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谢家的地!”负责给这位爷当导游的随从答道。
谢家家主谢琏是多年老臣,在南京的户部当了多年侍郎,后面还兼管了南京兵部事务,放在当地可谓是绝对的显贵了。
虽然谢琏去年便咽了气,可家底仍然在,谢家还有子孙在地方任职。
典型的官宦世家。
徐永宁了然的点点头,看上去只是在赞叹谢家土地的肥沃和名下佃户们的辛劳。
即便在东宫的时候,朱见济闲的没事就把鱼鳞册掏出来明确哪哪哪是公田,让头次来南京的徐永宁可以认出,他此时立马停足的地方,从法律上来讲是官方田地。
突然换了个姓,也不知道朝廷那边是个怎样的态度。
徐永宁继续骑马乱跑,路过田地的时候都会有佃户手忙脚乱的放下镰刀锄头给他行礼,生怕自己不小心冲撞了贵人。
“谢家的佃户都这样吗?”
徐永宁又疑惑了。
都是种田的,怎么皇庄里的就不一样?
当面的这几个穿着破破烂烂,要不是天气已经很热了,徐永宁都得怀疑他们能不能熬过冬天。
不过最近也到了南方的雨季,瓢泼大雨动不动就来,这点衣服还是不够看的。
“他们哪里是佃户!”
随从笑着解释,“是去年冬天遭了雪灾的流民,谢家和其他老爷家里见他们可怜,就收拢过来给他们一口饭吃,一点事做。”
“公子别太觉得过分,要不是那几家协同出手救助,这些人早就连命都没了!”
徐永宁一瞪眼睛,“京城那边不是派人过来以工代赈了吗?怎么离了这几家,人就活不下去了?”
“唉呀,京城离这里多远?南京的老爷们离这里多远?”
有这个功夫,地方士绅早就靠施粥把流民拉过去,收入麾下了。
“嘿,没想到南京城不仅大,这里头的事情也不小……善人可真多!”
徐永宁咧嘴一笑,说的好像很真心。
他遛着马一路慢走,最后花了将近一天的时间,才走出南京几家贵人的田地。
这么广阔的农田,这么多忙碌的佃户,
就几家平分。
徐永宁想想都觉得自己起了鸡皮疙瘩,嫌弃的不得了。
虽说出身勋贵,但他可是看过小册子,享受过太子光环沐浴的人。
刚刚看到的,那些在田里麻木的动作,神情畏缩的人,也让徐永宁感到非常的不满意。
让他意外的是,魏国公府的田地反而还没一些当官的多。
“当年靖难,府里有一阵子难过日子,就卖了一部分……老爷也常念叨这事来着。”
“挺好的。”徐永宁没有回头,随口应下,返回了南京城中。
而隔天上午,在徐永宁打算出去当遛街子的时候,西宁侯世子宋诚过来拜访了。
徐永宁在东宫住了蛮久,对宋诚他爹宋兴很熟悉,听胖太子说年底还要把人派去边关打仗,是可用之人,自然很热情的跟人碰了面。
徐承宗同样高兴。
他眼下最大的需求,就是贴上京城里来的,而且能在皇帝面前说上话的人,从而重新获得作为国公应该的荣耀。
在这一点上,朱见济可以很轻松的给他解决。
“兄弟祭祖完了?多久回京城啊?”
大厅里面,徐永宁很豪迈的坐在椅子上,旁边的徐承宗一脸长者的慈祥。
英挺勇武还很帅的宋诚答道,“祭祖一事已然结束,明日就要返回了。”
“只是听说定国公也来了南京,方才前来拜访。”
“是是是,西宁侯世子知书达礼,刚来的时候就拜访过我了,如今又来看你,足见坦诚。”徐承宗抚须而笑。
宋诚很淡定的接受了徐承宗的刻意夸赞。
双方互相客套,徐永宁虚伪了一下就露出了真面目,手里拿着糕点,逗起了徐承宗养的八哥。
等后面徐承宗有事先走,宋诚才对着徐永宁问道,“敢问定国公,太子殿下那边对你可有吩咐?”
他和老爹的通信是很频繁的,而宋兴那边时常接触东宫事务,对于小太子的动向和某些想法,也算能摸上一二把。
当宋诚得知徐永宁来到南京后,常去周边田庄巡视,对南京的物价如何也非常感兴趣,便猜测到背后是否有小太子的影子。
他知道太府寺是因为储君坚持才设立的,也知道东南这边的商税收缴情况并不顺利。
以徐永宁的性格,不像会主动去理解物价民情的。
“怎么着?你想跟我换班啊?”
徐永宁打量了他一眼,随后振奋起来。
如果他能去大同或者宣府打仗,那一定要给宋诚发一张好人卡!
等他儿子生出来,徐永宁愿意给小孩做干爹!
“不是。”
打仗立功的机会宋诚也想要,好借机把颓废状态中的西宁侯府给拉扯起来,怎么可能拱手相让?
他的一身军事本领,可是宋瑛教出来的!
于是徐永宁缩了回去,继续玩鸟。
宋诚神色不变,只是悄咪咪的问道,“太子可是担忧考成法和商税在南方的推行?”
“你如何得知?”
“猜的!”
玛德,一个侯三代的脑子竟然这么灵光!
徐永宁突然嫉妒起来。
“那你猜错了!”
“本国公就是来看看亲戚,待段日子就走!”
宋诚了然的点头,“我懂。”
“我回南京老宅之后,便清退了家里的恶奴,以免成孙家之事。”
“另外,我已命令管事去缴纳商税,到时候若是面见太子,还请为我家留些清白。”
早说了,南京这边有权势的达官显贵大多放飞了自我,魏国公这种被生活毒打过的反而懂事一些。
而西宁侯府随太宗北迁后,祖宅这边的支系奴仆也仰仗主家威名,做了些不法的事。
宋诚回来后,敏锐的政治嗅觉让他知道这种事情并不让皇帝跟太子喜欢,于是主动清理了家里的脏东西。
徐永宁的到来让他更坚定了自己的做法。
宋诚是很想成为太子党的,宋兴已经给小太子做了一些事,但想要彻底登船,享受“从龙之功”,那还需要点投名状。
宋诚并不介意牺牲一下南京这边支系的利益,来让主干长得更强壮。
我要做明世祖
第九十四章 徐永宁在南京
自土木堡大战后,年轻的宋诚很深刻的认识到了一个问题——
眼前的富贵不是重点,
重点是你跟没跟对一个好领导!
瞧瞧他爷爷,活了那么久最后摊上土木帝,死的只能让后人给他立衣冠冢了。
而且南京这边再富,中间阶层吃吃扣扣的,给主家的增幅也不会很大,还不如舍弃掉一部分。
徐永宁简直想翻白眼。
这么聪明干嘛?
这家伙凑过去了,自己还能成为太子最信任的人吗?
他哼哼唧唧的捏了把八哥,把鸟痛的开口骂人。
“傻了屌了!”
“放手!”
宋诚终于笑出声。
徐永宁果然还是个活泼的少年郎。
除了自己家的一些东西,宋诚还把南京其他勋贵的情报交给了徐永宁。
对方怎么办是一回事,反正自己是做出贡献了的。
回去把这事一说,太子殿下岂不是要在自己出征的时候,多给点军费物资?
连穷和惨都不用卖了。
宋诚主动跟徐永宁打完了招呼,申明了一下团队精神后,离开了魏国公府,第二天就启程回北京了。
他赶着去五军都督府那儿报道,同时见识一下被老爹夸赞不已的东宫六率。
而在仝寅那边,
来自京城的大师在得到充分宣扬后,早就被南京的贵人放在了心上,于是仝寅也得到了他们的拜访。
徐承宗本是不参加这种迷信活动的,但看着有一些着名知识分子都递来邀请函想跟仝寅约一约,便也跟着一块敬重起了大师。
他一个在家族辉煌路上惨遭嘎嘣脆掉下去过的勋贵,已经在紧张刺激的靖难中忘掉了祖宗的“儒将风度”,几十年来没读过多少书,光顾着担心爵位问题去了。
所以要徐永宁来评价一下他这个叔叔,只能说当代魏国公是一个很单纯,很容易上钩的人。
而仝寅自然是有点本事在身上的,除了口出狂言说过太子脸大之外,很多时候他都能通过摸骨说准点事情。
不过几次,仝寅就被南京的贵人奉为上宾。
就连一些在人前嘲讽“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士大夫,转头就偷偷的摸上了仝寅的房门,与其一对一的倾吐心语。
徐永宁在田间地头收集关于土地兼并和私藏人口的资料时,仝寅正发挥自己从小学到的“坑蒙拐骗”本领,从某些人口里掏话。
没必要用什么话术,那些人随口一炫耀自家的丰厚资产,他想知道的东西就跟滚豆子似的出来了。
而且被请去对方家里,仝寅借口自己是个瞎子,偶尔伸手摸到了什么贵重物品,也会有人主动解释。
当然,谁都不会说些“你的官位和你的收藏不匹配”的屁话。
仝寅只需要记下这些事情就好。
因为金刚鹦鹉最大的作用是靠口活忽悠客户。
朱见济也不想让他们打草惊蛇。
目前而言,朱见济最需要的还是信息——能够被他控制的,随时“闻寡人之耳者”的信息。
以他此时的环境,大伯去凤阳坐牢了,不会再有人贪图从龙之功而贸然掀起大变,皇位必然能坐到他的屁股底下。
朱见济注定成为大明主宰。
但能不能名副其实,那就得靠他的本事了。
军队,可以慢慢训练。
人才,可以逐个提拔。
钱财,可以努力积攒。
以朱见济的各种操作,他绝对不会成为一个空头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