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明-第12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博洛听到这消息,一刀砍翻了来禀报的斥侯,啧……冤呐!

    还不解气,掀翻了面前的帅案,差点就拆了他自己的中军帐。

    也难怪,这等于将博洛和他手下的大军弃之如敝履了。

    能不生气吗?

    博洛经过一天一夜闭关沉思,终于做出了决定,全军向北突围。

    他决定不管咋样,都得效忠他身上的血脉。

    况且,只要突围,哪怕是一部分突围,与叔王在京城会师,既可稳固京城防御,更可与叔王共谋大事。

    这个时候,博洛已经不再打算计较自己多尔衮一脉与济尔哈朗之间的那些龌龊了。

    也对,强敌当前,是得把所有不着调的杯葛全放下。

    一声令下,清军向北面平阴方向发起了不要命的进攻,这,简直是打算殊死一搏啊!

 第一千九百六十一章 一条路走到底

    建兴三年六月初三。

    时值盛夏。

    建兴朝监国吴王殿下,在徐州发出了这样一道谕令。

    非常有意思。

    “……凡满族男子,皆可奴役,凡满族女子,皆可侍妾,凡满族所财物,皆可占有之……!”

    这道令引发当时和后世,无数人参与考证。

    因为这不象是吴王殿下应该明文颁布天下的谕令。

    许多人都指出,吴王殿下心性仁慈,胸襟似海,怎么可能颁布如此荒诞的谕令呢?

    这已经不是寻常檄令的范畴,而是灭族的宣誓了!

    人们都认为,这很可能出自当时吴王身边人的“矫令”。

    理由是,当时吴王刚与清廷郑亲王济尔哈朗会面,就算和谈不成,那也不至于立即翻脸下狠手不是?

    再则,杭州府当时一片混乱,鲁王竟在杭州府登基,吴王怎会在这个时候,不惜引发满人殊死一搏而颁布这样一道与理不通的谕令?

    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一人,那便是权知徐州知府——李颙。

    可怜的李颙,从这道谕令颁布的那一天起,就背起了黑锅,受长江南北,那些饱读诗书的“鸿儒”唾骂。

    甚至将李颙比做古之白起,称其为“活阎王”!

    人心哪,总是如此易变。

    战争之前,这些人几乎以相同的恶毒咒骂,目标是无恶不作的鞑子。

    可一转眼,他们就忘记了鞑子的恶,开始党同伐异了。

    其实理由无外非是,李颙与如今已是建兴朝内阁阁臣的冒襄,同为拥戴吴王登基的急先锋。

    这,挡了他们的道了。

    当然,这是后话。

    但这道谕令一出,造成了数以十万计的民众,争相竞渡黄河。

    尤以江北民众为最,近嘛,近水楼台先得月。

    谁说满人剽悍?

    这道令一出,手握锄头的庄稼汉,就敢直奔着全副武装的鞑子而去。

    谁说汉人没有血性,半老徐娘,也敢冲上去撕咬。

    导致的后果是,保定府以南,河间、真定之间,顿时形成了一个相当奇怪的景象——民众,居然冲在了北伐军前列。

    沈致远、蒋全义等,那叫一个“敢怒不敢言”啊!

    江南民众向来不惧北伐军,这使得渐渐地江北民众也有样学样。

    他们就敢挡在北伐军行军队列之前,提着蒋全义的鼻子问,

    “是自己人不?”

    “是子弟兵?”

    “王爷谕令听过不?”

    自然是自己人,自然是子弟兵,自然是接到王爷谕令的。

    但江北民众敢于如此正面“硬怼”北伐军,那是有理由的。

    泰州卫先后三度征兵,不下五万青壮成为泰州卫战士,其中至少有二万多人,在四次江北大战中殉国,淮安、扬州人最多。

    凤阳府拉锯战,刘放前后三次,聚拢江北不下八万众,充入衡阳卫,伤亡过半,尤以凤阳、徐州籍百姓为多。

    江北民众由此,有最大的理由,来参与瓜分眼前的胜利果实。

    这种气势,让蒋全义、沈致远不得不下令大军紧跟如潮的北向民众,一是护卫,二为约束。

    虽说此景不值得提倡,但由此事亦可看出,清廷的末日,真的到来了。

    ……。

    博洛大军孤注一掷地北突,却如同一拳打成了棉花团上。

    东平州以北数百里间,竟无可见之北伐军。

    日行千里,夜行八百,那是夸张了。

    可一心逃命的清军,相距这标准,已经不远。

    兵疲马乏,但心情很好。

    也对,只要过了天津三卫,那便是京师。

    连博洛也不自禁地心情松懈下来。

    此时大军已过武城,只要再一天,便可至河间府。

    那时,只要济尔哈朗调一支偏师出城接应,两军会师便是不可阻挡之事。

    博洛绝不相信,这一天的距离,还有谁能阻拦得了自己。

    就算数万北伐军突然出现,博洛都有信心北突成功。

    一日一夜强行军下来,疲惫的清军依旧强提腹腔一口气,向北急奔。

    古有望梅止渴,今有望京消乏啊!

    ……。

    于是,北伐最后一场战役,就在河间府之东南,原明大同中屯卫周边爆发了。

    参战双方军队合计高达八万余人。

    战斗历时四天三夜。

    可惜啊,博洛的如意算盘,终究是打得太顺溜了。

    沈致远自认熟读兵法,钱翘恭这几年的戎马生涯,更是实践里出真知。

    而蒋全义就更不必说了,他就想割下他看见的任何一个鞑子头颅,来祭奠他在仪真的同袍。

    围三阙一不假,可那绝不是任由煮熟的鸭子飞了。

    他们不北堵,不是因为他们仁慈,想放博洛一马。

    而是吴王密令早已传达,放博洛北返。

    博洛根本就不知道,就在他下令全军从东平州北向强突之时。

    一万二千北伐第一军,已经以不可阻挡之势登陆大沽,击溃清天津守军,仅一天一夜,如水银泄之势地,天津三卫皆告光复。

    也就是说,吴争从没有想着要在兖州与博洛决战,他的战略意图,就是以既有之兵力,逼迫博洛千里跋涉,然后以登陆天津的第一军生力军,完成对博洛——清廷最后一支精锐的,完歼!

    当时,不管是蒋全义、沈致远、池二憨、鲁之域等诸部,在之前长达半年多的血战中,所部皆已经疲惫不堪,甚至于象吴淞卫等部,伤亡皆已过关,临时补充进的皆是入伍不足半年的新兵。

    胜利就在眼前,何必徒增伤亡?

    最锋利的刀,自然得用在最辉煌的一瞬间。

    吴争视为禁脔的第一军五万人,在凤阳府投入了八千人,在第二次衡阳大战投入了六千人,在驰援海州时,调去八千人。

    尤其是千里驰援商城,池二憨所率三千第一军将士,浴血搏杀,几乎全军覆没。

    加上此时由王一林、张名振水师经过一月时间,方才运抵大沽的一万二千人,几乎第一军全员,皆已被派上战场,他们是各卫、各部最坚实的后盾。

    这两年中,每一场大战,皆是第一军,为各部支援。

    仗打到这份上,事实上吴争之前担忧的没错,任何一场变故,都将成为左右战局的关键。

    稍有不慎,六、七年的积攒,都会化为乌有。

    慈不掌兵,义不经商,情不立事,懒不治学!

    所以吴争,变狠了,心,硬了!

    吴争无意逼降,他要的是,歼灭。

    不仅要歼灭,还要诛心!

    先给敌人生的希望,然后,彻底毁灭它!

 第一千九百六十二章 此明非彼明

    PS:感谢书友“an”投的月票。

    河间府战役,为北伐战争中,歼敌数量最多的一次战役。

    是役,博洛所部大军,约三万六千余人,皆被歼灭,令时人闻之变色的是,三万多敌军,俘虏者仅八百多人。

    也是北伐战争中,打得最顺手的一次,几乎是完胜!

    一万多第一军将士,阵亡者仅不足百人,连伤者都不到千人。

    以至于时人说起这场战役,皆感慨道,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屠杀!

    真是预谋的屠杀吗?

    如果按战役复盘而言,确实象!

    沈致远、钱翘恭率所部骑兵东西夹击,蒋全义率部于正南向正北,池二憨、鲁之域由东南向西北,四个方向包围东平州博洛大军。

    而清帝福临的临时“围狩”,京师驻防托付给了济尔哈朗,等于使博洛及其所部,成为了弃子。

    被逼无奈之下,博洛只能殊死一搏,向北突围,为他自己和所部大军争取一线生机。

    然而,这正是徐州坐镇的吴争想要的。

    以合围使敌恐惧,再予敌一线生机,辅以疲敌之策,博洛率部行至河间府地界时,全军已如强弩之末。

    兵疲马乏,战力之虚,可想而知。

    加上北伐军早于敌军一天,在阻击地界构筑起工事,在东西十数里的战线上,部署了不下三百架连发机枪。

    这样的部署,就算博洛所率全是生力军,恐怕也难逾雷池一步。

    结果自然是没有悬念的,一意求生的清军,提起自己腹腔最后的一丝战意,以全军冲锋的决绝,将自己送上了黄泉路。

    也就是说,千里奔波,只为两天后,一战送死,着实,令人唏嘘!

    意外还是有的。

    世上本多意外嘛!

    博洛居然没死,除了一身污垢,还有精神的沮丧,身体上甚至连伤都没有,在这样的恶战中生存下来已是不易,象他这样毫发无伤,不可谓不是奇迹!

    。

    相较于杭州府。

    河间大捷的捷报传到应天府,整个应天府沸腾了。

    民众在狂欢,官员也在狂欢,连朝堂,亦在狂欢。

    题中之意,无外乎,民众与有荣焉,王师大捷,放在嘴边讲讲,茶余饭外侃侃,勾栏酒肆拍案狂呼,那也是一种欣慰。

    民众苦鞑子久矣,就算没有受鞑子荼毒的幸运民众,每每思及,那也是芒刺在背,如今,夜里能睡个安稳觉了,岂不乐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