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众苦鞑子久矣,就算没有受鞑子荼毒的幸运民众,每每思及,那也是芒刺在背,如今,夜里能睡个安稳觉了,岂不乐哉?
官员狂欢,那就是题外之意了,这六、七年的战争,打得是国库、府库、家里,皆是叮当响。
为了此战,权代首辅的王翊,在向吴争保证后,下令朝野共克时艰,建兴朝的官员们,又已经停俸几个月了。
好在如今河间大捷,这些苦日子,都将一去不复还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太平日子要来了,升官的大门,开启了!
朝堂也在狂欢,理由就前二者“亮堂”得多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哪!
虽说监国非吴王独创,可毕竟名不正言不顺哪。
这下好了,监国升阶为帝,此为水到渠成矣。
那么,朝堂上这些开国元老们,岂不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理所应当,更上一层,此乃天经地义啊!
内阁已经在草拟劝进折了,二十四名大学士,引经据典地润色,以使得骈更花团锦簇。
宫内坊司,已经在赶制新龙袍了,只是,无法取得监国吴王殿下身材的确切尺寸,美中不足啊!
好日子,看来是真要来了!
然而,一骑缇骑、一道诏令,由南向北,送入应天府时,整个沸腾的京城,瞬间死寂了。
不过这只是暂时的,不到半天,应天府又沸腾了。
民众,依旧狂欢。
官员,狂欢依旧。
只有朝堂上的诸公,一片寂静。
然而,其中暗流的涌动,恐怕连个太监、宫女,都能看得出来。
。
在熊汝霖、张国维等大明忠臣的拥立下,朱以海在杭州府突然登基。
登基可谓仓促之至。
甚至于朱以海只能用戏子的戏服,来充作他的龙袍。
而登基之日,包括熊汝霖、张国维等在内的武重臣,观礼者不过三十余人。
不是拥立朱以海登基的只有这些人,而是更多的人,只想暗中拥立,不敢示面目于人。
他们宁肯出资、派人,但要他们在局势不明前,露面表态,那就是为难他们了。
用他们的话说,“臣之忠义,唯天可表”!
也对,不止君子论行不论心,“忠臣”亦是。
如果仅是一场登基秀,那或许也就罢了。
毕竟,吴王殿下本人不在,麾下军队皆调往江北参与北伐,而大将军府诸公,除了一个一直不表态的按察司使张煌言,其余诸公大都参与政变,唯一可以替吴王发声或者斥责的吴老爷子,竟闭门谢客,连那些心向吴王的学生、官员上门请老爷子主持大局,都吃了闭门羹。
吴伯昌,摆出了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
而吴王府中,吴王内眷,更是紧闭内院,连往日因郡主滞留应天府,二位王妃需要帮着打理织造司的例行出府,都停滞了。
按理说,杭州府大乱不起来了。
因为府兵不属于北伐军,它在大将军府隶属之下,受熊汝霖指挥。
只要军队不乱,其它的,乱不到哪去。
也对,大将军府诸公,用尽心思,花了六、七年的时间,蛰伏于吴争手下。
这种安排部署,岂能事先不考虑到。
趁着北伐,发动政变,令吴争远水救不了近火,令军队诸将根本无法反应。
部署周密啊,可谓是滴水不漏!
可惜的是,他们依旧估摸不到,朱以海的登基,还是引发了整个江南一片混乱。
当朱以海登基的消息传出。
有义愤填膺的。
有暗自窃喜的。
有惊惶不知所措的。
但更多的是,不知所以然,只能吃瓜看戏的。
朱以海登基消息传出的次日,杭州城里,江南学院数千学子,在得不到吴老爷子和吴王府明确回应之后,毅然罢课上街游行,响应者众。
半天之内,数万城中百姓加入队伍,至大将军府衙前时,已是人山人海。
他们挂出的标语鲁王窃国,人神共愤!
他们喊出的口号是,“此明非彼明,建兴非复辟”。
民智,初开!
第一千九百六十三章 名正言顺
面对杭州城及周边越来越多的民众反对、抗议,朱以海没有下令镇压,他不敢。
被吴争从奉天殿龙椅上拉下来的阴影,让朱以海一想到、提到“吴争”二字,就心悸难平,这种既怕还恨的感觉,如同蚁虫噬咬内脏一般地难受。
而大将军府诸公,虽然感到此事棘手,但也无意镇压,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自认此举是正义的。
正如张国维等人提倡的,此次政变,不为私利,而是为万世开太平,吴王异姓,监国已是破例,既无先皇遗诏,又无血脉名份,若就这么名不正、言不顺地上了位,置祖宗家法于何地,置万万子民于何地?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此次政变,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毕竟吴争只是吴王,并非皇帝,而从一开始,吴争打得旗号,并非象大西军那样的造反民军,而是复明。
他的监国位,那只是应急,权宜之下自封的,临时的,没有经过内阁或者皇帝钦命。
读书人嘛,最讲究的就是名正言顺。
象张国维甚至于提议,只要吴争肯妥协,新朝皇帝与监国可以并存,他认为,这在史上亦有之。
所以,在熊汝霖、张国维等人心中,他们只是为天下拥立了朱以海,并非是背叛吴王造反。
也就是说,对于民众的反对,他们只是没有预料到会如此大规模的反对声音,而并非有意去镇压这次的骚乱。
这数年间,不管是大将军府还是朝廷,对于群众运动,都是宽容的。
譬如之前反对吴王与清廷和谈,而引发的应天府民潮,吴争开始时,也是顺其自然的,甚至还带着一丝纵容,直到大长公主突然悄悄入京,发动政变,这才激怒了吴争。
话再反过来说,熊汝霖他们就是真有意镇压,那也是不敢的。
他们此次拥立朱以海,打的就是“大义”牌。
先将此行之事定性为“正义”的,为得就是束缚住吴争手脚,生怕吴争率军勘乱,回师一击。
连百万清军都没能挡住北伐军的全力一击,仅靠熊汝霖手下不足一万的杭州府府卫,或者依靠至今还没有作出正面回应的朝廷麾下,建兴朝左、右营?
那就是个笑话!
所以,熊汝霖等人打得就是“道理牌”,讲道理而不是讲拳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制约住吴争,然后再派人或团北上,与吴争当面坐下来谈,谈什么?谈条件!
譬如,爵位、官位、利益甚至任何、一切!
那么,这样一来,面对着数万民众的反对声浪,他们能做的,也就只有塞住耳朵,装作没听见了。
这种做法确实相当被动,先不说他们是不是如愿以偿,能束缚住了吴争的手脚,就说现在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们束缚住了自己的手脚——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等待朝廷左、右营前来解围。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他们顾忌太多,说句不中听的,就属于表子要当,牌坊要立。
可他们忘记了一点,他们自己没有这领导力、号召力,朱以海也没有。
从崇祯上吊开始,先是弘光,后是潞王、鲁王、隆武,最后是永历,除了永历朝地处偏远,坚持得久些,其它的,全没支撑过两年,甚至不到一年。
究其根本,新帝没有号召力,说简单点,没有实力。
手中没有一兵一卒,新帝登基,全靠几个旧臣、老臣在那拍脑袋决定。
这也就有了弘光朝后,潞王在杭州、鲁王在绍兴、隆武在福建、永历在广东,甚至同时出现两个皇帝同存的奇葩景象,好嘛,群雄争霸嘛!
若是群雄,那也不错,问题是他们连群雄都够不上,譬如鲁王在绍兴,若不是吴争返回,王之仁、方国安两国公左右着朝局,朱以海算个屁?
隆武也是,他心高气傲,一心想着北伐收复失地,可结果呢,他所依靠的郑芝龙,一听清军来了,第一个命令就是令郑家军全线后撤,使得有着数十万大军的隆武朝,甚至连场象样的抵抗都没有,便寿终正寝了!
永历朝也一样,被孙可望整体挟持,永历帝甚至被软禁在安龙,所谓的安龙府,其实就是一个废弃的明朝卫所。
所以,南明之所以不堪一击,不是我泱泱汉族无人,更不是义士杀敌不勇敢,而是没有一个能号令群雄的领导者,更不是打不出这样的领导者,而是那些文武,只顾到自己的利益,就近或就亲选择继位者。
这首先得怪那个夺了侄子帝位,得位不正的朱棣,他自己也觉得这事做得龌龊,于是他的子孙,全被他当了猪养,没个有能耐的,否则,如果崇祯上吊之后,南面出个象他自己那样敢以数百骑夺位的子孙来,鞑子岂能轻易南下?
至少,也能混上个隔江而治。
也得怪崇祯,他的帝位来路是正的,当了十几年皇帝,根基也有了。
可被李自成一逼,就上了吊,置整个天下万万子民于不顾。
其实他完全有时间离开顺天府南下,哪怕逃到南都应天府,再组织军队打回去就是。
可他却认为朝中那些个不来护驾的无良重臣代表了天下人心,心灰意冷地挂了树。
如果崇祯还在,吴三桂那个跳梁小丑敢引多尔衮入关?
借吴三桂胆,他也不敢!
如果崇祯还在,当时弘光朝百万大军能一哄而散?
左良玉敢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挥师东向?
如果崇祯还在,各地明军或许还是战力低下,但也绝不敢成建制,甚至于数万、十几万的大军一箭不发降了清。
如果崇祯还在,仅数十万人口的满人能占万万汉人的土地二百多年?
总而言之,大明朝之所以亡,并非什么阉党祸乱、清流无耻、文官贪婪、武将怕死……无非一点,崇祯之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