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想进行调整,那就需要有一种稳定的、受到大家认可的新货币来打底。
乾圣朝廷的名声很不错,以朱见济个人名义强行弄出来的农会贡献点,也得到了大量农民的认可,可见时机已经到了。
而永乐通宝的存在,也说明大明并不缺乏铸造良币的能力。
“通宝上面的字,要请名家来写!”
关于钱币的制式,朱见济决定沿用中国长期流行的“圆形方孔”模样,只是在边缘上,会多弄一些小锯齿出来,以免被人仿铸和破坏。
而技术上面,则是会使用工科院新摸索出来的水力冲压法。
关于水力的利用,在明朝的钢铁制造越来越高效和高质量后,也进一步提高。
毕竟好钢铁也是需要动力来捶打的。
像当初为了制造竹节炮和将军炮,朱见济就指导工匠研究出来了水力锻锤法,如今用来铸币,也是可以的。
制造方法变难了,仿制的假币数量也会跟着变少。
至于铜币和银币该用多少材料,占几成比例,朱见济没有多说。
因为他不懂这玩意儿,专家懂就行了。
强行插一手,可别让钱币给炼废了。
“还有……火耗归公!”
朱见济在看了一下工部按照标准做出来的一银一铜钱币后,突然提到。
熔铸钱币,在制作过程里难免会出现一定的损耗,毕竟是从充满了杂质的矿石做成齐整、高纯度的硬币的,在整体质量上,绝对会下降。
而损失的这一部分,就会默认成火耗,是需要想办法解决的。
因为在铸币之前,朝廷自有规定,需要做出多少通宝。
在成果的量不能缩减的前提下,那原材料就得多准备一些。
所以官方通常会对百姓加以摊派,要求下面的人替朝廷承包这部分的损失。
反正老百姓就是钱袋子,需要什么就找底下的人要行了。
总不能朝廷亏钱吧?
偏偏火耗的量是无法确定的,这又方便了某些官员在其中谋取私利。
我说火耗厉害,多收一些税……很正常的吧?
明朝的官员还算有良心,火耗基本是在十分之二和十分之三之间。
后世鞑清在雍正上台前,那是加到了十分之八这个程度,可见老爷们一有机会,吃起人来是毫不客气的。
朱见济需要防着这个问题。
他国库里有钱,过几年还能入手一座银山,没必要再去剥削老百姓,让他们为朝廷承担损失。
铸币,这本来就是官府应该负责的。
老百姓用你做出来的钱去发展经济,转过去还得承担你铸钱的花费……
这不是白嫖了他们嘛!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能只富了上面的人,下面的基层人员也需要享受到大明盛世的福报。
不然,就是第二个挫宋!
跟随皇帝一块视察工作的秘书处宫人捧着小本子跟在朱见济身后边听边记,等回宫后就会将之整理成口谕,发放内阁,经过阁臣商讨,以制定成可以顺利推行的政策。
工部的官员和工匠们都认真点头,表示自己谨遵圣意。
以此时工部的工作效率,一切顺利的话,明年差不多就能对外流通起乾圣通宝了。
等市场上有了足够流通的实体货币,那新的大明宝钞也可以随之推出了。
大明的经济越来越好,不仅是跨国贸易,在国内,大数额的交易也不再少见。
就算有了银币这种代表更多价值的新钱,商人们也不会喜欢在身上背着沉甸甸的钱去跟人谈生意的感觉。
纸币,是必不可少的。
但新宝钞的发行,绝对不能重蹈覆辙。
用定国公徐永宁的话来说,他幼时闲着没事,是真的拿大明宝钞擦过屁股。
那坚硬的纸质,差点让他再开一个眼出来。
————
“陛下,不知道今年几月……臣可以去吕宋就藩?”
元旦照常的家宴之上,朱见济正跟着他的堂兄弟们在喝酒聊天。
愿意来北京三陪卖笑的亲王已经很少了,在皇帝对皇族的要求越来越高后,基本上每个王爷都讨厌起了乾圣天子。
倒贴钱,本王都不入京!
好在朱见济并不纠结这个问题,反正京城里还有朱见濡兄弟们呢,他还结了婚有了几个老婆,完全不缺一块吃饭的。
酒足饭饱后,朱见濡便提出了这个问题。
乾圣六年,沂王就年满二十岁了,到了朱见济定下的亲王就藩年龄。
而听到这话,朱见济还没多大反应,却是朱见清表现的很激动。
因为他哥一去就藩,他也得跟着走人了!
他根本不想离开京城,只想待在这边被皇帝堂哥当猪养,好吧!
第256章 家宴上的兄弟交流
对朱见清来说,去地方上就藩不是太好的选择。
毕竟现在谁都知道,皇帝对宗族管的很严格,不止皇族要交税,连每年发下的禄米,都不能保证完全到下面宗室的手里。
据说,这是皇帝故意为之,目的就是为了逼有能力但又懒惰的宗室自己走出去干活,也不怕被人私底下骂“刻薄”。
再下去几代,连宗室的名单都不给入了,衣食住行真就得自力更生了。
朱见清本性怠惰贪玩,只求混吃等死就好,根本不想承受生活的苦恼。
更何况现在亲王就藩,都得去遥远辛苦之地,跟西周的那些诸侯一样,拿着天子给的尊贵名义,自己去地盘上筚路蓝缕的开荒……
多累啊!
和朱见濡不同,荣王殿下觉得自己北京城里他很自在,没什么尴尬的——
他亲哥出生的时候,是正统十二年,等到后面被废了太子之位时,朱见濡已经能够记事了。
被动卷入皇位争夺战,虽然先帝和当今天子都算仁爱可靠,可仍然给朱见濡带来了不小的阴影。
所以朱见濡对于远离北京城,去遥远的海外吕宋岛就藩,并不是很排斥。
朱见清正统十四年出生,开始记事的时候,关于皇位矛盾最激烈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在他的印象里,先帝是个挺和蔼的老好人,堂哥对他也挺关爱的,亲爹有没有都随便。
北京城这几年越发的繁荣,朱见济还下令对环境设施等进行了改造,更有世界第一大城的豪迈姿态。
这不比去外面受苦好?
所以朱见清对就藩一事,一直带有逃避态度。
当他知道朱见济为其选定的就藩地点在和吕宋隔了一个小海峡,位于前者南边的加禄岛上时,还跑到宫里对着堂哥撒泼打滚,不愿意要这个地方。
他不想去那边带领一群野人搞发展好吧!
他还是个要被人养的孩子!
“这是家宴,沂王何必说这种事呢?”朱见清让他哥多吃点,把嘴堵上。
朱见济无视他的紧张,一放筷子,却是点头道,“的确要考虑就藩一事了……”
“如果要去海上,冬春之时的风从大陆上吹,有利于往南边去,省时省力……不过不利用风向也没关系,以大明的航海技术,随时都能往吕宋而去。”
“沂王想几月份动身?”
朱见濡拱手回道,“南边气候热一些,赶着开春之时去也好。”
冷的时候过去,吕宋岛上也不会太热,正好能给他们家适应的时间。
大明本土对吕宋进行移民,也有好几年了,眼下岛上的人口有数万之多,也开发出了不少适宜居住的地方,管理体系已经搭建起来。
朱见濡这个名义上的国主迟迟不到,以后想往稳定下的吕宋体制中插手也不方便。
而且越晚过去,他欠朝廷的钱就越多,谁让开发吕宋岛,对移民进行补助,都算朱见济借他的?
朱见濡偶尔也会带着老婆一块算账,预计这笔欠款要过多久才能还清。
总不能等儿子上位了还背着债务。
他和万贞儿可都是想着要给下一代一个好家业继承的。
“那就依你的意思。”朱见济给堂兄敬了杯酒,“到了吕宋若是缺了什么,尽管找朕说。”
“亲王海外就藩,是为了传播大明文化,为我诸夏开枝散叶的,大明为华夏主干,能帮扶便要帮扶!”
“臣知道陛下的心愿,到吕宋后,必然以教化当地蛮夷为己任,于海外再建一个文明礼仪之邦出来!”
朱见清看着两个哥哥你好我好,则是在旁边抓耳挠腮。
固怀忍不住笑话他,“荣王不想就藩,看着沂王要去了,可急得吃不下饭了!”
“胡说,我这是替你找驸马着急呢!”朱见清果断否认,企图当鸵鸟逃避现实。
不过朱见济没放过他,“荣王,你王府上的长史近来跟朕说,你的课业还没精进,一直都是拖拖拉拉才肯写完的啊。”
知道自己这个堂弟是啥模样,朱见济特意给他安排了个负责的长史,替其掌管王府事物,甚至连棉兰老岛上的移民工程,也多由该人经手。
但朱见清不争气,仍旧是个问题。
为什么要分封亲王去海外?
首要目的是为了华夏,次要目的,那也是为了老朱家的利益啊!
以后本土要是出现了什么变故,海外建国的亲王们也能支援一把,要是造反了,最后皇位还是姓朱的。
实在不行,时代从君主立宪要走向民主共和了,看着海外那么多老朱家的力量,本土的皇帝退位后,也能得到优待……
朱见济想的是很长远的,但前提也需要亲王配合。
能力不行的王爷扔去海外,到时候来个“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也足够朱见济憋屈的了。
“这……”朱见清低下头,不回话了。
“还有两年,你要是还不长进,朕就要考虑为你选个厉害的王妃,让她掌家了!”
大号练废了,只能把希望寄托到下号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