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的第二道令谕,则是正式将杭州府、嘉兴府纳入朝廷治下,为显朝廷恩义,免去二府一年赋税。
这点让吴争非常恼火,这哪是免二府赋税啊,直接就是从自己口袋里掏钱,慷他人之慨,长朝廷口碑啊。
不过吴争也没打算反对,毕竟长平公主刚刚掌权,总得给她立威的机会吧。
只是吴争心里有怨言,这一刀真他x的有点狠,幸好自己之前在杭州对那些有瑕疵的富户搜刮了一圈,否则这十万大军的开销,真能将自己逼得走投无路。
让人惊讶的是,长平公主对张国维、钱肃乐等拥立之臣皆有封赏,连张煌言、廖仲平等人都没有错漏,唯独就没有吴争的份。
这让所有人都跌碎了眼镜,要知道,长平公主监国,吴争可是首功,他是倡议人啊。
不仅如此,长平公主还以拱卫绍兴府的名义,将方国安降军中的一万六千人划入绍兴府麾下,编成四个卫,分别囤于绍兴府府治会稽、山阴、诸暨、嵊县,各置四千户,唯有会稽加上廖仲平部有五个千户所,这些也就成了她的嫡系亲军,变相从吴争手里抢夺了一部分兵权。
吴争这是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当然,吴争心中也是松了口气,至少事情得到这样和平解决,总比闹翻要强得多。
虽然这个小朝廷的各部官员几乎都维持了原状,但吴争相信,朱媺娖远比朱以海要可靠的多。
因为朱媺娖心里干净,她比朱以海……敢死。
就凭这一点,吴争愿意相信朱媺娖能以她的皇室身份,协调好各个利益群体,最大可能地为自己在江北作战创造出有利条件,不至于担心象朱以海这样的来扯自己后腿。
好在最后,张国维、钱肃乐等人共同进言,说是杭州、嘉兴二府已是抗清前沿,主帅需要有足够的军政大权,才能快速调动人力、物力,建议朝廷授于吴争,在杭州、嘉兴二府临机专断之权。
长平公主允了。
以吴争临安伯的身份,授吴争权知杭州、嘉兴二府巡抚之权。
也就是说,吴争由此时起,名正言顺地在杭州、嘉兴有了军政一把抓的权力。
但二府各主官须由朝廷委派,也就是说,吴争对府级官员有统帅调度权,没有任命权。
这一点,吴争也认可了。
而这时,兴国公王之仁带着他的几百亲军珊珊来迟。
所有人,包括吴争在内,心里都明白王之仁是想来分一杯羹。
王之仁哪是珊珊来迟,他是没想到这变局会结束得这么快,连头连尾三天时间,根本没有空间让他做出反应。
原本王之仁是想,你们闹去吧,闹得越大越好,可你们肯定打不起来。
为啥?
因为你们必须顾忌到北面清廷的威胁。
还要顾忌本国公麾下二万多大军。
只要有本国公在,你们必须得来听听我的意见。
所以,王之仁一直坐山观虎斗,想来一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好戏。
可当闻听钱肃乐要将女儿嫁于吴争这个消息时,王之仁才感觉不对。
这得从绍兴府小朝廷的构成说起。
此前朝廷有三部分构成,一是从顺天府至弘光朝,再到杭州潞王监国,最后至绍兴府的原朝廷官员,这一部分官员资历深厚,但也不招人待见,因为他们屡战屡败,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话语权,就象以张国维等人为代表的。
另外一部分是拥立朱以海的功臣,也就是在明亡之后,在浙东各地倡议揭竿而起、抗清复明的各地读书人,这些人虽然没有过人的军事才能,但极具号召力,就象钱肃乐、张煌言等人,他们在朝堂中最有话语权。
最后一部分,自然是武人了,这就象王之仁、方国安这样的,手握重兵,走到哪也吃不了亏去。
不论谁来当这监国,那都得给他们三份薄面。
当然,他们在朝堂上的话语权就要低很多,文压武,明朝惯例嘛。
第一百八十五章 你做的事我也想过
王之仁在一听到,钱肃乐要将女儿嫁于吴争的消息,就很敏锐地感觉到,一旦钱肃乐这股势力与吴争合流,哪怕仅仅是合作,吴争也将成为朝廷的第四股势力,而且这势力壮大得太快,必将左右整个朝局。
此消彼涨的道理,王之仁熟之能详。
吴争如果仅仅接替方国安的地位,王之仁并不忌惮。
他忌惮的是,已经手握六七万大军的吴争,一旦与钱肃乐等人合起伙来,那恐怕自己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
首先,一直截留的赋税,还能不能继续截留?
其次,原本被自己驱逐于外的监军,会不会重新派驻?
最后,大家都心照不宣,自己听调不听宣的特权,还会不会继续保留?
带着一个疑问,王之仁急赶着前来绍兴府,一问究竟。
王之仁态度很强硬,这不奇怪,有实力的人才有资格强硬,吴争也一样,没有实力,谁敢一言换监国啊?
王之仁麾下有着绍兴府最强大的水军,步兵也有万人之众。
谁能不给他三分颜色?
谁敢不给他三分颜色?
吴争也得给他三分颜色。
不全是因为王之仁有实力,而是因为王之仁对吴争有恩惠。
杭州城一战,如果没有王之仁的支持,吴争想取胜着实很难。
虽然王之仁终究没有上岸援助吴争,但他在吴淞口滞留了三日。
这就足够展露他的诚意了。
这晚,吴争设宴与王之仁共酌。
王之仁来了。
如果换作三个月前,王之仁铁定不会应邀而来。
因为他要得到的答案,不是吴争可以回答的,他自然不会在吴争处浪费功夫。
可现在不一样了,哪怕王之仁的爵位还比吴争高两阶,但就双方的实力而言,吴争已经超越过王之仁了。
这还是其次,主要是吴争现在的权势,可以用炽手可热来形容。
如果把王之仁比喻为割据,那么吴争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虽然规模远比不上这个比喻,但意思就那么个意思。
所以王之仁应邀前来。
“你,让我惊骇!”酒过三巡时,王之仁握着酒杯,看着吴争,冷不丁地来了这么一句。
吴争先是一愣,很快回复平静,微笑地专注于为王之仁杯中斟满酒水。
然后慢慢放下酒壶,这才冲王之仁一笑。
王之仁心中暗叹,这小子已经沉稳至厮。
吴争道:“惊讶、震撼、出乎意料等等,都可以用来形容,为何兴国公偏偏说得是惊骇?”
王之仁道:“废黜旧监国,拥立新监国,你以临安伯的身份串连众臣,用了不足短短三日就办成了如此大事,不但如愿以偿,还白得了个贤良妻子,这种图谋、胆量、魄力、机缘,常人不能企及,所以本公很是惊骇。”
吴争有些不爽,他听出了王之仁话中的讥讽意味。
王之仁是在变相指责他是个乱臣贼子。
但吴争没有表现出来,而是装作没领会,举酒相邀道:“兴国公请,之前为增援杭州之事,吴争已经向兴国公道过谢了。如今私谊已了,那就谈谈公事吧。”
王之仁见吴争不接他那茬,倒也是没有办法。
讥讽这东西,只能自己体会,也就是查无实据,全靠双方心里清楚,可如果暗讽变成谩骂,那问题就是两说了。
至少现在,王之仁不敢。
这就象你看着竖立在面前的一块巨石很不爽,可以用手指去戳戳它,也可以拿手掌去拍拍它。
这都无伤大雅,可你如果使劲一脚踹去……呃,不好意思,痛的是你自己的脚。
王之仁现在的处境就是这样。
他没有理会吴争的话,只是看着吴争的眼睛。
这些个老江湖,太懂得怎么占据谈判的上风头了。
如果顺着吴争的话语去谈,那么节奏就会随着对方的话走,一切主动权都没了。
可如果直接扭转话头,那么就会良好的气氛,直接变成针锋相对了。
所以,凝视、沉默,无疑是改变对方节奏最有效的手段。
在吴争张口欲言之时,王之仁突然叹道:“不瞒你说,你做的事,我也想过。”
吴争一愣。
“之所以没做,无非是两个原因,一是有方国安掣肘,二是我一时间找不到替代鲁王的人选。方国安突然叛变,我便想借此逼鲁王远遁,然后以剿叛之名,挥师西来。可不想,你的动作太快,一日之间,五千人马就渡江抵达绍兴府。这时我就想,也好,就让你与方国安交战一场,到时你不敌,我再率大军支援你。
可哪想到,方国安三万多大军如同一盘散沙,吹之即散,你两路包抄吞并了所有叛军,不仅如此,你还借鲁王返回绍兴府收揽数千降军之由头,率大军包围了绍兴城。这个时候,我又在想,你小子该踢到硬板头了,这朝廷中象张国维、钱肃乐这些宁死不屈的老顽固,就够你小子受的,我只要继续旁观,这烂摊子还得由我来收拾。
哎……人算不如天算,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你小子运气是真的好,杭州城一战,若非多铎狂妄,只须分兵攻城,你那拙劣的空城计,恐怕一击即溃。更玄妙的是,吃了亏的多铎,已经醒悟到你不是一只绵羊,而是一头恶狼时,他终于露出了狰狞,率军悍然反击,这个时候居然被钱肃典占领嘉兴府的消息吓得收住了手,选择了转进,否则就算你能守住杭州城,恐怕也是两败俱伤的结局,哪还容得你率兵返回绍兴府肆意妄为?哎……你小子的运气确实不同凡响!”
说到这,王之仁拿手指点点吴争道:“王某布了那么久的局,终究敌不过天意。谁能想到,执拗这钱肃乐这帮子老顽固,不仅不阻止你逼宫,居然还将女儿许配于你,与你结成了同一阵线……我筹谋日久,却被你轻易摘了桃子,天意如此,非谋之过啊!”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