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森表情错愕起来。
吴争换了种语气,平静地道:“你应该已经明白,番人靠不住……他们还没有强大到,为了你而不远万里派足够的军队来东亚,进行一场毫无胜算的战争……如果你肯臣服,朕可以再给你一次机会……登陆倭岛,占领它,再不使倭寇侵扰边境,为近海百姓打出百年,甚至数百年平安!”
郑森沉思着,好一会,抬头问道,“……陛下会信守诺言吗……我如果率军东征,陛下真能提供足够的补给……而不是借倭人之手杀我吗?”
“你觉得此时朕还有哄骗你的必要吗?”吴争哂然反问道。
“可……我不明白,打清军南下,除了沿海倭患不断,倭国并无帮助清军……陛下为何要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财力远征海外区区一小国呢?”
“问得好!”吴争悠悠道,“……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国也一样……谁能保证,百年或者数百年后,华夏可以称雄于东方……?”
“难道以陛下之能,也不能保证吗?”
吴争自嘲一笑,“朕非神仙,百年之后亦为一杯黄土……这天下尚未真正统一,譬如云贵、川蜀、陕甘及西域……多少民族、多少战争留下的残余敌人,朕都需要太多的时间,去一一收复、平定……也许,穷尽朕这一生,都不可能将天下人心紧紧捏在一起……!”
郑森不由自主地颌首认同着。
“再譬如东藩岛,你和番人的溃败、退却,所留下的权力真空,当地土著的敌意和反抗……这些都需要时间。”吴争嘴角闪过一丝无奈,“就连朝中,对朕的登基也未必是人人心服口服,他们更多地是畏惧朕手中的军力……!”
郑森突然开口,问道,“那若我率军登陆倭国,激战之时……陛下因……这些问题而无法为我提供增援和补给……我,我又该如何?”
吴争没有立即回答,只是转过脸,直直地看着郑森,看得郑森心里发毛时,吴争开口道:“你真当你东征是为了朕吗……如果是这样,朕无须劳烦你……施琅、张名振、王一林等等,皆可出征,无非是耗费时日多些罢了!”
郑森一听施琅名字,脸色一变,“陛下心思……我象是有些明白了!”
“哦……怎么说?”
“东征倭国,根绝倭寇侵拢我海疆……是我辈应尽之职!”郑森严肃地说道。
吴争满意地点点头,“意思差不离了……不过,你还忽略了一点!”
“请陛下指教!”
“以圣贤之学教化蛮荒,如此,你郑森便是载入青史之英雄、功臣!”
郑森愣了愣,“教化?”
“唔!”吴争随手甩了甩衣袖,“对于可教化的,以理服人……难以教化的,以力服人……至于无法教化的,那便斩下其头颅来,警示他人!”
郑森突然明白了,他一脸震惊地看着吴争,“陛下之意是……灭其国?”
“咦……!”吴争长咦了一声,“朕说过了……是以圣贤之学教化蛮荒!”
郑森愣愣地看着吴争,心中无比鄙夷吴争的虚伪。
吴争继续道:“你愿意率军东征吗?”
郑森稍作迟疑,然后慢慢曲膝,跪在吴争面前,郑重叩拜道:“蒙陛下不弃,森愿臣服!”
吴争面露欣慰之色,上前搀扶道:“好……朕封你为征东大元帅,总督东征军政诸务,允你在福建、广东及东藩岛募兵……除了你被俘的数千旧部,还有东藩岛收拢你溃散的军队……朕给你八万人的上限,一切所需,即由朝廷提供补给……东征之时,由朝廷海军为你提供渡海协助!”
“臣遵旨!”郑森道,“敢问陛下……需臣何时出征?”
吴争稍作思忖,“快则一年,慢则二载……朕要先解了北方之后患,方可全力支持你东征!”
“是,臣明白了。”
吴争扫了一眼郑森,“你的延平王,就别想了……除了晋王,朝廷不会再有别的王爵……你能想明白吗?”
“臣遵从陛下意思!”
吴争微微一笑,“但朕能允你一件事……你平定倭国之时,朕会册封你为……倭王!”
郑森一愣,忙道:“……臣……敢问陛下,能不能换个封号……这封号忒难听了些!”
吴争哈哈大笑起来,点点郑森道,“此请……朕允了!”
“谢陛下隆恩!”
……。
看着郑森退出殿外。
冒襄与张煌言面面相觑。
而李定国更是皱眉,奏道:“陛下用一个降将统帅东征大军……这恐怕不妥吧?”
吴争看向李定国,“晋王是担心郑森有异心?”
李定国点点头道:“若郑森回到福建、广东募兵,待羽翼丰满,再次反叛如何应对?再有,就算他奉旨率军东征……攻下倭国,到时他在倭国自立,又如何应对?”
吴争闻听,微微一笑,“晋王心思缜密,既然能想到这点,自然有应对之法,何须朕劳神?”
李定国愣住了,他心道,你不是当甩手掌柜吗,自己惹的麻烦,手一甩就甩给了我,我哪有应对之法?
此时边上夏完淳微笑着上前,先向吴争一礼,然后转向李定国,拱手道:“晋王,其实应对不难……郑森此去募兵,关乎渡海远征成败,又由朝廷财力做后盾,自然是遴选精壮,绝不会象以前滥竽充数,如何一来,朝廷仅可将军校新兵充入其中,而军校生员相较民间精壮而言,战技精湛又有指挥作战技能,一入军中,便会迅速脱颖而出……如此,郑森但凡生出异心,试问,能指挥得动这支军队吗?”
第二千三百十一章 真正的意图
李定国听了,也认为有理,可依旧问道,“那若是郑森发觉了,不肯接收军校新兵……又如何应对?”
夏完淳笑道,“何须应对?郑森是臣,且东征大军补给皆掌控在咱们手中,试问,他敢不接收吗?”
李定国愕然地看向吴争,再看向夏完淳,“敢情……陛下已经与你早有对策?”
吴争忙摇手否认道:“晋王这真是冤枉朕了……话都是玄著说的,朕可没点头!”
李定国突然又皱起了眉头,问道,“郑森募集东征大军,确实是在朝廷掌控之内……可若东征之后,或是平定倭国之后……有道是山高皇帝远,朝廷又如何控制他?”
夏完淳笑了笑,没有接话。
李定国将目光投向吴争。
吴争微笑道:“首先,没有平定倭国之前,郑森需要朝廷提供大军补给,自然不敢反……如果平定倭国之后……朕为何要担心郑森反?让他反就是了!”
吴争这话,让所有人惊愕,哪有皇帝能容忍臣子造反自立的道理。
吴争扫了一圈,这才淡淡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这么个敌人在东边虎视眈眈,未必不是一件幸事!”
“陛下圣明!”
……。
吴争的战略部署已经显露头角。
但困难是巨大的。
特别是空得可以跑耗子的国库,成了朝廷最头痛的问题。
有道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不是得到万两黄金,而是须付出万两黄金。
刚刚登基的吴争,就算真有点石成金之能,那也无法在短时间,变不出如此海量规模的银子来啊。
但吴争还是想到了一个办法,变现!
将自己手中和朝廷名下的江南商会股份,以每股五两的方式,经各府县的汉明银行,向国民公开出售,再以汉明半月谈进行宣传,冠以忠君爱国之名。
为防止豪门、士族争抢,吴争定了个规矩,以户籍黄册为准,每人可购入数量上限为十股,并进行登记造册。
此举,迅速为战争筹措到数千万两白银。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吴争达到了将最大部分民众的利益绑在一起的目的。
经过之前杭州府两次叛乱,吴争已经对辖下十余府的民众,购买江南商会股份进行登记造册,后又有李海岳“伙同”夏家姐妹号召江南百万织女抢购江南商会股份之举。
加上这次的抛售,实际上,江南商会股份五成以上的股份,已经分散于民间,民众,才是江南商会最大的持股人。
而留在吴争和朝廷名下的股份,加起来仅一成。
这才是吴争最大的目的,这不是藏富于民那么简单,而是将民众的利益和朝廷、国家进行深度捆绑,达到祸福与共的目的。
只要江南商会赚钱,民众就能分到红利。
江南富,特别是经过吴争近几年大力发展工坊,江南雇工,一人每月的工薪就是十两以上,尤其是江南织女,月入五十两以上者,比比皆是。
而江南一户人家,平均人口皆在四、五人,也就是一户,基本上已经拥有江南商会股份不下五十股。
如果商会股份上涨,回到两年前最高时,都就等于所持价值往上翻了几番。
江南商会一直是世间公认的赚钱机器,它有着得天独厚的禁榷贸易权,这是国家垄断啊!
所以,除了之前被莫执念与番人联手打压的那段时间,不管是国民还是番人,但凡市场上有商会股份出售,皆会不计价格地购入。
商会股份分红更是夸张到了极致,在北伐战争暴发前,一季就能分一成的红利,相当于一年分四成红利,这是何等暴利?
但商会依旧在赚大钱,盐、铁、丝绸、茶叶等,别的不说,譬如丝绸,织造司基本以八十两以上一匹的价格,向外商倾销,但实际上,织造司的成本每匹不足三十两,利润是两倍以上。
这才是支撑商会疯狂分红的根本原因,一年四成,就算是一年翻一番,都影响不到商会扩张。
但吴争知道,这种疯狂扩张无法持续,因为到了自己登基,天下一统之后,商会的扩张速度就会慢慢迟缓下来,原因很简单——饱和!
那就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