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明-第11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gt;

    lt;r    /gt;

    可宋安忘记了,兔子被逼急了,还能咬人呢!lt;r    /gt;

    lt;r    /gt;

    方国安的旧部在杭州府并不多,当时的二千多残部,大部分被吴争送入军校回炉之后,分散于各卫。lt;r    /gt;

    lt;r    /gt;

    但不多并不表示没有,方国安当时毕竟不是俘虏招降,而是投诚,他的亲卫队,还是被保留了下来,只是被分散安置于杭州城守卫营之中。lt;r    /gt;

    lt;r    /gt;

    但正因为如此,起了异心的方国安,可以顺利地联络到他的旧部,在宋安严密保护王座中人时,方国安意识到时日不多,他将目光,投向了江南学院。lt;r    /gt;

    lt;r    /gt;

    就在两天前的清晨,方国安聚集起一百余旧部,冲入江南院校,在满院师生众目睽睽之下,劫持了正准备授课的吴老爷子。lt;r    /gt;

    lt;r    /gt;

    而激于义愤的师生挺身阻拦,被当场杀死杀伤数十人之多。lt;r    /gt;

    lt;r    /gt;

    也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又怎么可能是这群久经行伍的杀胚对手呢?lt;r    /gt;

    lt;r    /gt;

    闻讯从王府急赶来的宋安到时,方国安已经挟持吴老爷子,向白洋池方向退却。lt;r    /gt;

    lt;r    /gt;

    只是将话由学院生员转给安,他的要求只有一个——赦免!lt;r    /gt;

    lt;r    /gt;

    而且非吴争口头赦免,必须是朝廷以诏令的方式赦免。lt;r    /gt;

    lt;r    /gt;

    这事太大,宋安不敢拿主意,只能派人急报于吴争。lt;r    /gt;

    lt;r    /gt;

    ……。lt;r    /gt;

    lt;r    /gt;

    大战在即,总是在最不该出问题的地方,出问题。lt;r    /gt;

    lt;r    /gt;

    吴争闻报,心急如焚,该死的宋安,就不能灵活些吗?lt;r    /gt;

    lt;r    /gt;

    答应方国安就是,先把人救回来,那才是正事。lt;r    /gt;

    lt;r    /gt;

    于是,吴争一面令信使立即赶回,让宋安答应方国安所有要求,同时派人去应天府,让王翊以内阁名义发出赦免方国安的诏令。lt;r    /gt;

    lt;r    /gt;

    吴争终究没有立即赶回杭州府,亲自去处置此事。lt;r    /gt;

    lt;r    /gt;

    因为,宿州之战,打响了。lt;r    /gt;

    lt;r    /gt;

    是北伐军率先发起的反击。lt;r    /gt;

    lt;r    /gt;

    沈致远以他的旧部枪骑,出其不意突袭了博洛的前锋营地。lt;r    /gt;

    lt;r    /gt;

    由于事发突然,战果还不小,歼敌一百多,伤者无数,还焚毁了该营地的粮草堆。lt;r    /gt;

    lt;r    /gt;

    虽说这点损失,对博洛数万大军而言,连皮毛都算不上,但,确实极大地振奋了宿州城内,士气萎靡不振的将士。lt;r    /gt;

    lt;r    /gt;

    但博洛岂是好相与的?lt;r    /gt;

    lt;r    /gt;

    沈致远的这一次偷袭,等于将博洛总攻的时间提前了。lt;r    /gt;

    lt;r    /gt;

    次日凌晨,清军以三十多门红夷大炮对宿州城北门狂轰滥炸,而不下六千数量的步军,对宿州城发起了强攻,无数的枪骑兵出现在了战场,并向东、西两侧进行迂回,还有一部分游骑,以极准的骑射技,对城上守军射击,进行压制。lt;r    /gt;

    lt;r    /gt;

    最令吴争头痛的是,东面岳乐所部,也同时渡河,对淮安府发起了进攻。lt;r    /gt;

    lt;r    /gt;

    真乃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啊。lt;r    /gt;

    lt;r    /gt;

    ……。lt;r    /gt;

    lt;r    /gt;

    连续两日的激战,北伐军渐渐显露出“颓势”。lt;r    /gt;

    lt;r    /gt;

    首先,鲁之域和池二憨二部开始整体向扬州府退却。lt;r    /gt;

    lt;r    /gt;

    无数满怀期望的民众,不得不随着大军南撤逃难,他们看向将士的目光中,明显多了一份疑惑。lt;r    /gt;

    lt;r    /gt;

    淮安城易手,这显示着整个淮安城沦丧。lt;r    /gt;

    lt;r    /gt;

    清军可以肆无忌惮地环伺扬州府这块肥肉。lt;r    /gt;

    lt;r    /gt;

    战无不胜的北伐军,这是咋啦?lt;r    /gt;

    lt;r    /gt;

    从山东被赶回了淮安,此时,连淮安都守不住了吗?lt;r    /gt;

    lt;r    /gt;

    而宿州城局势,也同样岌岌可危,宿州是个小城,难以担负双方如此规模的决战。lt;r    /gt;

    lt;r    /gt;

    在博洛强攻之下,陈胜主力开始南撤,沈致远率偏师断后。lt;r    /gt;

    lt;r    /gt;

    一道道战报,如飞雪般地呈送来,落在吴争面前。lt;r    /gt;

    lt;r    /gt;

    吴争没去看,也不想看,他知道那些是什么。lt;r    /gt;

    lt;r    /gt;

    吴争脸色如铁,背负着手,只是默默地看着地图。lt;r    /gt;

    lt;r    /gt;

    心里对自己说,沉住气,还差一点,只差那么一点了,再忍忍就成,一切都会过去!lt;r    /gt;

    lt;r    /gt;

    可吴争知道,敌人挺进的速度太快了,这样会使得千辛万苦砌起的炉底,被挟胜而来的敌军迅速被击穿。lt;r    /gt;

    lt;r    /gt;

    必须减缓敌人的南下速度!lt;r    /gt;

    lt;r    /gt;

    吴争烦躁地以拳捶打着桌面,沈致远,你在做什么?!lt;r    /gt;

    lt;r    /gt;

 第一千八百八十七章 战局的转折点

    这世上,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原因,一定很复杂。

    决定一次战役胜负的,就会简单一些。

    而决定一场战斗,那相对就简单了。

    无论是精锐,还是乌合之众,打赢一场战斗,并不奇怪,哪怕是以弱胜强。

    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占上一个,就能改写战斗的结果。

    何况,沈致远手中,有蒋全义的锐士营。

    锐士营,最早出现在老秦人,把蒋全义此时的连发枪新军称之为锐士营,其实是不合适的。

    相较于之前北伐军士兵,这些士兵的勇武甚至逊色多了。

    也是,短短半年间拉起的队伍,兵员还不是从军校遴选出的,训练难度可想而知。

    但,有一点很明确,这些士兵,皆是良家子弟。

    古往今来,有一点是具共识的,一支真正精锐的军队,士兵的出身很重要。

    这么说吧,有道是性格决定命运,那么士兵的出身,同样决定着一支军队最后能走到何种程度。

    良家子的出身,未必能使这支军队最具战斗力,但,它的忠诚,是绝对可靠的。

    用贤,不如用忠,乃此帝王之道!

    蒋全义追随吴争久了,自觉深谱吴争的心思。

    所以,这支锐士营的士兵,皆来自于通州周边的子弟。

    半年的训练,让他们初具行伍战技,但战场搏杀却非他们的强项。

    沈致远之所以力求吴争调拨蒋全义部,看中的就是这点。

    久历沙场的都清楚,一场胜利并不代表着结局,但,一场胜利决定着这位主将的未来。

    沈致远想要一场胜利,来向北伐军将士和陈胜证明自己并非秀外朽内,但他更知道,他的胜利需要有一支根正功红的军队来衬托。

    这是一场几乎是赢定了的战斗,就算吴争不同意将蒋全义部调拨给沈致远,沈致远也能凭着他旧部新军中的精锐,打博洛一个措手不及。

    可如果是率一支根正功红的军队打胜这一仗,那……便是锦上添花。

    这是一种互相“利用”,也是相互衬托。

    ……。

    怀远之战,规模不大。

    却堪称战术典范。

    沈致远为陈胜主力断后,率蒋全义所部二千火枪兵,还有他旧部三千枪骑,且战且退,于怀远水域设伏。

    博洛并非无能,亦或者骄狂。

    就算他骄狂,在被吴争囚禁三年之后,他也该谨慎了。

    但博洛的想法,绝对无法去影响这支由数支清军精锐拼凑起来的大军。

    虽然主体是清廷新编健锐、火器两营,但满旗人太少,组成不了如此规模的军队,清廷在部署东、西两路大军之际,往里掺入了不少降清明军,譬如……汉军正黄旗。

    听起来,汉军正黄旗是真金白银,应该除了血统之外,便是货真价实的汉八旗了。

    可事实上,不是。

    在这六年多的拉锯战中,清廷的实力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

    仅以军队质量而言,甚至已经远远落后于不断更换新血的北伐军。

    为何这么说呢,道理很简单。

    北伐军士兵的更换和补充方式有二,一是战损失补充,二是整编。

    但不管是补充,还是整编,新征兵员也好,旧军队整编也好,士兵皆须入军校三个月和半年不等,是为回炉。

    而对于整编者,低十五岁、高三十五岁,不收,遣返回原籍务农耕作。

    这样一来,兵员的体力和素质,不会因扩编或整编而大幅降低。

    可清廷不一样,满人人口难以具备象北伐军如此“奢侈”的补充新鲜血液,同时,清廷还须为数十万降清明军“负责”。

    如果连这都做不到,天晓得,那些降清明军会干出什么事来。

    而这数十万降清明军背后,又有超过百万级的家眷,还有无数喝兵血的贵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清廷以他们的归顺坐稳大半壁江山,可反过来,这些人,同样掣肘着清廷。

    六、七年过去了,这些人都老了。

    哪怕当时降清时正当壮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