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话问得,让吴争脑门一团火,他声色俱厉地喝斥道:“本候一心就为抗清复明大业,何来异心?”
马士英仰头哈哈一声,“鲁王虽说天资不高、行事优柔寡断,但并无太大过错,当时你只是个小小指挥使,竟敢拥兵发动政变,说是为了抗清复明大业,敢问靖海候,这天下只有你是聪明人吗?”
第三百二十五章 党争泥沼中爬出来的小人
吴争怒极反笑,放开搀扶马士英的手,任由他继续跪在地上,狠狠道:“好,本候倒想听听,你这个聪明人是如何揣度我心思的。”
马士英轻哼道:“靖海候有抗清复明之心,马某相信,深信不疑。可靖海候此心之外,还有别的心思,也不足为奇。若鲁王一直监国,待抗清复明有成之日,鲁王之声望便可水涨船高,到时,朝堂之上,有钱肃乐等一众清流便会力主拥立鲁王登基,先不说鲁王与靖海候是否君臣同心,就说鲁王心性多疑,又岂会不防备于靖海候拥兵自重?”
“而鲁王身为皇室,又是靖难之君,靖海候就算到时想反对,恐怕也得不到群臣的附和,如此一来,靖海候就得与整个天下为敌。除非靖海候到时能急流勇退,保全一世英名。可依老朽看来,靖海候绝非自甘清贫之人,你需要为将来布局,这就是你废黜鲁王最重要的原因。”
吴争轻嗤一声,“荒谬!”
“荒谬与否,候爷心里自然明了。再来说说你拥立长平公主监国,前面说了,鲁王是男子,监国靖难,有顺势登基的惯例。可长平公主则不同,她是女子,就算她一直监国到大业有成,也须重觅皇室男子,承继大统。可要另外寻觅皇室男子,就怎么也绕不过靖海候了,想那时,靖海候早已手掌百万大军,晋国公、甚至封异姓王爵了。只要不是候爷想要的,候爷就能一言否决,无论监国还是诸朝臣,都对候爷无可指责。”
吴争有些发愣,这面前的槽老头他x的就是自己肚子里的蛔虫吗?
可许多事万万承认不得,于是吴争喝斥道:“这不过是你以小人之心妄自揣度本候罢了。”
马士英连连应道:“马某自然是小人,全天下都指我是小人、奸倿,不缺候爷一个。可候爷莫要忘了,马某这个小人,是从党争的泥沼中爬出来的。”
吴争怒道:“本候原想为你寻个安乐清闲之职,以让你安养后半生,不想你竟如此恶意揣度本候,实在可恨。今日之后,你便自去,本候不想再看见你。”
这话份量很重,如果失去了吴争的庇护,马士英现在出去,就会被那些朝臣撕碎,能活过今晚,就算马士英命大了。
所以,吴争不用自己动手杀人,把马士英赶出去,就能灭口了。
马士英何等老练,他岂能不知其中厉害?
而激怒吴争,本来就是他想要的。
于是马士英拜道:“请候爷息怒,且容我把话说完。”
“讲。”
“如果候爷真有这番心思,那就一定用得着马某。如今朝堂之上,大部分都是清流。”
“清流不好吗,对国对民总比阉党、奸倿要好!”
“不。”马士英坚定地否定道,“有句话候爷定是听过,水至清则无鱼,刚极易折,马某虽身在阉党之列,可对于忠臣义士还是佩服的,但朝堂之上,清流独掌大权,与国与民无益。”
吴争嗤然道:“笑话,清流独掌大权,总比奸倿掌权好,难道让奸倿贪腐渎职、祸国殃民吗?”
马士英叹道:“我举个例子,候爷就能明白。”
“崇祯末年,朝廷国库拘紧,入不敷出,数十万边军发不出饷。皇帝欲加征三饷,可就是这帮东林、复社众人生生驳回了,后来皇帝执意征了一年,却因这些人的强阻半路废止,以至于边军将士无饷可领,引发兵变、叛乱不止。试问,这样的清流于国于民有益吗?”
吴争反驳道:“朝中清流驳回的本意,想来也是为了天下百姓负担沉重吧?”
只是吴争的语气已经不再肯定。
马士英没有反驳,而是继续举例道:“好,那就再说两年前弘光朝的事,福王登基之后,确实荒淫、贪奢无度,可四镇截留赋税,才是真正引发崩溃的原因,可如果不是这帮东林党人,也不至于一年就亡。候爷应该知道,以长江天堑为界,南北相抗,淮河以南辽阔的土地和人口,朝廷每年从江南各地征收粮食、银钱、布帛等财物,弥补朝廷庞耗费。加上朝廷百万大军,就算不能北伐,至少自保无虞。可实际上,朝廷连官员俸禄都发放不出。”
“国库空虚,清军攻扬州之前,就是这批东林党人,还在不断地上折,谏言皇帝减低各地赋税,甚至于更甚者谏言免税。若非当时马某和史可法联手否决,弘光朝怕是支撑不到一年。试问,这样的清流,与国与民有益吗?他们不是为了百姓福祉上疏免税,可仅仅是为了他们的名声,候爷想必知道,崇祯朝每次东林党人谏言减税,政令下达之后,各地的百姓依旧生活贫苦,可事实上,朝廷的赋税已经低到了不能再低的地步。”
“马某其实心中也非常不解,这两年在辗转各地山林田间,才得以释疑。原来朝廷的政令根本就落不到百姓头上,百姓依旧在交着重税,而百姓交的重税,被当地官府、士绅豪族及地方皇室瓜分了。不仅如此,他们还凭着自己的免税权,大肆吞并百姓土地,以至于失去土地的百姓纷纷附逆,这才是各地反贼层出不穷的原因。”
看着侃侃而谈的马士英,吴争有种错觉,这眼前的老实究竟有忠是奸,是奸臣是能臣?
阉党真全是奸倿,清流真皆是忠臣?
吴争心中感慨,史书春秋笔法,那是胜利者书写的,字里行间,都代表着他们想要说的,失败者,只能接受,永远无法反驳。
就象看到的明史,那是由大明的对手、敌人编撰的,能代表明朝真正所发生的吗?
还有参与编撰明史的那些人,十有八九是明降清之臣,他们只有靠着贬低、诋毁大明来掩饰他们降清的罪过和无耻,这样的人编撰的明史,能体现大明的真实吗?
而来到这个乱世已经不少时间的吴争,越来越发现,许多事根本就不是想象的那样。
第三百二十六章 他就是英雄
明朝确实有它灭亡的必然,生老病死,自古都是如此。
可大明远不是史书中那么不堪。
至少有无数的人,愿意为这个朝代而殉葬,哪怕是现在吴争面前,这个被世人唾弃的“奸倿”。
为让“奸倿”为这个国家殉葬的,真不多!
就象南宋灭亡,多少臣民慷慨投海自尽?
汉人王朝,历来如此。
可满清灭亡时,谁为它殉葬了?
树倒猢狲散,墙到众人推吧?
吴争心中感慨,同是朝代灭亡之时,相比之下,还是汉人更有风骨不是?
清廷编撰的明史,可信度有多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几个败类,哪朝哪代都在所难免,不能以偏概全不是?
面前的马士英,其实有着足够投降清廷的动机和理由,他不被明人所接受,被鲁王和隆武驱逐,所以就算他投降,没人会感到意外。
可他宁可辗转浙北深山老林之间,聚集义军抗清,终究没有走上降清这一步。
仅凭这一点,他就是英雄!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铮铮阉党骨,落落东林草!
吴争深深地吸了一口长气,史书不可信!
看着面前这个老头,吴争突然发现心里也不是原先那般嫌恶了,他沉声道:“虽说我已晋候爵,可说到底,只是一个带兵的武臣而已,你就这么肯定,我会有面南背北的时候?”
这话令马士英眼睛一亮。
“靖海候不可妄自菲薄,当年太祖皇帝不也是起于市井吗?”马士英激动起来,他敏感地意识到吴争的语气转变。
马士英很清楚自己现在只能依靠吴争这颗大树,应天府,他去不得,去了迟早就是死路。
而从带着那数千人爬山涉水从浙北到浙东,马士英不是为了效忠于绍兴府朝廷,弘光朝亡后,他就明白,大明无救了。
他的来意,绝不是为了在应天府做个清闲官,混吃等死,正象他说的,他要为自己挣个身后名。
可去应天府,他做不到,面对着满朝的清流,他独木难支啊。
吴争听了哂然道:“我何德何能,敢与太祖皇帝相提并论?”
马士英道:“靖海候短短一年时间,能从一个哨官跻身于朝堂之上受封候爵,自然有过人的本事,假以时日,定能成就一番功业。”
“依你看,这功成之日,会是多久?”
马士英想了想道:“三五年间,不可能,十年之后有成算,二十年间胜算可达七成。”
吴争笑了起来,“这又是为何?”
马士英正色道:“大明虽亡,可天下人心依旧向明,这个时候,靖海候须借助于大明这杆旗,以号令天下义士同仇敌忾。三五年间,以壮大实力、招揽能人异士、积蓄力量为主。而这期间,可假手清军,不断削弱南边隆武及西北民军的实力,三方相争,候爷得利,此起彼伏之后,候爷的实力必能凌驾于三方之上,至少不会比北面清廷低。之后,便是候爷实现宏愿的时候了。”
吴争微微蹩眉道:“假手清廷、同室操戈,本候如何面对天下非议?”
马士英笑道:“靖海候误会了,假手清廷是实,同室操戈未必。士英建议候爷的是,坐山观虎斗,两败俱伤最好。”
吴争目光深遂起来,看着马士英,心中感慨,这就是一个阴谋家,但……很实用,远比一些空口大论的人来得实用。
吴争低头思忖起来,这人该不该留在身边呢?
又怎么确定身边之人和亲近之人,不会因此而对自己产生反感呢?
毕竟,这些日子之来,吴争所接触、亲近的,