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克萨哈、索尼二人面面相觑,然后颓然坐倒在椅子上。
可屁股刚碰椅子,索尼便跳将起来,急切地问吴争道:“吴王方才讲,上天有好生之德……。”
索尼也跳将起来,附和道:“外臣以为,为天下黎民福祉计,两军当停战和谈!”
吴争笑了,笑得喜人。
“本王是有诚意的,否则又怎会留二位大人在徐州三天?”
“是……是。”索尼陪笑着,“不管小水库河之战结果如何……都不妨碍两朝和谈。”
吴争脸一板道:“不对吧……妨碍还是妨碍了的。”
索尼脸色一暗,问道:“吴王此话怎讲?”
“我军北上滋阳,那是本王与贵朝叔王私下协议,如果二位不清楚,不妨回去问问郑亲王。”
索尼与苏克萨哈对视一眼,点点头道:“此事确实。”
“那就对了,既然我军攻滋阳是为履约,那么试问,贵朝派鳌拜率大军南渡小汶河,意欲何为?”吴争用力一拍桌子,怒斥道,“想过河拆桥,给本王演一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戏码吗?”
第一千七百七十九章 汝宁战局开始转变
苏克萨哈吱唔起来,索尼赶紧道“吴王息怒……这是误会,其实我朝已经控制滋阳城……派济南将军率兵南下,只是为了稳固兖州局势……可一时间难以告知吴王殿下,才有了这场误会。”
“误会?”吴争哂然道,“那等北伐军兵临顺天府城下时,孤也与你家主子好好聊聊其中的误会?”
这话一出,索尼与苏克萨哈皆脸色灰暗。
不可否认,鳌拜大军的覆没,清廷短时间难以弥补这个兵力空隙,就算此时朝廷已经闻讯,调大军至济南府堵上这个空隙,怕也需要数天,甚至更多时间。
也就是说,北伐军是具有一鼓作气北攻至京畿周边可能的。
这对于清廷来说,就是一场灾难。先不管能不能真攻破顺天府,或者近不近得了顺天府,但只要北伐军兵锋触及天津三卫,这对清廷根基的撼动后果是不可计量的。
人心嘛,都是这样。
明亡那一幕,六年之后的此时,同样会在清廷身上出现。
无数降清的汉人将领都会动摇,是陪着这条船沉没,还是反戈一击,争取将功赎罪,给自己一条后路?
这种选择会越来越提上日程,频率也会越来越高。
这样一来,尤显得这场和谈的重要性了。
苏克萨哈、索尼目光对视之后,苏克萨哈道“还请吴王殿下提出切实可行的新停战条件……之前的十三条确实不妥。”
这是示弱了。
其实这也是一种策略,索性一屁股坐地上了,怎么处置你说了算,就用不着来虚头巴脑的来回推拉了。
吴争慢慢起身,左右扫了二人一眼,突然笑道“总不能不给人路走不是?本王是个讲理之人……这样,孤也不强人所难,以两军实控线为边界签订停战和约,如何?”
苏克萨哈、索尼脸色死灰,实控线为界?
原本朝廷尚不同意北伐军染指青州安东卫和兖州,才有岳乐增援安东卫和鳌拜入驻济南府。
可如今,不但北伐军稳固了安东卫,而且小汶河之战,更是将两朝边界向北推了近千里。
要知道,小汶河可是在济南府地界啊。
如果真按这边界划分,那等于朝廷数天之内,沦丧了整个兖州,还加上了济南府南部。
这种和约,谁签谁作死啊,就算朝廷同意,二人回去也得就人用唾沫星子淹死。
可吴争还有后话,“二位回去请示吧……孤不急,只是我军在小汶河的精锐恐怕一时接不到本王令谕,或许就地休整之后,会向济南城进攻,到时再一次开战,那条件就得另谈了……李颙,派人送二位大人安全离开徐州。”
说完,吴争甩袖离开,留下脸如死灰的苏克萨哈、索尼呆呆木立。
索尼呐呐道“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一样得不到啊!”
这话是吴争在第一次江北大战后,与多尔衮面谈停战事宜时说起过的。
然后被多尔衮随从官员们传回了顺天府,渐渐传扬开来。
……。
汝宁府战事,开始有了转机。
大西军守住了商城。
真要一心一意固守,李定国和大西军不缺乏勇气。
随着夏完淳建阳卫、池二憨部,最后是廖仲平的左营,由东、东北、北三个方向攻入汝宁府,商城的战局开始慢慢扭转。
只是由于三部攻入汝宁府的皆是前锋,主力还需要三、五日方可到达,所以进得不深,这也给阿济格、孙可望有了调整部署的充裕时间。
但攻商城的势头已经没之前那般狠了。
商城北门外,孙可望还在虚情假意地劝降,他向城头喊话,可此时李定国坐镇商城,这种喊话已经起不到多大效果,试想,当时孙可望还是大西军主帅时,大西军将士就拥戴李定国了,如今孙可望已是汉奸降臣,又怎能在李定国眼皮子底下劝降城中将士呢,无非是攻不下来,耍耍嘴皮子罢了。
而此时,商城西门外。
阿济格愤怒地抽刀,砍翻了一个信使,然后指着另一个信使,怒喝道“本王留你一命……回去告诉吴三桂,三日之内,若主力还不入汝宁,到时莫怪本王提兵去请!”
听听,听听,此时的吴三桂已与往日大不相同,可如今,已经是平西亲王了,也就是说,阿济格的命令,是不好使了。
当然,这还得有足够的实力,好在吴三桂此时啥都缺,却独不缺兵力。
先不说这三年间在陕甘强征青壮,收编土匪、流寇,就说他一直视为心头肉的“关宁铁骑”,那也到了足足四万之众。
虽说这时的“关宁铁骑”已经不如袁崇焕那时,且名不副实,兵员大多来自陕甘、川蜀,甚至于夹杂着众多的流寇盗贼等不良之人,可再怎么说,能凑齐四万匹战马,也是难能可贵了。
说句不好听的,这四万骑兵放了野,半个中原就糜烂了。
所以,吴三桂有资格对阿济格阳奉阴违,他的主力一直滞留西安,迟迟不肯越过黄河,仅派了一支六千人的偏师虚应其事,甚至这支偏师到了洛阳也就驻足不前,一副事不关己、坐观其变的模样。
阿济格原本也没打算与吴三桂交恶,汝宁之战,连克两场,俘获李定国手下两员大将,按说这功劳能自己独吞,自然是独吞的好,没得让吴三桂来分一杯羹不是?
可李定国临危之际反而镇定下来,封堵三门坐以待援,以至于阿济格空有大军围城,却是攻城力量不够也徒劳无功,久不能破。
也是,阿济格麾下近三万骑兵,只能围着西、门两门转圈圈,那真得是左三圈右三圈,徒费草料罢了。
这也不打紧,反正阿济格被赶出凤阳府,也是有序撤退,粮草早已西向转移,且洗劫了沿路,物资不缺。
只要围上一月,区区商城,自己就崩溃了。
哪想到,正与朝廷展开停战和谈的建兴朝,会派三路大军向汝宁府攻来,阿济格已经派了十几拨信使向朝廷上奏本,指责负责和谈之人办事不力,应当严惩。
可这……远水也解不了近渴啊。
。
第一千七百八十章 阿济格急了
战事紧急,关乎到整个河南的得失,更关乎阿济格自己的“根据地”。
心急如焚的阿济格左右四顾,也仅仅发现只有吴三桂吴老弟能解他的围。
然而五拨信使派去,吴三桂所部主力终于动了,三天时间,从西安入了潼关,啧啧,真是兵龟之神速啊。
连本已在洛阳的那六千人,也仅只到了汝州,问其原因,人家却是理直气壮地说,徒步难行!
这就有了前边阿济格怒斩吴三桂一名信使之事。
杀了人之后,阿济格慢慢冷静下来。
他已经清楚,吴三桂靠不住,凡事还得靠自己。
于是,阿济格勒令孙可望,率己部人马东向,至灌水西岸,阻挡来援明军。
为了督促孙可望出功不出力,阿济格还派了六千骑兵同行。
……。
接到阿济格命令的孙可望,当场怒骂起来。
孙可望虽是清廷“义王”,可那是个虚衔的郡王爵,而被李定国赶出云贵时,孙可望身边仅仅只有十几嫡系,也就是说,他手中的兵马,少量是清廷从汉旗军调拨给他的,其余的,都是他自行招募的。
这才两年啊,没打过仗,平日里对驻地民众劫掠之事倒没少干,这样的军队能去阻挡象建阳卫、左营,还有北伐军那种虎狼之师?
这还不算,孙可望手中拢共就一万多人马,哪怕加上二度劝降光州、息县的大西军,那也不足二万人,而那些被劝降的大西军能用?说不定他们此时心里就已经后悔了,巴不得临战之时倒戈一击,来个将功赎罪。
可骂归骂,孙可望不象吴三桂本钱厚,他只能下令交接之后开拨。
原本想着,反正只要大军开拨了,走得慢些就是,真要形势不对,率军转进开封或者归德府就是了,反正手中有兵,乱世之中到哪还抢不到一口吃食?
可孙可望没想到的是,他一开拨,阿济格就派来了六千骑兵“襄助”。
恐怕傻子都明白,这哪是“襄助”,分明是督战。
这样一来,孙可望想死的心都有了,可想死归想死,并不真想死。
于是孙可望和他的一万多大军,被六千骑兵左右挟裹着往东迎战建阳卫、左营去了。
……。
平心而论,阿济格并非要孙可望的命。
阿济格从凤阳带来的兵力不足六万,经商城之战,至今也就五万出头。
而斥侯禀报,建兴朝大军三路来袭,除了东边建阳卫、左营,阿济格还要应对从凤阳府来犯的老对手——北伐军。
而在北伐军手中遭遇连败的阿济格,能不将东北方向视为防御重点吗?
阿济格派出了他手中大部分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