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朱见济接下来的提议,差点让王竑想用笏板给他鼓掌。
因为小太子又提到了他。
就看朱见济对着王竑笑了一笑,伸手一指,对着景泰帝说道,“我认得这位王御史,听说他在去年,就赈济过淮安、徐州的水灾,是个好臣子。”
“只是听说了这位王御史的事情后,儿臣又找人了解了一些关于山东及江淮一带的事情,竟然发现这几年那里灾难频发。”
“去年江淮一岸因为冬春之交过于严寒,以至于出现延误了春耕,出现了饥荒。今年的天气与往年类似,儿臣担忧这些地方又要出事,因此想要请父皇下旨,派几位大臣去看看。”
“若无事还好,如果发现问题,也可以防患于未然。”
朱见济即便历史不行,但前世终究是听说过“大明亡于天灾人祸”这件事的。
罕见的小冰河期摧毁了大明朝很多地方的农业,然后贪官污吏的搜刮盘剥激起了四方民变,最后将整个大明炸上了天。
朱见济也为此心忧。
因为他知道,对于整个地球而言,要真有什么气候变化,肯定不会只在明末那十几年里。
也许现在就有体现了,只是要再过一百来年才跌到谷底。
更何况在计划建立自己的皇庄后,朱见济有派人收集有关于农业的资料,随后得知了王竑曾在去年上疏赈灾的事,并在其中明确指出这些年的气候正在变得糟糕,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各种水灾饥荒。
这让朱见济一下子紧张起来。
他是文科毕业的,知识储备比起那种一穿越就熟知火药制造,肥皂研发的理科前辈远远不及,但却是感性不少。
他深知面对人力无法抵抗的天灾,老百姓会出现什么场景——易子而食,饿殍遍野。
更厉害的是,一向温顺的老百姓过不下去,是会造反的!
朱见济的屁股已经一半坐到了龙椅上,怎么能让人造他的反呢?
于是他在大清早的一起来,就在思考如何说服他爸派人去江淮一带,预防……或者说赈灾。
因为对比前几年的春季灾荒时间掐算,那里很有可能已经发生了不妙的事,只是消息还没有传到京城罢了。
景泰帝听完儿子的话,又习惯性的看向于谦,问他道,“兵部尚书以为如何?”
关乎赈灾,不问别人偏问兵部,这是一个比较奇葩的选项。
但是在景泰朝,大家已经很习惯了。
于谦举着笏板出列,倒是肯定了朱见济的担忧,“自正统以来,山东、江北沿岸几乎年年闹灾荒,区别只在于大小而已。”
“太子顺天应人,见今年气候反常而顾念百姓,是值得肯定的。陛下不妨依言而行,派人前往这些地方看看。”
于谦开了口,其他人也纷纷表示可以这样做。
随后他们的讨论,也算是印证了朱见济的想法。
在大明还没有走过一百年的时候,老天爷已经不给它面子了。
比如说让朱见济稍微熟悉点的徐有贞,本以为这人还在朝堂上混着打算投机太上皇呢,谁知道他派人一打听,才得知这家伙早就被派去治理决口已久的黄河了。
这样热衷于政治活动的人才都被逼着干正经事了,可见此时的大明天灾有多频繁。
也许灾难的程度并不高,远不及明末的雪旱交替而至的危害,但它以数抵质啊!
动不动就来一波,以当今的生产力,谁受的住?
朱见济开了头之后便没有他插嘴的机会,只坐在椅子上看着大臣们讨论派谁过去预防灾害。
景泰帝不想如此浪费时间,于是下令等朝会过后,内阁成员都来宫里报道,再详细讨论这件事情。
朱见济自然是要跟过去的。
他现在总算看明白了,
穿越一趟,不止要和他大伯的残余势力斗,还要和老天爷斗。
啧啧,
真可怕。
还好自己一来就是太子,而不是普通老百姓。
还好自己传来的时间正巧,不但有个好爸爸,附赠的大明官僚们还没有彻底的腐败堕落,有良心的官员还是存在的。
他努努力,应该可以把朱明这辆大车开的更远一点。
不过朱见济在之后参与内阁议论的时候,再次明白了想得好归想得好,做起来却难的道理。
如果朱见济读过《明史》,就能了解到曾经有人如此评价景泰帝时期的内阁——
“内阁七人,言论多龌龊。”
首辅陈循才高善辩,但私心也重,并且有些不乐意别人染指自己的权位,因此在讨论过程中往往爱下定论,指挥别人如何办事。
大学士高谷则是守旧的士大夫一派,人品尚可称好,但看不过陈循的私利,并不附和,甚至还爱挑刺。
户部右侍郎兼国子监祭酒萧滋性格猜忌,遇事又喜欢避让,经常迎合双方,两边徘徊。
这等等情况,把朱见济这样的精神小伙都看得头痛了。
难怪景泰帝把儿子放到内阁议事处就走了,感情是早就受过折磨。
只可惜能够压制住众人的于谦并没有在其中,不然何至于一地鸡毛?
大小事务有十几样,包括赈灾安抚百姓这等大事在内,炉火都要再加碳了,他们还没讨论出结果,已经让朱见济坐不下去了。
这跟他想象中的内阁完全不一样!
第二十三章 太子觉得内阁不行
“够了!”
小太子终于忍不下去,抢过吏部侍郎江渊放置在一旁的笏板狠狠拍了下桌子。
场面顿时肃静。
皇帝不在,那么深受皇帝喜爱的太子就是他的代表人,没有谁敢在他动怒的时候搞小动作。
“堂堂内阁,吵来吵去的议事,哪里像话!”
“要是再这样下去,孤就启奏父皇,把你们一个个的从内阁扔出去!也学着钟同那回事,将诸位的表现讲给百姓当乐子!”
于是内阁成员更加安静了。
稍稍威胁了一下这几个家伙,朱见济深吸一口气,方才说道,“孤刚刚一直在听你们讲话,你们没有讨论出来,孤倒是有点想法。”
“工部要求的拨款,回去用孤发明的表格法,将所需所用统统列好,然后在呈交内阁处理。户部那边也把今年所要花费的地方用此法罗列妥当,看看哪里无法填补。若是通过了工部要求,户部那里也要备份表格,一式两份,以便事后印证。”
“这事不能不做。开春之后便要预备一年事物,如今天意反复,工部也要负责四处的水利修建,以备不时之需,要保证农事平稳。”
“臣等明白!”陈循等人应下,将朱见济所说的写成票拟,等会交给景泰帝。
朱见济见他们如此乖顺,心中火气微微退去,继续说着赈灾的问题。
“如王御史所讲,如今灾情年年都有,朝廷兼顾不暇,因此一切花费都要好好计划。”
“可以少拨些款项,令下面的官员开仓放粮。”
“这个不行。”朱见济却是摇摇头,“各地的粮仓要放到紧要关头再开放,千万不可在最开始就惦记上它。”
地方的粮食储备除了赈灾之外,还要供给开拨的军队,用处很多,属于兜底的资源。
哪里有一开始就把底牌扔出去的?
景泰朝都过去四五年了,国库里面还算有点余钱,不能只攒着不用。
“可是太后那里今年要修新的殿宇来供奉佛像,陛下近来也频频赏赐唐贵人的父亲,要不少花销……”
“这方面孤去找陛下说!”
提到这个朱见济就烦,又拿着笏板拍了下桌子。
他在让人筹备皇庄建立的时候,不但听说了近年来的气候变化,还被动了解到他的好爸爸遇到真爱后的各种表现。
新进宫的唐美人极受宠爱,不但吸引的景泰帝多次留宿,还让景泰帝为他的父亲唐兴多次赐予田地。
一个小小的锦衣卫百户,在京城周边占据的田地已经将近千顷,而且还有不少田地本是有主的!
朱见济派出去的人只是稍微一打听,就能听到一耳朵的爱恨情仇和财产争夺。
只能说,好爸爸脾气真的太好了,对于自己上心的人,给起好处来简直大手大脚。
还有那位孙太后,不是一直称病,每次去问安都不见人的吗?怎么就要修宫殿拜佛祖了?
“反正百姓重要,你们这里多耽误一天,受灾的地方就要多难受一天,也不知道要祸害多少人。”
“先快马派人去山东一地探查,距离直隶不远,来回给他十天,若是当真有灾情,立即派发人手携带物资过去。”
“万事最好是未雨绸缪,你们等会就让六部各自准备。”
“切莫做了高官,就把屁股坐歪了!”
“臣等受教……”阁臣们被朱见济说了一通,纷纷表示自己明白了。
其实这等道理他们如何不懂?
只是习惯去分割里面利益,从而遗忘了还有人在水深火热呢。
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不接地气”了,总想着捞好处,一些简单的事情都要人催着赶着,办事效率低下。
就是当催你的上司变成个六岁小孩的时候,难免会有种奇妙的感觉。
不过没办法,谁让大明朝姓朱呢?
朱见济看着他们,继续牙酸。
看来除了好爸爸的政治水平存疑,这群内阁大臣的办事水平也要打个问号。
聪明人的确是聪明人,能做到这位置的总不能脑子漏风,但这份聪明有没有用在正道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果然,还是要靠自己。
东宫六率和皇庄要快点搞起来了。
手里有杆枪有点钱,再加上皇太子的身份加成,朱见济就不用愁了。
这样想着,朱见济监督着这群内阁成员把票拟弄出来,由司礼监交给景泰帝。
“太子真这么说?”
景泰帝听了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