也是叫嚣着阻拦,后面一看朝廷派了兵马过来,自个儿又无法召唤天兵天将,请历代天师下凡,这才认清了自己,停止了躁动。
但死性不改,就算地方百姓加入了农会,这人也时常进行“强制性收税”,要求百姓上供。
当地人不堪其扰,偏偏江西地形复杂,小老百姓想去外面告状都难以做到,只能含泪忍气吞声。
这次原杰回返,恰巧路过当地,如此天赐良机,便使得这位前按察使被人拦路告状了。
原杰震惊。
按照大明法律,越级上诉和随意拦阻官员车架告状,是要先把老百姓打一顿的,之后管不管上诉之事,又是另一个问题。
眼下当地人宁愿忍受这种区别对待,仍然坚持咬牙举报张元吉,可见这位张天师的确“福泽世人”,让百姓恨不得立马送他去成仙。
又惊又怒之后,原杰老实的上报,请求朱见济这位天子来解决一下张天师这个“陆地神仙”。
我要做明世祖
第212章 针对僧道和女真
朱见济收到原杰的报告后,自然龙颜大怒,当即表示要下凡收了张元吉这个孽畜。
旁边陪侍的阮伯山和马冲都在心里琢磨着,这件事貌似有点眼熟。
僭越、杀人、藐视皇权、视自家所在之地为禁脔……
啧啧啧。
这不是当年北孔搞的事儿吗?
现在北孔全家都凉的差不多了,衍圣公变成了奉圣公,剩下的曲阜孔家人,还被关在老家被迫接受劳动改造呢!
没想到“南张北孔”的情谊如此深厚,老朋友还没躺几年呢,张家人就想要跟着一块去黄泉路走两步了。
遥想当年,已然被朝廷钉上耻辱柱的前任衍圣公孔彦缙躲在家里指点江山的时候,就曾口出狂言,讲什么“曲阜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